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淡幽润的董其昌草书《试墨帖》

 鸿墨轩3dec 2013-03-15

古淡幽润的董其昌草书《试墨帖》

图片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对中国书画史极为重要的一员,其书画鉴赏等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对后世极富影响力。中国书法史上,把它看作是“书法复古主义的殿军”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画家和鉴赏家,尤其是在山水画史上,一方面投身于创作,另一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南北宗论”。董其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解放,思潮席卷的时代,他长期生活在松江,继续了元代以来的江南文人的秀雅书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身居高位,这便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得到了一大批人的拥护,至今为止,其在书画史上的地位,都不曾动摇,是我们研究明代书法不得不做深入研究的核心人物。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宋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文敏。董其昌的一生,虽不能说是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但爵位高显,历观其一生,我们与其说是仕途的相对平坦确保了他能以平静宽适的心态醉心书画,不如说是显赫的官位促成了他的领袖地位。其书法师从颜真卿,后出入晋唐,博涉宋元诸家,自成一格。其书法的总体特点亦然是以复古为核心,他没有徐渭的狂放不羁,没有张瑞图的奇肆断续,亦没有祝允明的天真烂漫,而是继续以彰显文人的雅逸闲适心态为主旨。在复古的大旗下,不断努力,他所追求的则是一种率真和淡雅,所以,我们看董其昌书,都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一股很强的虚静之气,这或许也是由于他以禅论书、以禅论画的原因所致。他的传世作品很多,总体的书风是隽朗明洁、气韵深厚,对后世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容台集》、《画旨》、《画禅室随笔》等,著名的书迹有《伯远帖跋》、《蜀素帖跋》、《天启杂书册》、《前后赤壁赋册》等,在草书上,影响最为深刻的作品当为《试墨帖》。

董其昌《试墨帖》

释文:癸卯三月,在苏州之云隐山房,雨窗无事,范而孚、王伯明、赵满生同过访,试虎丘茶,磨高丽墨,并试笔乱书,都无伦次。


《试墨帖》比较综合的反映了董其昌书法风格的特点。
首先是我们从董氏医生的学书道路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其对于传统书法不懈地追求。董其昌是一个极重传统的人,在其一生的对传统书法的探求中,亦不时的生发出一些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具体而言,就是在不断的临习古人、体会古人妙迹的过程中,感悟到了用笔的虚灵之质。用笔虚灵即指在笔的运动中完成各种不同的点画形态,由此产生出生动且极富变化的线条质感。董氏曾感叹米芾书曰:“海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在《临海岳千文》后跋曰:“……不使一实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此“不使一实笔”,则意言均使“虚”笔,这个虚字用得极为深邃,因为它包藏着丰富的用笔内涵,揭示了无穷的变化之妙。这种“虚”的思想即是其书风古淡、笔意幽润的思想基础,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从“虚灵”到“淡”,继而形成他的风格理想。
其次是董其昌在书法表现上对笔法的要求很高,所以其书亦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看成是技巧型,事实也确实如此,只不过是在“古淡”的风格前提下。董氏之术用笔不能不说精到,笔法熟纯而精美。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他浸淫于古法,不断思悟传统古帖精微绝妙处而获得的经验,并且他灵活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其书法创作实践。而追根问底,我们认为除了他重视对古帖的取法和加强古帖的临习量外,还得益于他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即董氏十分重视读帖活动,认为这是取得精确表达的有力手段,他曾说书法:“须悟后可学”,亦即是强调读帖的赏读。从今天我们对书法教育心理学的了解和实践方法的体验来看,他充分认识到了读帖的重要性,很多不易观察的笔法细微处和不易表现的精妙处,我们都能通过平时的积累,在读帖中心领神会,到再进行书写时,便能自然发于笔端。
董其昌的草书作品虽不多,但传世之作却都很精美,意境虚淡、意味深刻、技法精到,具体到作品的创作而言,董其昌除了用笔的讲究之外,在其它方面也丝毫不马虎。其在结字上十分推崇米芾的集字之法,将球精微、紧密而有势。《试墨帖》章法疏朗,似得法于杨凝式,线条的明丽劲爽、圆转婉丽又似得力于怀素《自叙帖》,而总体气韵又非杨凝式和怀素,而是具有鲜明的自家面目。章法的疏朗主要表现在字距大、行距大,这也是其风格散淡简远的外在形态表现,将结字的美誉行间布白时的空白产生有与无的强烈对比,更进一步的彰显其闲散之态。在明代书法家中,这种境界能体会到并能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非常少,而董其昌则无愧于为其间的佼佼者。
再者,董其昌在用墨上也如期用笔、结字、章法一样,十分讲究。他曾于《画禅室随笔》中说到:“字之巧处在用笔,犹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之窍也”。又谓“用墨须使之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试墨帖》中对墨的表现,可以说已臻至境,亦以“淡”为主题。于是,我们可以《试墨帖》的欣赏进而归纳出董书的整体风貌,即在用笔上虚和变化多端,以虚为主导,在结字上欹侧取势,复归平正;章法上疏简意远,而墨法上则浓淡相间,轻重相宜,虽如此,但用笔不显乏力,章法气势流荡,墨色更烘托出一种神韵雅致,总体上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古淡”效果。
当我们在对董其昌书法有了整体的把握后,再来看《试墨帖》就又使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帖线条圆润,有些地方竭尽屋漏痕之趣,深得怀素草书精髓,行笔潇洒自如,点画放纵处吴一不合规矩,其线质比之张旭怀素更多沉着,更多松秀,更多缜密率意之风,或谓此帖为草书中的力透纸背之作。另外,墨气淋漓,狂却不显怪,草而不显乱,似从怀素出,却又独有其趣。临习此帖主要把握好控笔能力,在书写过程中要对线条有熟练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对于极讲究技法、用笔使墨的董氏来讲,其线条的细劲、圆润、挺拔,包括长线条的处理等,都有极高的难度,此中对于中锋用笔的表现,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大有绵里裹针之感。总而言之,无论是用笔、结字、用墨还是章法的吃力都力求表现出其“古淡”、“虚和”、“幽润”的风格特征。每次临习之前要细细观察,每每临过之后,亦要对着原帖细细品味,以期能通过反复地练习、充分地理解和表现董氏书法风格,更进一步加强我们的风格表现和控笔能力。

 
王    景
二零零八年七月四日于愫雅斋西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