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形 - 龙调膀,大龙形,龙形蔽月肘 【龙调膀】(动画) 龙调膀之劲,前足如踩毒物之踩劲,腰为或左或右之扭劲,前肩为向敌人身里进靠之钻劲,两膝里扣,两足跟向外扭劲。加以三尖相照,即鼻尖膀肩在一条线上,则全身形成一片射出,进攻如尖劈之楔入木一般矣。 ————摘自凌汉兴【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龙调膀,入门“老三篇”之一,其中劲力值得慢慢体会。 攻防中,若完全保持基本间架左右不变,直进直退,固然很严谨;但若在进身进步之际,能左右之架随机互换,前领后随之势即兴更替,则更活泼灵动,而握得先机。所以,龙调膀的左右互换互进,是快速灵活身法的极好练习方式。 其次,心意拳是最很高效的拳术,没有单纯的防守或者过度动作,龙形调膀,“采三折之身,取扭拧之腰”,龙腰的先蓄后转,使过渡性的进身变得充满攻击性,由龙腰而得之势能,由两膀自然浑厚地发放,所以龙腰与熊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看似简单的进身换式,其实可获强大攻效。防即攻,进身即攻,换势即攻,没有丝毫浪费。动画所示,只是攻防的外在一式,明白其中的劲意,应不必拘泥死法。 龙调膀既有双肩如刀的前向刃劲,又有雄浑熊膀之横向括劲,是两种劲路的复合统一,这也正是难练之处。一如摇闪把,既是由内向外的翻劲,又是自后向前上的钻劲。两者实有异中之同,相映成趣。心意拳由枪化拳,吸取了大枪的直力兼横螺旋劲路,枪之“拦”遂成拳之翻钻,枪之“拿”则化捉拿,这种内在的传承,虽历久而不变。 【大龙形】】(动画) 精彩的连续肘击 大龙形臂肘合力如环,攻防一体,连绵不断。 面对凶狠的下勾拳,元福取熊立之势,双臂由上而下,恨天无把,合身下拍,插,挂,以冲砸开下勾拳的来势,此中,臂肘下插,既防开对方攻击线路,又是对敌进攻部位的震荡与攻击,可谓守中寓攻; 顺势沉身,元福一手猫洗脸护颜,束裹蓄势严然,进入了理想的攻击位置,而敌则旧力方过,门户洞开; 正式反攻第一肘:敌肋; 顺势上抬第二肘:敌下颏; 右肘继之上击敌胸; ![]() 反势下砸,第四肘或者肩劈靠。 ![]() ![]() ![]() 两臂成立圆,下砸上挑,如车轮滚滚连环而进,连环肘击,艺精者杀器也。 谱曰:狸猫洗脸肩、肘、手,海龙翻身波浪花。 小龙形 与大龙形类似,只是以单臂划圆上挑,然后左右互换。就单式而言,乃是紧小之“猫洗脸”,到较大之“狮子梳头”,至龙形之“龙翻身”,一路劲意也。 【龙形蔽月肘】(动画) ![]() 游戏中并没有这一把,但可尝试模拟。 龙形蔽月肘,意为采用云手之类手法,迷惑敌人,蔽月之蔽,防为遮蔽己身护体,攻为遮蔽对手眼目,从中暗施肘击,打人于不知。 由于游戏不设云手或类似之单技(如“猫洗脸”被复合在其他较复杂拳把中作为组成部分),所以且用丹凤朝阳之挑击来代替。 上挑敌人胸臂,佯攻,乃遮人眼目之意图: ![]() 趁敌迷惑不明之际,暗施肘击: ![]() ![]() 需注意的是,上挑或者云手,应与肘击同步,敌人才必然顾上漏下,但游戏中无法完全模拟,分了前后,当明辨之。 龙形 - 乌牛摆头,龙腰,心意把, 头】(动画) ![]() 乌牛摆头为曲断中节之劲意,与一头碎(摔,搠)碑有异曲同工之处。左掌垫于左额角下,侧身撞击敌人胸膛。左掌在前,又有护颜部之作用,此即连顾带打之法也。左右手舞动,有拨拦敌手之用。 尽管在游戏的其他招式中也包含了此技,但这一把才是游戏中正式命名为“乌牛摆头”的。 此式也有名“乌龙摆角”的,还有:“左打乌牛摆头,右打黄牛摆角”的说法,总之以头侧攻敌面胸之意。 动画所示为“七寸腿·乌牛摆头”二技连施。 此处【七寸腿】,言腿击之高度,其实就是心意拳中的“刮地风”,施低腿斜向括击敌脚踝处。 ![]() 继之以【乌牛摆头】: ![]() ![]() ![]() ![]() “乌牛摆头”,主头打,头有明确的横向位移,双手控敌后,如蛮牛横甩头摆角,而游戏中的这一把,细审之,摆头之意不明显,却更接近于大劈的靠打,而下面两把的示例,似乎更接近些。 【龙腰】(动画) ![]() 龙腰本是心意拳核心技术特点——身成六式之一。 龙腰三折之体,似正似斜,其用贯穿在各动静拳势之中,其优点简言有三: 1. 缩小(被)打击面积。 2. 便于发劲,如弹簧之卷放。 3. 快速隐蔽地进身。 而此处用“龙腰”来命名的技法,其实是“婴儿扑食”和“乌牛摆头”的组合技法。 心意拳的头打技法常用者有中门头,乌牛摆头,婴儿扑食。 以头中部正击敌面部,胸部,为中门头。 以头侧击敌头部,胸部,为乌牛摆头(角)。 以头由下向上击敌下颏,则为婴儿扑食。 a.【婴儿扑食】: 头打必近敌身,步法要疾行如风,并以手法裹住敌梢节方可施用: ![]() 踏占敌中门后,施“婴儿扑食”,由下向前上撞敌下颏,使敌仰跌,此式也名【马抬头】。 ![]() ![]() 由于敌背靠壁,未能就势脱离,所以攻者继续沉身蓄势以连续攻击: ![]() b.【乌牛摆头】: 以头前侧部击敌面胸。 ![]() ![]() 其技除了头攻,同时也是肩撞肘打,前腿又有插入中门攻击敌档的致命打法,所以是毒辣的全面攻击。 在游戏中,由此“婴儿扑食”和“乌牛摆头”二技连施,而以“龙腰”来命名这一组合技,用以连续猛击被逼入壁角之敌。 龙腰在此二式中确为极重要的发劲枢纽,但龙腰在心意拳诸技中都起非常关键作用,故略疑何以此二式专名之? 【心意把】(动画) ![]() 这一把,其实就是“乌牛摆头”的之用,当然在此例中,更着重于擒摔:采拿敌之来拳,顺势下捋,使敌重心前失;敌反挣,则就势踏其重心,鲠脖刃肩,头触身靠,掀跌放人,其中之拿应为就势半拿。有一种【鸡刨食】(张克强整理陶子鸿之著)与此相类,主侧进刃肩掀敌之势,而名之为“心意把”的则不多见。 ![]() ![]() 山】(动画) ![]() 这里的“虎蹲山”,为“沉劈”结束时所成之式,如下方第七图。 “虎蹲山”,劲意与用法和“猴缩蹲”有相似之处,其缩身后坐,意为敌若从后抱我,我沉身后坐,带胯、臀击之,功深之人可坐断石条凳。亦盘练与沉劈相辅相成之意。 故此处二式连施为“丹凤朝阳”连“沉劈”。 【丹凤朝阳】: ![]() 瞳直拳袭来,老头很夸张 ![]() 老头“丹凤朝阳”, ![]() 以右肱上弦挑击瞳的臂弯 ![]() 瞳臂一阵酸痛,不慎滑地 【沉劈】: ![]() 刚站起来,又被沉劈。 ![]() “咦”! 沉劈结束时成下图【虎蹲山】之式: ![]() 下手好重呀~ ![]() “555,痛死了啦 ~~~ ” 沉劈 顺势迎进,以右肱连格带劈,循敌右颊而下,猛砍敌之上臂。劈时右肩前倾,胸腰内收,右肩与右胯竭力相合,使肩靠撞敌肋。 --------摘自凌汉兴【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虎抱头】(动画) 虎抱头是拳艺中既打又顾的战术技法,是顾打合一的典型打法之一。 ![]() 泰拳中有横向摆肘,竖向挑肘,而虎抱头之肘击,其轨迹由下向上,由后向前,亦可带由外而向内之括劲,所以一如心意拳其他重要核心技法,打的是一把复合之劲。 如果说虎抱头的肘打用法,是较为表象的意义,那么从整个心意拳技术体系来讲,它如同摇闪把一样,是一把基本的出手劲意。泰拳之肘为落意,完成之式;而虎抱头则是起意,为后技之开路先手。比如单把,大劈,虎扑等等,凡后手需上出至前施技者,出手时均是这把虎抱头的肘劲,有所谓“闯肘者”,即开路之技法也。起手虎抱头,为守亦为功,手抬至头侧,落手则可种种变化,可为鹰捉虎扑,可为熊膀单把,可为大劈冲靠,可为斩捶栽肩,视情况不同而变化无穷。乃至猫洗脸,诸般括劲,亦带有这把劲意。与摇闪把一前一后,一内一外,看似纷杂的心意拳,其基本构架其实很严整。 【虎摆尾】(动画) ![]() 虎摆尾打的是一把背劲,横劲,骤合骤开,连肩带背,如虎之摆尾,向侧向后煽鞭击敌。在游戏中,此技被设定为在敌身后时的摔技,这是游戏的局限。实际无论敌在何向,均可变化施之。如敌在正前,则我劈开敌来手,即顺势拧中节进身侧倚,主动形成敌在我侧之局面,便可从容施技。 【虎扑】(动画) ![]() 元福这一把鹰捉虎扑,撕面扑胸,海莲娜的花容是保不住了…… 拳劲云:“起势鹰捉,出势虎扑”,为心意六合拳艺之核心。鹰捉紧接虎扑,尤为锻炼捉劲,扑劲之基本动作。 鹰捉虎扑,鹰捉控敌之臂,或扑击敌面;虎扑拥身而进,头撞肩靠,同时双手顺势撕扯敌面而下,挫塌敌胸腹,所以鹰捉虎扑二而一,天然浑成,可捉,可劈,可塌,可肩靠,可头撞,变化无穷。 【双把】(动画) ![]() 相传心意六合拳创自宋岳王武穆,岳王善于双推掌称世,即今之“虎扑双把”是也,拳经云:“势势不离鹰捉,把把不离虎扑”。又云:“手提如钢锉,手落必钩杆”,均指此而言。据此可知,虎扑双把在心意六合拳中所占地位之重要。两手一收,须以丹田为主,抱住向里吸劲,并以肩肘之劲佐之,其势如双钩摞着棒杆往后一抽,且有鹰抓(捉)之意(故曰:落如钩杆)。双手前推是自下而上摩擦之劲,即用手掌天星骨自下循弧形线向前上方推出,宛如钢锉之物一般(故曰:手提如钢锉)。同时丹田抱劲,向外一吐,后是竭力蹬劲,浑身如钟摆般向前捶去,犹如饿虎扑食之势,故曰虎扑双把,此劲着敌,有使敌身悬(浮)足掀之妙。 虎扑双把与虎扑收式(即鹰捉虎扑,博主注)同出一源,故用法多类似。如我以右手背虚晃敌右脸,敌如起手挡拦,我将左手由右手虎口穿出,救应右手,双手操往敌人上臂,施鹰捉向右后方下落。此时右肩全部后拧,两肘重抱胸前,于是迫使敌重心前倾,慌于往后挣扎,我遂趁其收缩之势,双手向前一送,则少有不向后倾跌者。或趁其后缩,双手释去敌臂,改用双把击敌胸膛,或腮腭等处。亦可推送或施以双把。但必须手足齐到,即前足随手跟进半步,便奏奇效。 ——摘自凌汉兴【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狸猫上树】(大动画 ![]() 双把击敌分上中下三节,下节自小腹向上托击,能将敌掀托起来;中节连托带冲袭敌心胸;上节为狸猫上树,双把托击敌之下颌,兼提膝撞击敌膝盖或小腹,阴部。 束身蹲踞而进,左足踩敌足面,双掌从敌小腹挫托而起,右足施刮地风腿,铲踢敌右足胫骨。其劲意为长身而起,去势如饿虎扑食,双掌以掌根和前缘,向上挫托而起,此即拳谱所示:“提手如钢锉之劲”。同时右腿刮着地面而起,如此铲出时,因地面之阻力而造成劲大一倍,犹如弓之引满,则箭之射力强也。腿去时右足须擦着左足外边,以免裆劲外开。腿弯曲,屈而直,以便使上胯劲,而其势倍猛,又须循着地面低铲过去,以免脚踢浑身是空之弊。总之,刮地风须带上胯催膝,膝催足之意,其劲始足。 ![]() 碰中节,为狸猫上树又一盘法,注重锻炼中节丹田,为腹打之基本。 双手前按,继以双肘创敌胸膛: ![]() 敌如仰身后吞,接托我肘,我即趁势钻进,施以腹打,用全身力量,集中于腹部,此拳去势非常猛烈,着敌之身少有不跌翻丈余之外者。(此势亦有称为“龙出水”者,博主注) ![]() 落势翻身大劈敌侧、背。 ![]() ![]() (此技在游戏中,被设定为当敌蹲踞之时所施。博主注)一般的用法,前手虚晃敌上节,以迷眩其双目,同时施刮地风袭其下节。铲踢落空,则右足落实(等于前进一步),随将埋藏直右手上穿翻进,施大劈,劈击敌半身,或向左腰际插去,施十字括横击敌。 在此游戏中,这几形的技法太少,希望将来能有所丰富。 【猴形】(动画) ![]() “猴有纵身之灵”,常见猴形拳把有:猴形小裹,猴束蹲,猴形扑怀,猴蹬腿,猴掏心等~ 猴的击人上戳眼,下掏心,出手狠毒,灵活机敏,进退缠打,忽高忽低,诡秘莫测,着重身法的起落。 此为“卷地风”接猴形,未说明是猴形哪一技,根据所击部位,且视为“猴掏心”吧~ 凌书于“小括”一节中有语:五指撮拢伸直,指尖劲,拧身向敌人心窝捣去,如枪尖前刺哉,其名曰:“猴捣心”。用猴捣心击敌,手须下过功夫,如能拧身一捣,使敌心痛而跌出,否则不易收效。 【马铁头】(动画) ![]() “马有奔腾之功”,过步践穿有虎践马奔之意,夜马闯槽,野马窜道,马形穿拳,马蹬腿,马抬头等。 观此“马铁头”,似乎是“马抬头”的一把变意。谱曰:上钻下撩须头钻,头钻进步手脚变。头上抬是“婴儿扑食”,以头击敌下颚的打法(参见本博龙形之“龙腰”),头下钻,则可攻击低处敌面,两者正好互补,这与马形双“蹄”之上钻下捣相映成趣。 此把与泰拳之“箍颈撞膝”略同,但非箍颈,而是扳肩,以膝撞低势之敌的胸颌,然后以正额撞击敌面门,身形随之甩出,似孤注一掷。 ![]() 鸡形是心意拳的基本,“打遍天下老鸡形”,鸡步贯穿心意拳的始终,入门先要踩鸡步,所以这是尤为重要的一形。鸡形的技法也非常丰富:鸡步摇闪把,鸡形大劈,鸡刨食,鸡抖翎,等等。 游戏中此鸡形技法名为“鸡腿”,主鸡步暗打之意。练习鸡步日久,当具备裹,践,钻,踩,诸般下肢功力。在步法上来说,可以进退自如,逼人夺位;从打法上来讲,则不拘膝打足打,打人如走路般平常,步步可踢人于无形之中,种种心意拳的低腿足打也从中自然派生,可七寸刮敌脚踝,创敌胫骨,也可踩膝弯,撩裆阴,乃至下踩脚背,钉敌足于地,平常中蕴含着最重要的下盘攻击。 【燕形】(大动画 ![]() 燕形,最常见是“燕子抄水”,主取燕子低掠之巧;其次有燕子入巢或穿帘之势,也主非常规身法的锻炼。 此游戏招表中没有燕形字样,但这把“天山崩捶”,实则即为“燕子抄水”最常见的用法,故纳入燕形,以补缺憾。 回想青少年时代,习种种长拳,奔跳卧展,人的外动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如仆步穿掌者,平常之技也。后重视技击,内功,外家遂疏也,不作低伸高跃者久矣,然则非误区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