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与我们

 壶公评论 2013-03-21

孟子与我们

我是谁?”――辨伪

孟子的2

 

赵与时(11721228)生活于宋孝宗乾道与宋理宗绍定年间,其人考证经史,辨析典故,颇多精核,在理学盛行的年代于理学无不精研。在《宾退录》中赵与时写到: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这里赵与时提到了的三个子项:忠、孝、友,赵与时之评因此成名。

 

而重要的是,赵与时提到的三表本身就是一个”――是对的解说与宣扬,例如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晋武帝之于李密,意在收笼东吴民心,又在宣扬自己继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正统。

 

李密辞不就职,其说词为供养祖母刘,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只能忠孝不能两全了。《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李密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为由先尽孝,后尽忠,似乎是在忤逆皇帝,却也投晋武帝所好,晋武帝读此表后非常感动,特赏赐李密奴婢二人,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读《陈情表》,知道李密之孝道,更知道政治之微妙,全在其”――政治人物的运作。当然,赵与时关于三表的评论,也是一种”――文化人物的运作。正是有了这种多层次的,才有三表以佳话传于后世,对于中国社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促进了”――忠、孝、友,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诸葛孔明,是李密,是韩愈,还是赵与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于而作。于是中国人性的表达就有异于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所具有的自然属性。

 

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为两大系统并立于现代世界,对于人性论的切磋于是有了种种启示。不能不承认,孟子的人性是一种再创造――“,而荀子的人性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的特点都在于自然的属性――在于本原。关于两类人性判断,也是一种;而对于人性的本原,很大程度上只能是认识和揭示――是一种客观的表达――“也难。

 

赵与时的忠、孝、友观总结了儒家文化的三大支柱性的概念,但是,当我们理解儒学奠基者的孟子学说,我们能够发现,孟子的民本观有别于,孟子的理有别于孝、友观。这种差别并不是本质性的,而是滂礴与狭隘、有度与偏执的区别。正是狭隘与偏执导致后世儒学对社会进步的反动,这是不能够立足于自然的所有说的必然归宿。

 

孟子的学说有两个基本的属性:

 

其一、孟子的人性说以”――人为的规定为起点,以人文为逻辑而推理,是一类从规定走向规定的学说。

 

孟子的学说以人性善为基点,进而演变为体现为社会风俗,也体现于学术。

 

体现为社会风俗的,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在中国平民社会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表现于乱世,如汉魏时期的桃园三结义和清末、民国时期的帮会如青红帮哥老会

 

体现于学术的,在理论上的演变则导出宋理学的,又导出宋、明间的陆王心学。

 

其二、孟子的学说是大我学说,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集体主义区别于个人主义,大我就是集体主义的极致,其典型的语言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相形之,荀子人性恶小我的表达,大我小我在中国社会都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二者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是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缺一不可。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和平衡,常常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读《孟子》,以明之历程

孟子性本善论的阐释

孟子是性本善论者,于是他必须常常面对他人的质疑。例如先生对他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反驳说:水的流向固然不分东西,但是你能说水的流向不分上下吗?
孟子说:那么我告诉你,人心向善的特点如同流水向下的特点。人心总是向善的,流水总是向下的,所以说人性本善。
孟子说:当然,如果把水朝上泼去,可以超越你的头顶;如果一节一节不断地向上泼水,水流可以越过山冈。但是,这是水的特性吗?这是外加力量的结果。你想让人性不善,方法和泼水一样,也是外加的逼迫。(译《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性善论是在人类进入社会形态之后,对社会性的理解,例如他对他的学生公都子的回答: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些特性实质上都是人的社会性,它区别人的动物性。例如孟子的引经据典: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又说: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这里的蒸民就是老百姓的称谓,与天地同造化,因此存在与规则统一。
秉彝即持执常道,懿德即是美德。也就是说人民的生存遵守其内在的、平凡的文化;人们勤於学问、乐于向善,即是美德也是文化上的进步。

后来荀况反对孟子,主张性恶论,是从人的食、色、性的本能来说的,实质是在说明人的动物性,而不是人的社会性。荀况的性恶论是对社会本初状态的至善文化的庸俗化,他的行为是受到刺激和压迫的结果,如同流水因为受激、受迫而改变了向下的特性。
了解荀况可以看出此子时运不佳,有所成就的年龄已大,他访问过当时在文化上属于蛮荒的秦国,又因此标新立异受到稷下宫学者们的排斥。荀况的行为正好验证了孟子性善论的受迫论。
验证孟子性善论的受迫论还有韩非,不过韩非比他的老师的命运更惨,所以他偏离人性善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从这两人的异变看,人确实应该善待他人,不要为社会创造出荀况、韩非式的人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或者就是至善文化的真谛。

从历史上看,要做到善待他人并不容易。因此表现在至善文化的否定之否定的态势,贯穿于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发展而不会有终结。
说到底纯粹的至善只是体现于方向性的终极理念,中国古人把它表达为太极黑白双鱼的分界线,善与恶在分界线周围漂移、波动、运动,当一种形态走到衰微的同时也向另一形态转进,活跃在另一形态。无穷尽地回环,在另一维度上显现了社会的进步,如同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在螺旋式地前进。

壶公评论写于0806

我是谁?”――辨伪

我是谁?”――荀子说与人性(1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首句,也是《性恶》篇的文眼,说明了《性恶》篇的三个主题:人性;性善恶;性善之伪。

所谓,在荀子的语式中并没有褒贬的含义,只是在说明在人性生成序列中的位置。

《说文》解释:伪,诈也。是一种否定,既然荀子说其善者伪也,也就很容易证明荀子是否定了人性善

但是,五代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并不这样理解,他认为: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无论是,或是它的繁体,从仓颉造字的方式看,还真是依人而为――“人为之。依据徐锴的解释,也很容易明白,在荀子看来人性善人为之的论点,只是孟子对人性善良的一面的肯定与彰显。

其实,徐锴的解释也见证于《孟子》本身,例如 《孟子-万章》记录一个故事:

万章曰:

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

象曰:谟蓋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万章认为大舜的人格不是愚昧就是虚伪,他以象(舜弟)置舜于死地,舜却不知或假装不知来证明这个判断。

孟子不赞同万章的看法,孟子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万章反驳:然则舜伪喜者与?这里的直证舜是一个虚伪的家伙。

于是孟子在这里有了一个关于的解释:

孟子曰:

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校人是在欺骗,以为君子可欺以其方,是后来意义上的。但是,子产的却是另外一种豁达的解释,校人的攸然而逝指的是鱼,而子产的得其所哉!指的是校人了,以现在的大白话:吃就吃了,你吃或者是我吃还不是一样。

子产对于校人行为的解释,孟子对于子产言论的解释都是从更高的角度予事件以善意的理解,它必须有二种条件:

其一,论者博大的胸襟;其二,论者善意的解释。在心,亦在行,是君子风度。

作为同时代人,荀子当然理解子产和孟子的知行合一,但是在讨论人性问题上,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只是一类一厢情愿的解释,或者说只是君子心态,而不具有普遍性,例如校人的欺骗――当然是彰显恶,却也是真实的。

社会现实只能证明荀子的观点,即使从一字在后世的演变,已经完全成为贬意的表达。

例如李密在《陈情表》里所说:臣少事伪朝

李密的伪朝指的是被晋灭亡的蜀汉,是与圣朝西晋相对立的。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于是成了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可见这里的绝对不是好东西。

唐人韩愈论古书之正伪(《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梁启超写《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都阐述了辨伪学。这里的处于的对立面,扰乱中国文化,实在令正人君子们义愤填膺。

字更为狼狈的样子出现在近代,即与汉奸事例联系在一起,例如投靠侵华日军的汪伪政府,及其麾下的伪军。汪精卫已矣,字却不可近玩焉。

但是古人之字的含义的另一方面毕竟需要表达,众多事例的真实毕竟需要归纳、提炼以至于拔高,这是现代政治宣传的需要。这种现象在前30年尤多,而在后30年却也与精神文明相联系,例如许多英雄人物都有人为创造的痕迹――革命的浪漫主义并不错误,因为政治宣传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教育他人,而不是有益于英雄人物自身。

更何妨中国一直面对的启蒙问题也需要人为之的倡导,它既是现代意义的教育,也是现代意识的张扬。而那些以赵本山的天真来愚弄社会大众的做法几乎就是一类社会性的犯罪。

人为之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社会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的文艺创作钟情于悲剧,以为悲剧可以激动人心,例如歌德笔下的浮仕德,在见到了自由与光明的瞬间却死了,可是浮仕德的悲剧却也突出了人类对于自由和光明至死不渝的追求。西方文化不需要人为之,西方文化倡导天真,西方理论就建立于刨根问底的逻辑思维之上,其科技观念的代表就是弗兰西斯-培根,其文化信念的代表就是勒内-笛卡尔。

中国的文艺创作钟情于喜剧――大团圆,要达到大团圆,就必须有许多的人为之。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喜剧,它维持着大一统的态势,虽然有时候其间的空气令人窒息,不过总能够有人打破黑屋子,让大家透出气来。

直到目前,中西文化的对与错还是难以说明白,因为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都维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我们意识到这是两个独立的大系统的时候,似乎也明白了,要维持生命力的蓬勃就在于如何向对方学习,以强化自己――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作为后发者的中国比西方做得好,正如200年前的西方比中国做得好――与其东学西渐,不如西学东渐。

率真是可贵的,人为之也是必须的。当笔者企图辩证三千前关于人性的争辩,需要扫除种种迷障,返回本原。

壶公评论写于101  于麒麟山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