分享

李健:读老子的点滴体悟

 章木匠 2013-03-13

  1、老子祖本应称为《道经》

  我在拙文《郭店老子甲本是真经》论述过,郭店《老子》甲本是老子祖本的传抄本。郭店《老子》甲本论道不论德(只有一处论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所以应叫《道经》。论道不论德,这符合老子是道家的事实,老子是道家,不是道德家(通行本《老子》一方面既提倡道,也提倡德,一方面又说“失道而后德”,是自相矛盾)。《道经》这本书也是有的,《荀子·解蔽》引用:《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大意是,人如果能谨小慎微,就能体悟到道的深远微妙。这符合郭店《老子》甲本中的“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大意为:远古善于行道之士,必定微妙通达,深邃而不可形容,只能勉强地加以形容:迟疑啊像冬天跋山涉水,顾虑啊像面临四敌,庄严啊像做客人一样。焕然啊像冰雪融化,敦厚啊像原木质朴,混沌啊像浑浊一样。

  2、“绝智”是为了通道

  “绝智”通常认为老子反智、消极,其实老子的“绝智”有更深刻的含义。智是什么,智就是人的知识、智力,知识、智力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分别心,而分别心正是人的主观建构,是非善恶,二元对立,主客二分,实际上违背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客观事实,尤其违背了道的整体为一。所以老子认为,人的智与实存的道渐行渐远,只有超越智,才能体道。

  3、自然不是万物

  如果自然是万物,“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中的“万物之自然”就是语义重复。自然不是大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指自身的本然(自:自己、自身;然:本然、实然)。

  4、老子不反对文化

  老子十分注重对天地道的遵循,人要以天地道为法则。因此,不少人认为老子是自然主义,反对文化。这是一种误解,老子其实并不反文化。比如老子提出“以正治邦”,这个“正”就是公正,正义,这就涉及人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老子提倡文化,只是反对文化强制,因为文化是人类自己养育进化而成的,不是统治者建构和灌输而成的,所以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指圣人,圣人主张的文化是自化,而不是教化。教化就是强制,就是一厢情愿,就是意识形态灌输,就是统治阶级的一己之私,所以老子还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老子讲逻辑

  不少人认为老子不讲逻辑,这是一种误解。在此举四个例子说明老子是讲逻辑的,第一,关于宇宙本原,老子把超越于时空超越于经验超越于现象的道作为本原,这就是彻底的逻辑,这完全达到了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的理性高度;第二,老子不仅讲天地,还讲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这也是逻辑,人们讲天地,却忽视了天地之间;第三,老子为什么要说“为无为”,因为追求“无为”本身也是一种为,所以“为无为”才是逻辑的彻底,老子还说“事无事”、“味无味”、“教不教”、“欲不欲”;第四,老子不仅讲有无,还讲有无相生,不仅讲难易,还讲难易相成……这都是注重逻辑的表现。

  6、郭店《老子》甲本中的重文号不多余

  郭店《老子》甲本有两处重文号,学者们常常认为是多余的,这种认定是受到通行本的影响。

  第一处:“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所过。”

  学者们认为,所所两个字是重复的,应去掉一个所,即重文号是多余的。其实不然,所所这个词是有的,《诗经》里就有所所这个词。在老子“教不教,复众之所所过”的语境中,所所指纷纷、相继,全句的大意为:圣人以不教化为教化(即身教重于言教),修复众多统治者纷纷犯下的过错。

  第二处:和其光,同其尘尘。

  学者们认为,尘尘两个字是重复的,应去掉一个尘,即重文号是多余的。其实不然,佛教中就有尘尘这个词。尘尘就是大地,是尘世。“和其光,同其尘尘”就是说不仅要跟日月的光辉和谐,还得和大地之尘世混同。通俗的说,就是既出世,也入世;既向往理想,又面对现实。就是反对二元对立,进入玄同为一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