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的字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22
医生的字
潘华信
  潘华信

  去年友人送我一本近代名医的医方墨迹辑集本,都是数十年前医界宿耆留下的雪泥鸿爪。因为是毛笔直行写的行、草书体,有的写得也不规范,青年中医认看起来就比较吃力,像雾里看花似的,于是本子后面的释文,鲁鱼亥豕之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开宗明义的第一页就出了点问题,病案的大意是说服药以后病情减轻了些,但仍要“防其传变”,这四个字释文却成了“治其伤风”,于文理、医理俱不通,笔迹上也是望“形”生义。当然这难怪年轻编辑,首先责任在当年这位名医所雇用的药方书写者,随意粗率,神仙难识。切莫以为中医用毛笔书写就是书法作品了,特别是名医,门诊繁忙,抄方务捷,所以流传下来的大抵只能是账房先生类的字迹。五十年代我随朱小南先生,当时写方的是袁克诚大师兄,他的书写既快捷又规范,龙飞凤舞的,然这在医界毕竟寥若晨星。要在医、文、字三者都属上乘的,就我所知,惟程门雪、严苍山两位前辈了,程师颜、刘,严宗怀素,前者丰神宽醇,后者秀逸隽永,且俱拙趣盎然,三十年代厕身为沪上医界八才子,当然难能可贵。

  事有凑巧,最近某医学单位持来清代医稿墨迹本多种相示,已计划出版中。我对照墨迹后也发现讹误不少,举例来说,“歌辞”两字的草书译者就不识,其详猜之下,凑为“影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忽然,我闪过一念,再过十年、二十年的人事代谢之后,将有国人不识汉字,中医不识药方的危险了,五十年前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忧伤,不意今日来到了眼前。

  在中医越来越走向世界而被有识之士认可的今天,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的中医传承热潮中,我还是感到有一股中医在方法论上被西化的暗流在涌动,间或会成为明流甚至主流。学校、卫生部门的科研立题、职称晋升,重头戏都在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说句笑话,不懂外文的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在今天估计学士学位也拿不到,遑论高级职称了,这里,中医姓中的本义被淡化了。我们的莘莘学子为前程计,不得不左眼外文,右眼显微镜,“歌辞”成了“影舞”就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不论中医今后怎样发展,怎样“规范化”,怎样走向世界,我们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深究古文、医药、书法的精悍队伍,以确保祖宗传给我们的遗产,嬗递弗替,传承下去,不至断送在我们这一代。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应该洋文与古文、小白鼠与书法俱当作同等观,不分伯仲,待遇一律,晋升同样,我深知有志于斯的青年,颇不乏其人的。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不必多少年的,我们的中医界将高薪聘请外国人当教授,来到中国剖析疑难,讲解我们祖先的学问,从四海之内皆兄弟看,原本无所谓,只是我在数十年前的今天预言,却感到脸上无光,有辱祖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