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观

 止喧 2013-03-24
>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科技馆 > 中医科技知识 > 中医养生观
 
养生的意义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医养生理论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强调养生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的理论基础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客观过程,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中医学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过程的“寿夭论”和“衰老论”,并以此作为人生各阶段养生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养生的基本原则



  在“寿夭论”、“衰老论”的基础上,为了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尽终天年”,中医学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但贯穿于这些养生方法之中的具有普通指导作用的准则,即其基本的原则,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 顺应自然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而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自然的生命机制,以保证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因此,人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使自己的活动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即“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和谐的状态,以保持“生气不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身心健康。

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强调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规律以养生,即要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适应性地调节人的生活起居、形体劳逸、饮食、情志等,做到地宜时顺,否则“治(养生)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中医学以“法于阴阳”为养生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如何顺应自然以调养精神意志,调节起居和情志、劳逸等做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因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要“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顺应自然以养生,还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域气候特点、物产种类不同,人们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有别,就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二、 形神兼养

“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养生的目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无以生,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统一,相辅相成,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故中医学重视形体与精神的整体调摄,倡神形兼养、守神全形。“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三、 和谐守度

和谐守度,就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适中和合地养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里的“平”、“秘”就是中和,如果“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即生疾折寿。阴阳二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阴阳二气的运动处于有序和谐的统一状态,真元之气不致于失守,机体才能处于形神合一的完满状态。故王冰注云:“圣人不绝和合之道。”《素问·经脉别论》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六气失和则成六淫邪气;饮食、劳作太过,情志过激,则成为病因。“因而合之,是谓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

四、综合调养

由于影响寿夭的因素除先天禀赋外,还涉及环境、气候、精神、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原因,因此,养生时必须综合调养。各种养生方法各有特点及侧重,实际应用时必须全面掌握,不可重此轻彼,有所偏颇,“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就是综合调养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常用养生方法



  在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和谐守度、重调脾肾、综合调养的原则指导下,中医学主要有下列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

一、适应自然,外避邪气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形成了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变化,随着这些规律性的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发生相应的适应性的规律性变化,如果气候变化异常人体不能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采用了积极主动的调适方法进行调节,要从各方面调节,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

二、 调摄精神,内养真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在此泛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抗御外邪的基本物质。真气作为脏腑活动的产物和物质基础以及情志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体内正常运行与人的精神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受到情志等各种刺激的干扰,就会运行失常,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外邪入侵而发病。因此,中医学将调摄精神,保养真气作为养注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和喜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可见精神内守,喜怒有节对养生的重要作用。

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不能“以酒为浆”,体现了中医学节制饮食的养生方法。《灵枢·师传》曰:“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枪,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可见,中医养生方法中十分注意饮食衣着。《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主张饮食以清淡为主。《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饮食的量要有节制,防止过度而伤肠胃。

中医学还强调饮食必须丰富多样,以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并论述了口味偏嗜的害处。对于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中医学要求注意饮食禁忌,称为“五禁”或“五裁”。可见,饮食五味必须和调,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四、 劳逸结合,不妄作劳

中医学强调劳动必须适度,养生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妄作劳即不宜过劳,《素问·宣明五气》还 “劳”的病机进行了阐述,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不妄作劳,还要做到房事和合,节宣得宜。若“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则“半百而衰”(《素问·上古天真论》)。

起居有常:一是顺应四时和昼夜规律起居作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四季作息时间表。《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营卫生会》提出了一日之中天人阴阳消长规律及其包居方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是居住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气候、水土、风俗等,也是摄生不可忽视的问题。理想的环境应是气候寒温、干湿相宜,水土软硬适中,风俗朴实和善。除了气候、水土条件外,还有地势高低影响寿命之说,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五、和于术数,适当补养

术数指炼形、导引、吐纳、针灸、药饵等专门的养生技术或技巧。生命在于运动,体格锻炼是养生的重要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跷”的记载,正如王冰所注:“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可见中医学强调通过活动肢体,宣通气血,以达养生的目的。

中医学在《内经》中就记载有包括针法疏通经络,灸法温运补虚,加之取穴配合在内的方法,具有防病保健作用。如《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灸则强食生肉”,临床上常选取脾胃肾与任督经脉穴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此外,还可以服药防病、保健,如《素问·刺法论》服小金丹预防疫毒传染,后世还根据《内经》的调补保健思想,创制了众多调补五脏气血阴阳以延年益寿的方药,主张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