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为历史演变2(转)

 滨江图书馆 2013-04-01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襄安县(治今襄安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居巢县(治今巢域),隶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时,居巢是西楚的封藩九江王英布的领地。汉高帝四年(前203年),英布被刘邦拉拢,受封为淮南王,其封地为淮南国。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再设襄安县(治今襄安镇),同时设置临湖县(治今百胜临壁村)。居巢、襄安、临湖三县均隶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淮南国改属庐江国,三县仍隶之。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部州刺史作为中央的监察区,庐江郡属扬州。

东汉初年,将被王莽改为“庐江亭”的襄安恢复设县(治今襄安镇)。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居巢县、临湖县易名侯国,和襄安县同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乐成靖王子苌改封为临湖侯,国于此”。临湖县再改为临湖侯国,至南朝宋时废除。

三国时期,县境内不设县。无为地域隶属吴庐江郡(治今潜山县梅城镇)。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襄安县(治今襄安镇)。东晋乱后,襄安县废。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在今无为西北侨置扶阳县(治今红庙镇山水涧)。

南朝宋、齐时期,今县境属侨置南豫州(治和县、当涂等地)南谯郡(治山桑,今居巢区银屏镇芙蓉岭下),领有扶阳、■县(今居巢、无为、含山交界地区)等县。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今县境属合州南谯郡蕲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始设无为镇,治城口镇,即今无城镇。开皇三年,改蕲县为襄安县(治今巢城),改合州为庐州,撤销南谯郡及有关侨县。襄安县名虽与过去相同,但县治已迁移,治域范围也与以前大不一样。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在今无为西北置开城县(治今开城镇)、扶阳县(治山水涧)。武德七年,废巢州及开城、扶阳二县,改巢州为巢县(治今巢城),无为镇属之。

千年古邑 世泽绵长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北宋,无为的建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以无为镇建无为军,治城口镇(今无城镇),领巢县、庐江县。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桥巢县南、庐江东6个乡置无为县,无为从此正式建县,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无为县初设时的六个乡是:今太平、石涧、仓头一带的太平乡,今无城、泥汊、姚沟一带的无为乡(原无为镇治域),今开城一带的开城乡,今襄安一带的襄安乡,今洪巷、牛埠、昆山一带的南乡,今蜀山、百胜、泉塘一带的北乡。其中南北乡的指称,是以古襄安县为地标来划分的。洪巷、土桥等地,为南乡;蜀山、黄姑等地为古临湖县地,后裁撤并入襄安,在襄安北,故称为北乡。

无为建县后,军治、县治均在城口镇,即今无城镇。无为军领有无为、巢县、庐江三县,隶属淮南路。熙宁五年,今淮南路为东、西二路,无为军属淮南西路。当时州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无为军属“下”州,但所辖三县皆为“望”县。无为建县之初就成为“望”县,其政治、经济地位是比较高的。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无为军跃升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改江淮行省为河南江北行省,改无为路为无为州。无为路、无为州的治所,均在城口镇,领无为、巢县、庐江三县。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今无为、和县等地尽在朱元璋控制之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也即朱元璋作为吴王的元年,割和州周兴乡三十二、三十三两都,铜城乡八都,梅山乡四都的一半属无为州。无为州原六个乡继续存在,增加了今陡沟、福渡一带的铜城乡和今汤沟、二坝一带的周兴乡,达到八个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