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魏晋人追求优美人生姿态一般魏晋指的是三国曹魏、东西两晋。不过它的上限不是很清楚,魏晋也包含东汉末到两晋。这个时代处于一个社会更迭期,旧的政治体制解体,而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魏晋有一个基本的特点:贵族时代,也就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在门阀制度时代,形成士族权力和皇权两股并行的力量,士族的权力来源于其自身,皇帝没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士族结成群体,轮流执政。因为士族与皇权不是相互依附的关系,因此贵族们对于王朝的灭亡并不十分在意。 魏晋文化的很多特点与贵族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涉及到魏晋文化的价值问题。人类的文化在不断发展和积累中,一个人如果处于非常穷困的情境中,是不能对生存以外、脱离实际的问题有所思考,很多问题要“吃饱了”才会去考虑,但这些问题确实是人生的大问题,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尽管当时的贵族制度形成特权,压制了社会上下层的对流。但是另外一方面,正是他们处于优越地位,享受充分的文化资源,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才先于其它社会阶层。魏晋也是个很动乱的时代,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持续存在的年代,这个400年的王朝的崩溃,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和震动,其中很多是对秩序破坏、秩序重新建立的思考。 同时,这也是个旧思想瓦解,新思想建立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种特别的现象,却又有规律可循,就是往往在动乱时代,国家集权统治不强的时代,社会思想就特别活跃。概括起来,魏晋是个专制瓦解和门阀制度形成的时代,是个充满战乱和死亡威胁的时代,是个思想比较自由、富于创造性的时代,同时也是对生命的痛楚特别敏感的时代,正是这些条件的刺激,因此形成魏晋特殊的文化特征。 先来解释一下“风度”二字。风和气是连在一起的,气是人的内在生命力,风是这种生命力的一种外现;度经常与“器度”连在一起,表明拥有宽广的胸怀、对人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风度”是与人格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可以说,一个有风度的人,是有人格魅力和精神高度的人。 再来具体说说魏晋风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注重仪表那个时代很讲究仪表,特别是贵族士大夫。那个时代的男子有涂脂抹粉的风尚,但这并不只代表文人们注重仪表。那时的主流思想是对个体的重视:认为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人,而在人中间最可爱的就是自我。当时的人们不仅要求表面漂亮,还要求在容仪中能体现人的内在精神。当时有个故事:曹操接见匈奴的使者,自觉长相不够威武,就找了个身形高大的人代替自己,自己拿着刀站在边上,结果使者在会面后说:曹丞相不怎么样,倒是边上拿刀的那个家伙厉害!可见当时对于人的精神气质的重视。 2、看重艺术趣味在魏晋时代,人们的艺术素养有了里程碑式的大变化。在此之前,很多艺术都只是技术型的活动,在经过魏晋之后才成为精神和创造力的表达。比如书法,当时许多大的书法家都出在魏晋时代,如王羲之等。还有绘画,人们不仅知道了要画得像,而且认识到绘画本身是人的精神意识创造的结果。以前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社会地位都不高,但是到了魏晋,在贵族中出现了大量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这个时代艺术开始自觉化。 3、对机智谈吐的重视一直到魏晋时代,纸还没有普遍用来印刷,因此书籍还不普及。当时就特别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很多书面知识都要求脱口而出,不过在谈吐中不仅要有知识和经典作为基础,同时也要求特别有智慧的表达。
有个很著名的典故,《世说新语》里记载:东晋宰相谢安给侄子谢玄出题目,问他,孩子与父母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其实,谢安的这个问题的内在含义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关系不就是一种偶然吗?就好像另一个故事所讲,阮籍邻居家的女儿死了,阮籍到他家里痛哭流涕,也许外人看来很奇怪,但是深入想想,生命的关系只是偶然,亲疏远近也是偶然,所以美丽生命的毁灭,哪怕是与你不相识,只要心灵产生共鸣,都可以为之哀悼。谢玄对叔叔的回答是:就像是自己花园里种的花木,都希望它们是美丽的。也就是说,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但是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说就是:天天看到这个孩子,希望他是美的,也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是美的。应该说这个回答十分巧妙,其中包含着对生命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魏晋是清谈盛行的时代,但在内容上有个变化的过程。东汉末年主要议论政治,当时对人物的评价很有讲究,最高的境界就是用简括的话,准确地把一个人的特点指出来。《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曹操找到名流许绍为他下评语,许绍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名留千古。后来,这种清谈风气转为以哲学的讨论为主,同时也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语言,富有趣味和智慧。 在魏晋人的哲学中,他们感到在世俗的成败中挣扎,往往会背离人更高的精神追求,世俗的成功不是人的最高价值的表现。相比之下,人的内在智慧和人格的完美要重要得多。这就形成了一种理念:应该摆脱世俗的荣誉感和价值观,按照自由的天性来生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归隐就被那个时代所推崇。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世界上的一切成败,都是在生命之外的。人在追求价值的时候,往往会丧失掌握自我的能力。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所谓的社会评价中,意识不到自己。而在那个时代,人如何把握自己,才是人们生活中最看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