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何为:我们未曾完成的追问

 昵称503199 2013-03-15

语文何为:我们未曾完成的追问

(2013-03-01 15:56: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阅读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张全民)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尽管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一改再改,但是当下的现实似乎还存在着不少的不如意,譬如我们的阅读教学还过于琐碎化,课堂上过多细小无意义的教师提问和课后过多的繁复练习消解了对于文本本身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譬如有的语文教师丢弃了自身的阅读和生活体验,也丢失了对于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只能照搬照讲教学参考书以及别人的结论,语文课堂不断浅化;譬如有的在写作教学上无计划和序列,想到了就让学生随意写一篇,有的写作教学甚至是一片荒芜,以工作繁忙和作文批阅费时为由,长期不让学生写作文;譬如有的依然热衷于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丢弃了语文教学的精神内容和人文关怀,为了只是赢得分数上的表面虚荣;譬如我们的语文高考,尽管各省自主命题,但还是大同小异,离课程标准的描述还是太远,不少命题设计依然没有走出术语堆砌和形式主义的困境;譬如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尽管很有建树和一片繁荣,但流派众多,各自为阵,有时反而遮蔽了我们远眺的眼睛。

因此,在经历了一场场的启蒙、争鸣和变革之后,我们依然需要完成这样的一场追问:语文何为?

如果企图通过一个定义或一个结论来直接回答“语文何为”的问题,难免会显得有点狂妄。但我们不妨可以试着从语言论、文学论、教学论和教师论四个层面来探寻语文教学的本真容颜。

语言何为?在实用主义的语境中,语言的丰盈意义被不断地剥离,语言在不断地沦为无灵性的工具。但语言绝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灵魂得以栖息的家园。家园里,沉淀着我们太多的记忆和憧憬,太多的美丽和乡愁,无论劳作还是休憩,言说还是沉默,我们都无时不在其中。我们所看到的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是表相,语言的真正实相是它背后那座广袤的意义家园。我们只有凭借在阅读和生活中逐渐生成的情感和想象的翅膀,才可以学会在语言中穿越,抵达家园。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语言乃是家园,我们依靠不断穿越此家园而到达所是。当我们走向井泉,我们穿越森林,我们总是已穿越了‘井泉’字眼,穿越了‘森林’字眼,甚至当我们没有说出此字眼和没有思考任何与语言相关之物时。”1我们能否引领学生在语言的家园中自在和幸福地穿越,领略生命存在的诗意图景,就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开辟道路,滋养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割裂了阅读和生活,语言枯萎,心灵枯萎,所有的语言习得便会最终从审美的解放和创造活动异化为成为一种对人自身的工具压迫。

文学何为?从阅读的角度来回答,阅读文学作品,绝不只是为了欣赏表达的技巧之美,更是为了走进作品呈现的深广的情感和思想世界,涵咏、体验和沉思,并在读者、作品和作家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发现和明了世界人生的内在意义,最终获得一种灵魂沉醉式的高峰体验。每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时常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句话:“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当我看到了少年因艺术形象而激动、颤动时,当他一边倾听作品,一边思索个人的命运时,——对我来说,这要比他作出准确回答重要得多。”2

教学何为?许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已经将教学的真谛一语道尽。她说,教学应该从更高的生命层次来审视自己,真正的教学应该促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的生命成长。她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3在这里,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的另一句话也可以做一个更宽广的注解,他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4

教师何为?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意义最丰盈的一个学科,它的性质决定着一个语文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文化素养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一个年轻的学生,中学三年,如果遇上一个不读书,不写作,没有自己的文化思考,只照搬照讲教学参考书现成的阐释,只一味迷信做练习拿分数的语文教师,是人生一件很不幸的事。因为,很有可能,对于这个学生来讲,日后生活的意义由此被消解,生命的前景由此被遮蔽。而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他总是怀着一种对于教育使命的担当和对于生命的热爱精神,不断引领着学生从题海中突围,他通过自身丰厚的阅读和写作,来引领学生阅读和写作,引领学生在语言中穿越,抵达家园,看到生活和世界的无限魅力。真正的语文教师常常在生命成长的重要路口,为学生点燃一盏精神明灯。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5而真正的语文教师,就能够给自己,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意的世界。

   

真正的语文教学本质规律就在这样的追问中渐渐呈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实践选择更主要地是如何从背离走向回归,回归到自身的规律上来,那就是向着语言回归,向着文化回归,向着生活回归,向着心灵回归,向着生命和爱回归。

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当地有一位前辈教师的很多课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譬如前阵子他执教了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里的一篇课文即卡夫卡的《骑桶记》。他在上这堂课前,不仅细读课文本身,还重又静心阅读了卡夫卡全集的大部分文字,除了卡夫卡的经典小说,还有他的日记、书信等,还有与卡夫卡有关的研究评论文章。他做了详细的阅读笔记,并和学生做了初步的交流后,才细细地设计上课用的教案。

他的课永远是那么的干净,无需花哨的导入和繁杂的环节,课堂也就两三个主干问题,但课堂却又是那么地博大和深厚,那么地启迪人心。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从他的心底里流出来的,他说教师只有先走进卡夫卡的生命世界,体验和读懂卡夫卡生命里的爱和恨、悲和欢,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围绕文本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感知到文本中每一个语言细节背后潜藏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学生们课后说,听完这节课,不仅仅感知到了《骑桶记》的作品意蕴,而且还感知到了卡夫卡生命世界的深邃,一如卡夫卡那双忧郁的眼睛。

他说,很多课不是一天两天能备好的,有的课需要备上一年两年,甚至一辈子;而且最重要的,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目中有人。我懂得他话里的意思,教师其实就是课程本身,语文教学最朴素的真理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文化积淀上。一个不热爱学生、生活、阅读、写作和思考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是无望的。

以写作教学为例。在我刚教书的前几年,也曾经苦闷于自己的学生写不出好的文字来。尽管我把写作的理论讲了一大堆,甚至满怀激情把大学里学的写作教程也系统地搬到了中学课堂中去,可学生还是琢磨不出来,看到写作就头痛。尽管他们懂得了不少写作的理论和技巧,甚至能够清晰地区分联想的多种类型,但是一到写作就是什么也联想不起来。事实上,学生写作的最大问题就在缺少生活的积淀,或者说缺少对生活的感受。如果我们还是陷在技术主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话,我们的写作就不可能从困境中突围。因而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为学生开辟生活、引领学生感受生活的责任。于是,我决定每周的语文课专门留出来两节课来给阅读和写作,一节课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学文化类经典作品,既拓展生活的视野,又感受优秀的语言,既丰富自己的积淀,又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节课开设系列讲座,从高一到高三,谈音乐,谈绘画,谈建筑,谈自然,谈历史,谈哲学,并选择相关主题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同时教师自身还积极写下水作文,来慢慢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对于社会人生、艺术自然等诸种感受。渐渐地,学生再也不会看到写作就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的心灵有了表达的需要,他们的笔下慢慢地写出了不少精彩的作品。我非常珍惜那些见证了青春、见证了生命成长的作品,常常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哪怕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语言,把它们编成一本小小的纯文学刊物,印刷出来,分发给学生,一起分享。

那些年轻而美丽的文字,总让我们在依然沉重的教学现实中,感到生命成长的真正幸福。

语文何为?我想,只有我们用心思考和真心实践,并且当每个人走过自己长长短短、坎坎坷坷的语文教学之路后,我们心中的回答一定会日渐明晰起来。

 

注释:

1﹞【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肖勇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页。

5﹞王小波《青铜时代》,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8页。

 

 

                                              

在路上

张全民

其实,一个人在并不年老的时候,企图要对自己曾经的往事而或是工作经历向别人进行一种介绍、总结或是描述,总会多多少少地显得一些无知和狂妄。

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敬佩着那些起早摸黑的班主任,那些脚踏实地不计名利的老师,他们中很多人并无在外的名声,但他们却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和默默无私的付出支撑起在一个应试竞争过于残酷的年代里一个学校的地位和名声。如果让我现在说说这些老师,我可以立马说出一大串他们的名字。

同时,我还要先说的是,我一直深深地感谢着很多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上给予我支持、指导和帮助的人。

譬如吴宁亚老师。吴老师的宽容和引导一直让我感激在心,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日子里,初出茅庐的我总是自以为是,有一次,他作为当时县内最年轻的教研员来听我的复习课,我居然没有好好备课,整堂课都是讲练习答案给他听,而且是没有错题统计,更没有深度的分析,但课后吴老师却心平气和而且耐心地跟我讲复习课或是练习讲评课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也许吴老师早已忘记此事,但直到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总是愧疚不已。而且,也仅仅是因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稍微有一点不拘一格的东西,就在自己参加教学工作的第二年,吴老师就让我在县教坛新秀的评比上获得了高中组第一名,并推荐我参加市里的比赛,而且不厌其烦地进行了悉心的指点。

譬如褚树荣老师。我敬佩褚老师严谨的治学和丰厚的著述,并感动于他的热心和关爱,印象中最深的是他在提携年轻教师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他总是乐于称道某某地方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如何好,如何有特点。在我认识褚老师之前,我听说过褚老师的大名,但从来不曾见过面。多年以前,我到当地的一所中学去参加区骨干教师的评比,课堂后面坐着三个评委,一脸严肃。那堂课上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的很多细节我都已忘却,我只是记得当我在幻灯片上亮出维纳斯的图像问同学们美不美的时候,习惯了上公开课的同学们都善意而配合地说:“美!”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位秀气的女同学响亮地说:“一点都不美。”我有点惊慌失措,因为我在备课的时候压根都没有准备过这个问题。我无法回避这个不同的声音,我只能坦然地说:“我理解和尊重你的感受,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在我们年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它的内质,就像我当初迷恋于流行歌曲的时候,我还丝毫感受不到古筝、二胡等民乐之美,感受不到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古典音乐之美。有些事情,也许可能等时间过去已久,才会慢慢感知。”上完课后,其中一位评委老师走了出来,在教学楼的大厅前追上我,微笑而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没过几天,学校的领导告诉我,市教研室的褚树荣老师打电话过来,推荐我到在温州中学举行的浙江省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上执教《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堂公开课。原来那位问我问题的评委老师就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老师。

我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感谢我的学生,感谢他们在年度评价的时候给我的善意的投票;感谢我的同事,感谢他们工作上悉心的合作和生活上热情的关照……

也许只有说完这些,我似乎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叙述一些我的教学故事。

其实,我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思考,我只是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件美丽的事,她更多的与审美有关,与青春有关,与诗意有关,与生命有关,与思考有关,与爱有关。在我刚刚执教的第一学年的一个春天,在完成一堂关于写景话题的写作课之前,我勇敢地来到教务处把两堂语文课调在一起,并带着学生步行来到学校附近的湖泊看山看水,感受自然的生机,感受人生的诗意,我永远记得那堂课上山水之间洋溢着的学生的欢声笑语,记得那些描述自然的学生文字里所散发的春草的清香。

而后,不仅仅是文字,一切和文字有关、和情感有关、和思想有关的事物和情境都会融入我的语文课堂或成为我的课堂,我并不想拘泥于一些什么,只要这一切能让学生更热爱文字,热爱生命。因而,有时候会和学生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一起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彼此体验着优美深沉的旋律中所蕴涵着的人生意味;有时候会和学生一起看奥斯卡最佳影片《角斗士》,一起探讨影片所深刻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战争与家园的主题;有时候还会和学生一起在一个黄昏到走马塘村看老房子,到陈鉴桥村看民国洋楼;还会和学生一起到金峨山上看雪,到慈城孔庙看阳光如何镀亮古老空间曾经闪现的辉煌。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一起追寻诗意,怀念往事;一起面对苦难,守望民间。我们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潸然泪下;当我们读打工者的诗歌,哽咽无语。

其实,文字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生命,有着悲欢,有着爱恨、有着感动和悲悯。有时候,我常常在图书馆里,看着学生在静静地看书;在运动场边,看着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的草地上自在奔跑;在艺术楼里,看着学生们在静静地绘画或活泼地舞蹈或优雅地弹钢琴,总会在心里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并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看到生命、赞赏生命、关怀生命和成就生命。

其实,与生命相比,所有的表白都很苍白,我们真正可以在这依然沉重的教学现实中所从事的惟有热爱和欣赏,尽可能地为生命的成长提供更合理的方式和更多的机会。

只是,时间过得太快。

校园广场上几棵移栽的银杏树原初单薄得让人担心,而现在已经枝繁叶茂,有时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会走到那几棵树的下面,抬头仰望树影后剪辑过的天空,那时,有黄昏的阳光透过艺术楼的长廊透过秋天银杏树金黄的叶片细细碎碎地洒下一地的缤纷时光和恬淡记忆。

校园后面的江水还是那样静静地流淌,校园东面原本空旷的田野上高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有一天,我们的学校会在城的中心,四周车水马龙,繁华似锦;而我们的生活或是教学,只是,也许永远,都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