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编制 学诗入门

 GOGOTOO 2013-03-29
黛玉编制 学诗入门

林黛玉编制的学诗入门选目 - vanfine -                  文峰阁 

王摩诘全集》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李青莲的七言绝句  读一二百首  以这三人的做底子

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把这些人的一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阅读计划:一年

读者对象:香菱

阅读要求:达到入社资格

 

    从香菱学诗看林黛玉的“推荐书目”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花了好大的气力,几乎用了一个回目的篇幅,描述了香菱学诗这一情节:

林黛玉编制的学诗入门选目 - vanfine -                  文峰阁

那呆霸王薛蟠调情,被柳湘莲一顿苦打之后,就和“揽总”张德辉出外长行做生意,“躲躲羞去”了。宝钗借机叫菱姐姐和她去大观园作伴去,于是,香菱就得着了学诗的“天时、地利、人和”。当香菱进园伊始,“拜街坊”拜到潇湘馆时,一见到黛玉就提出了学诗的要求:“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坏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接下来就是曹先生的一段刻意之作。我且将原文抄录如下: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人,古砚微凹采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这个精彩的场面,就出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后来的故事就是:香菱拿了诗,回至衡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拿她投办法。一日,香菱读完王维的,笑吟吟的给黛玉送了书来,喜得换了杜律回去。终日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做出一首以月为题的“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的七律来,只因措词不雅,又另做一首,却过于穿凿,最后忽于梦中得了八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圓”博得众人的“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评论,取得进入大观园“沙龙”——诗社的资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香菱自学成才,有三个成功的因素:(1)苦志学诗,精血诚聚”;(2)质之良师”,(3)得其门径。尤其是第三点对于我们图书馆工作者来说,特别眼热。大凡学文的是不难弄明白黛玉所提及的那几位古诗人为何许人也,我这里就姑存不究了,且依黛玉之语作如下的调理,就不难看出黛玉向香菱所开出的是一个很专的阅读书目。

学诗入门选目——黛玉编制

《王摩诘全集》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

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李青莲的七言绝句  读一二百首  以这三人的做底子

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把这些人的一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阅读计划:一年

读者对象:香菱

阅读要求:达到入社资格

这个书目的意义,我们不但可以从香菱的速成中可以发现,还可从黛玉的成就中去理解。

黛玉在大观园中诗词上的地位,足可冠于群芳之首。从“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到《葬花词》、《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等成绩的取得就可判定。黛玉虽说出身于 “书香门第”,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家学渊远是肯定的啰,兼之她生得聪明俊秀,又自幼就教于贾雨村,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但她的功底实离不开推荐书目的指导,这从她圈选王右丞的五言律中可以看出。因此,黛玉向香菱所推荐的书目,实乃其自学成才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毕生读书的体会。不管这书目是林妹妹的师承宗授,还是她的自我总结,总之点明了书目对治学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一定读者对象和特定用途,选择优秀图书,提供读者阅读和利用。

2.具有引导性。即书目编制的目的是针对读者的特定需要和要求,通过书目编者选择和评介图书,对读者进行读书指导。

3.具有评介性。它通过书籍的选择,适当的编排,内容的叙述,成为指给读者学习应掌握什么内容,应着重理解什么问题的一把钥匙。

黛玉的推荐书目的成功之处,基本就在于上述三点。

我国古代学者非常讲究治学之道,认为治学宜得门径,得门而入,事半功倍。门径在哪里?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而开列供学生阅读的选读书目,早为学者们重视。香菱学诗这一节,就是上述的一个艺术的脚注。我们且不论悼红轩主人是否看过《十七史商榷》或《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但在客观上,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艺术的宝殿中,以精湛的笔触,逼真的情节,向古今中外的“看官”推荐目录之学,褒扬推荐书目,宣传林黛玉的“读者工作”,使我们形象地管窥古代学者是怎样利用目录学知识治学,介绍推荐书目,做好读者工作的。

《红楼梦》向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宝库中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我们从这一短短的情节中就可发掘出不少对于目前图书馆理论和实践有不少价值的宝藏出来。这不但体现《红楼梦》在图书馆学体系中的地位,尤其体现图书馆学科体系在《红楼梦》中的应用。  

继承祖国的文学遗产从来是为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和发展。我们从曹雪芹在香菱学诗这一艺术情节中所刻画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推荐书目功用的重视和认识,对我们当前目录学理论研究和书目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目前,在我国目录学、图书馆学界一部分同志并不重视推荐书目的编制,不看重书目工作对于读者治学的意义,致使书目质量不高,推荐书目没有充分发打其多种社会职能,目录学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科学文化的发展、读者的需要,我们难道不应该从《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艺术描写中受到一定的启示和教益吗?

 诗词之属,言时事,赋性情,陶心境,锻气质,功能多也!自诗经始出,文人未有不近歌诗词曲的。朝代沿革,诗文不衰,足见我华夏文明之灿烂!虽诗词鼎盛距今已千余年,然文人之骨脉未断,诗词于网络勃兴,便见我辈之于古诗词的热爱和继承先人文化遗产之态度!实令人欣慰!

    今人若不通古诗词文,岂不大损我古之文明?对诗词全然不懂,何能欣赏?既不懂个中三味,又何来兴趣?无兴趣与鉴赏,又何谈继承?继承尚且不能,何谈发扬呢?有人讥今人作诗,是腐儒学究,不通时务,如此看来,此说实不足道哉!

    古人之于诗词论述,汗牛充栋,我辈何有资格饶舌

    我说者,今人所做古诗词也。仅有感而发,且一家之言,鄙陋之至。所陈浅见,请方家指正!以求进益。

    一 律与意。我们学诗填词,格律是首要的一关,但会了格律,就不等于会作诗。诗贵者,意也。何为意?曰情,曰境,曰理。有律无意,不可称诗;有意无律,不算好诗!入诗之门,先通格律。若格律失误多多,必被方家嗤笑,自添笑柄!偶有出韵落律,也不必耿耿,日久自然会熟于格律的。只要态度认真,细致,格律总是可以学而会的。诗难在意,无意则无诗。经营诗意,非朝夕之功。学识,阅历,感悟,性情,环境都是形成诗意的基础。今人论诗,多訾他人格律之失,而忽略意境,实在是舍本逐末。格律小事,诗意大事。我们不能太看重格律而忽视了意的经营。初学诗者,以为懂格律就是懂诗,大谬不然。意应胜于律。因意坏律不好,因律坏意不可。古人有律坏流传之诗篇,却无意坏流传之诗篇。

    二情、境、理。情、境、理可谓诗之宗,得其一即可成诗。因情成诗,多能共鸣;因境而成诗,多受赶染;因理而成诗,多被赞赏。经营诗歌,必定经营此三者!试以红尘原创力量之诗作论之:冶心之诗,关乎民生时务,多有情;萧然之诗词,抒怀而不显露,情在境中,多出境;有蓬门野叟者,有秋怀八首,情境俱佳,情中见性性中见理,多有佳句。此三人,各得诗之妙,赏者也众!有红轩,木石,苍葭等人,俱皆经营,才情显露,多见佳妙之作。但阅历,生活环境等不同,经营诗歌工巧,多露才气,而未有自己之风格,毕竟生活阅历不深,假以时日,必定有独到之处!飞帆之诗,芜杂不堪,鄙陋之至,何敢与诸位仁兄相提并论耶?还得埋头于书海“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言与味。诗歌语言很能看出诗歌之风格,兼可察诗作之好坏!语言俗而白者,多为诗家之忌。俗白的语言,类于打油,入不得大雅之堂!自然缺少诗味。语言的好坏,多在自己吟哦,才能善于调配把握。有喜欢用典者,语言生而涩,不可推广。今人之语言,大家多不入诗,有“电视”“沙发”“火车”“手机”等时代产物,但都不入诗。何也?怕入诗影响古味尔!如饭中有沙砾,非剔之而后快!诗要能反映出时代特色,必定要有时代的语言,但新的名词总是影响味道的正宗,便弃而不用了,这确实是一对矛盾,还看诗家自己的选择!我认为,学古而不泥古,当用则用,数百年后,也未尝不是古语呢。

    四拙与巧。诗工巧易,工拙难,从拙入巧易,从巧入拙难。诗可工于巧而赏,但流于机巧,非值得人久长的玩味。初学诗歌,多想出奇句,工精巧,其实,这是未达诗之境界也!有大巧若拙之诗,看不出妙处,却有说不出的妙处,真境界也!有学诗不懂者,盲目效颦,想拙而不拙,是为病也。

    五作与赏。作诗者多能赏诗,但真知诗者,未必就是写诗的人。学诗是为了读诗,欣赏诗。有了读和欣赏的能力可以更好的去挖掘古人留下的遗产。写诗可以知道个中滋味,能更好的赏诗。能欣赏诗的人未必就以诗名世。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人当作欣赏诗词的至宝,但王并不以词作传世;刘勰《文心雕龙》名扬千古,但不见刘勰之文章。所谓真知味者,食客也,岂庖丁哉?

    此文看法粗浅,不值方家一哂。敢冒笑杀之危险,实缘于对诗词之钟情也,虽陋又何必惧人笑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