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甪直为水乡服饰试水“活态保护”

 苏迷 2013-04-01

 传统农耕的人群日益减少,面临“文化生态”重重危机,传统水乡服饰如何延续文化基因?记者昨天获悉,甪直镇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条例,遵循真实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原则,目前已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保护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将于近期送往江苏省文化厅,并逐级上报国家文化部。

  水乡服饰“生存环境”堪忧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迈进,从事传统农耕的人群日益减少,同时,农民也开始追求时尚,爱穿时装,穿着传统妇女服饰的人群濒临消失,仅老年妇女仍穿着传统妇女服饰。进入21世纪,由于保护、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受众有所增加,但是,穿着水乡服饰的主要群体为民间妇女表演队。而服饰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来拼接的功能,由修补磨损而拼接向美观拼接理念转移,服饰的性质也由水乡农民的劳动服装向舞台展演服饰转移,文化内容日趋弱化。甪直镇文体中心主任周民森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制作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专职老裁缝就屈指可数,年龄大都在70岁以上,至今更有不少相继去世,后继者寥寥无几。在甪直水乡妇女传习所,缝制人员大多是业余爱好者。在穿着水乡服饰的人群中,能自己缝制的很少。许多农村妇女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减退,不能从事针线手艺。有的只会缝制,不会裁剪。其次,水乡服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工时较长,整套水乡妇女服饰人工费,按2012年市场价位在1000元以上。当年是利用农闲,不计时、不记工,精缝细绣;现在市场经济,一般人不愿制作。表演队的水乡服饰一般都是手工裁剪,机器缝制而成,纯手工的几乎很少。“客观上,由于甪直水乡服饰制作技艺讲究,成套服饰构件众多,一般学期需要二三年,周期较长。一些青年人传承观念薄弱,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致使该项目仍然存在后继乏人的危机。”
 破解“危机”让文化基因得以存续

  水乡妇女服饰是稻作生产的产物,但它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很大的审美功能。采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传承历史悠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我国汉民族服饰的杰出代表,在江南吴地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记者获悉,为使这一文化遗产能流传下去,相关部门将有计划地找寻承载水乡妇女服饰这一文化遗产的新载体,拓展穿戴水乡妇女服饰的新空间。诸如甪直、胜浦等组织连厢队穿戴水乡妇女服饰进行表演等。在这一规划期内,将有计划向相关部门推广使用,如在乡镇体育运动会、重大节庆等活动中,极力推广穿戴,在乡镇的服务行业,如餐饮、旅游、商业以及礼仪活动中,极力推广将水乡妇女服饰作为工作服使用。

  周民森告诉记者,本次制定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中长期(2013-2022)保护规划,也是希望探索有效推动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新路子,致力存续基因,为后人保存这份文化遗产。
 建保护基地实施“活态”保护

  记者获悉,十年规划将分为两个阶段完成。其中除了在组织、队伍等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外,以保护基地的模式实施“活态保护”则是一个全新亮点———以再现传统农耕,展现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同时汇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旨的苏州澄湖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启动建设,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园区内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生态保护基地,将重现原汁原味的甪直水乡农妇从事农耕的场景,对水乡妇女服饰非遗项目实施科学系统的“活态”保护。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期工程以水八仙特色产业示范区为主阵地。3500亩水生蔬菜基地核心区,已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2013年将初现形态,2014年开园运营,水八仙种植将与农业旅游深度结合,使之成为甪直旅游观光的新亮点,群众文体活动的好去处。此外,根据规划,还将组织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缝制高手成立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协会,采集资料,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全面拍摄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手工制作过程,为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承,留下真实全面的影像资料,并力争出版。建立水乡妇女服饰文化数据库,将凡与水乡妇女服饰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全部纳入数据库中,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