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用经方须重视腹诊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3-15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腹诊具有客观性与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
  ●张仲景对腹证非常重视,在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分辨病机,以及确定治疗原则上多有对腹证的应用。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
  ●掌握腹诊的部位、手法、患者体位等对经方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
  腹诊是切诊法的一种,为切按诊察患者胸腹部一定部位所表现出的某些病理性反应征,即“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正如清末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所谓:“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
  参照腹诊经方辨证才准确
  秦汉以前医生临证时必诊腹部,就像现在医生临证必诊脉一样。而后世的医生受封建习俗的束缚,临证切诊只诊脉而不切腹,对于腹证只是问问而已,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就影响了临证诊断的准确度。
  日本的汉方医学习《伤寒论》很重视腹诊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内伤杂病及慢性疑难重证中尤为依赖腹诊。日本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中曾提到, 日本汉方学家吉益东洞氏说:“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焉,故诊病必先诊,外证次之,脉又次之。”矢数道明力倡外感证从脉诊为主,内伤病以腹诊为主。日本对腹 诊研究的系统、深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腹诊有客观性、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不少病证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腹诊较为直接、迅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辨别证候,分析病机和指导治疗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不少经方的准确辨证应用,应当参照相应的腹诊才能完备。
  张仲景有关腹证的论述
  《伤寒论》397 条中,论及腹证的就有114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中,有80多首方剂提到腹证,可见医圣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腹证的。
  如在判断病位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肝,胁下支满”,就指出了哪一脏有病,就显现出哪一脏的腹证。
  在辨别病性上,《伤寒论》第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就是从腹部按之的痛与不痛来分辨病证的虚实寒热。
  在阐述病因上,《伤寒论》125条说:“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第340条中“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等,都是以腹诊所见的腹证来审证求因的。
  在分辨病机上,《伤寒论》第135条说:“……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主要以腹诊按之腹肌高度紧张,甚则坚硬如石,来反映有形之水与热邪 结于心下的大陷胸汤证。《伤寒论》第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是以按之不痛不硬来判断无形之邪结于 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等。
  在确定治疗原则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确定应用寒下或温下法。
  腹部划分及腹诊方法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腹诊的部位划分,主要包括胸胁、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胸胁部 位,包括前胸、两侧的胁部、胁下,为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心下部位,为剑突下的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内含横膈、脾胃、肝胆、肠道。胸 下,即心下之部位。大腹部位,为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部位,以脐为其中心,内含脾、胃、大肠、小肠。少腹部位,即小腹部位,为两髂上缘连线 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内含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肾肝冲任诸脉都循行于少腹,各脏腑之气都汇聚于腹部,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 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的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腹证。
  腹诊时,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臂顺沿两胁伸展或在胸前交叉,体态自然,袒露胸腹,腹肌放松。医生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手指腹或手 掌,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地开始触、摸、按诊。从胸部开始,先按胸部、两侧的胁部、胁下,随即很轻柔地向下再抚按整个腹部。腹诊手法宜轻柔徐缓, 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为探寻疾病的位置亦可用大指的指腹部,或轻或重地按压于各重要部位进行仔细触诊,了解热、凉、痞、胀满、软硬度、肿块、拘急、压痛、 硬痛、动悸等情况,以作为应用经方的辨证依据。如大柴胡汤的腹证为按压心下、脐上的腹部或胁下部位,有压痛感和满硬感,即所谓“按之心下满痛”,“心下痞 硬”。桃核承气汤的腹证为按压脐下偏左有肌拘挛疼痛感,有时延及左腹股沟处等。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腹诊,也称按脘腹,是指通过触按或叩击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情况,从而推断有关脏腑的病变及证候性质的一种诊察方法。属传统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切诊。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虽居四诊 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 能比拟的。

切诊实际是两大内容,一是脉诊,一是按诊,但在临诊中主要指脉诊即切脉,一般多忽略、忽视按诊。这是因为,脉象是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非常重 视脉诊在临床中的价值及意义,甚至脉诊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帜,从而多忽略、忽视按诊。实际上按诊的诊断价值与脉诊是一样的,有时甚至超过脉诊。如在急腹 症中,按(腹)诊的诊断价值则超过了脉诊。

有网友发帖子说:“中医腹诊理应继承和发扬”、“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学习经方须重视腹诊”等帖子很有道理,临床观察,单纯中医腹诊有其缺陷和局限性,若再参以现代化设备如西医的仪器检查,可以更好的诊断疾病,从而防止误诊和误治。

下面引证中医经典的有关条文并参以西说,来说明必须借助于现代化设备,以明确和完善中医的诊断。从临床实际出发,仪器检查对中医诊断的重要性。

《伤寒论?255条》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 下之。”腹满即腹胀满,中医辨证当辨虚实,何者为虚?何者为实?《经》旨有言“按之痛者为实”,拒按为实,结合西医的认识,腹胀满或疼痛,体格检查腹部触 诊有压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指腹部胀满或疼痛,不减轻,既便是偶尔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即持续性腹部胀满或疼痛。综合两条经文,其主要症状是 腹胀满疼痛,按之痛,拒按,有压痛,根据大承气汤的适应症,此时“燥屎”已成,还当有大便秘结(便闭)症状,“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用攻下之 法,大承气汤峻下阳明腑实之燥结。至此经文之解释已妥。此传统之诊察方法,说明中医腹诊的实际诊断价值超过脉诊。而临床用之治疗,有的有验,有的加重病 情,发生变证,甚至危及生命。何也?这或许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缺陷,如参以西说,则完善矣。

《伤寒论?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条是阳明病之提纲,医圣仲景概括为“胃家实”。胃家是统胃肠而言,《灵枢?本输篇》载:“大肠、 小肠皆属胃。”根据阳明腑实证的机理与临床表现,即燥热之邪与肠中宿食、糟粕、积滞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结于肠道,即痞、满、燥、实、坚,从而出现腹胀满 疼痛、拒按、便闭等表现,则与西医之肠梗阻同。

西医认为,凡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全身性生 理上的紊乱,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所以若诊、治不及时,失治或误治,则有生命危险。根据病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三类;按肠壁有 无血运障碍又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较窄性肠梗阻;按梗阻的部位可分为高位(如空场上段)和低位(如回肠末端和结肠)肠梗阻;根据梗阻的程度又分为完全性和不 完全性肠梗阻以及按发展过程的快慢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等。而是否为肠梗阻,根据痛(腹痛)、呕(呕吐)、胀(腹胀)、闭(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四 大症状和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而腹部X线透视对肠梗阻帮助很大,是确诊的依据。如果不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就很难做出 明确诊断。如果只靠中医之腹诊,则有诊断之缺陷。中医可确诊为阳明腑实证,这是中医(病)证候名的诊断,但只有此还是不够的,因为必须还有西医疾病名的确 诊,这对于恰当、合理筛选具体施治方案有很大帮助,并决定病人的预后。

确诊肠梗阻后,由于肠梗阻的病情复杂多变,到底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必须通过住院后临床观察。如果要是一个单纯性肠梗阻早期患者,病人全身情况多 无明显改变,可采取保守治疗。但无论采取非手术之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西医认为均需应用基本处理,即禁食水、胃肠减压、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防治感染和中毒及镇静解痉等对症处理。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病者腹满,按之痛者为实,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可见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记载则是绝对适应症。据现 代药理研究,大承气汤具有泻热、通便、抗菌、排毒、解痉,增加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道容积,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腹腔内陈旧性血 肿吸收,预防术后腹腔内粘连等多项功能,可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中毒性麻痹性肠梗阻等多种急腹症。对于一个禁食水的患者来说,如果服用大承 气汤又显属不当,如何妥善处理呢?

根据病情,如果采取非手术之保守治疗,大承气汤之煎剂可随胃肠减压之胃管注入,有时事半功倍,效如桴鼓,可起到神奇治疗效果。如果不结合现代化的仪器设备 X光透视,则会导致误诊,误诊则误治。如果不结合西医的胃肠减压,直接予以大承气汤之煎剂,则有禁食水之嫌疑,有时会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病情。此时,无论 在诊断上还是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是最合适、最恰当不过了。“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中医的诊法主要是审察“病机”和判断“病候”的,其最终诊断是(病)证候名,并不是疾病名称,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特色,而不同于西医的诊法是诊断疾“病” 的,是疾病名称。目前我国两中医学同时存在,在诊治疾病上各有所长,然西医处于主导地位、主流医学,由于种种原因,中医逐渐萎缩、逐渐被边缘化了。实际上 中医还是有确切疗效的,华夏儿女是离不开它的。为了弥补传统中医诊法的缺陷,则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即先进的医疗设备,从而提高中医诊断与诊察疾病的水 平,并满足患者的需求,即现代中医应五诊,望闻问切查。为了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扩大其知名度,首先要有参与治疗的机会,其次则又必须参以西说,“中西汇 通,优势互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