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元節

 心宽体匀 2013-04-08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

    中元節、盂蘭盆節與鬼月

    道教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從前,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如今則提倡環保祭奠、網上祭拜等形式。>>>>

    中元節的來歷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舖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佛教盂蘭盆節

    “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麼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依佛教儀軌,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佈施,所以有此一說。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盂蘭盆節的起源

    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七月十五上墳的傳說

    傳說明朝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敗,貪官污吏橫行霸道,魚肉鄉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艱難度日。亂世多災,老天爺也來禍害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潑大雨一連下了數日未見停歇,沁河水暴漲,眼看要漫過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員叫趙捏,他站在河堤上,看著逐漸上漲的河水,心中樂開了花。他奸笑著對手下人說:“馬上張貼佈告,家家戶戶都要出錢出物來搶修河堤。”… >>>>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俗傳農曆七月初十開“鬼門關”,各家之死鬼均放歸回家,與家人團聚,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諺雲:“七有半,鬼亂竄。”節期從農曆七月初十至十五,一般以12日為正期。至時,各家備酒食,焚化用白紙包封寫有祖先名諱的紙錢、金銀紙錠以祭祖先。富有之家還請僧尼、道士來家唸經超度亡魂。七月十五,各地道觀均有齋醮等會,佛寺則大辦“盂蘭盆會”,誦經超度亡魂。城隍廟還做道場,放河燈。最後便是城隍出駕,巡遊街道收鬼“賞孤”,即為無後嗣的“孤魂野鬼”燒紙錢,送寒衣,潑水飯。

    七月,鬼月

    “盂蘭盆節”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節以後被道教襲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節中的“地官節”,地官主掌地獄,於是人們穿鑿說:這一天領導放假,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

    所以,中元節又被叫作“鬼節”。>>>>

    “鬼節”,俗稱“七月半”(或十四)。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中元節”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節”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三大鬼節

    中元節的民俗

    據《唐六典》記載:“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可見當時中元節進盂蘭盆已成為宮中定例。從古至今,每到“余盆蘭”之日,或捧菊致哀思、或放燈寄愁念,焚香祭祖,追思先人,關於“余盆蘭節”的民間風俗有許多…>>>>

中國傳統節日之中元節

    各地怎麼過中元節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倣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河北: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山西: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馬邑縣中元節以麥麵做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在田埂上挂五色紙。山西民俗

    河南: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挂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

    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廣西:陽山人以七月十四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中元節來臨鴨市火

    湖南:邵陽人于農曆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于農曆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七月十五當晚焚燒。

    在台灣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不管佛教還是道教,到了這一天,都會舉行"普度",筆者希大家能夠以慈悲心來同情一切生靈的產命,不要亂殺害,可以用香花、水果、素菜等來供奉祭祀普度,這才不會辜負釋迦佛祖的慈悲心及目連的大孝心。>>>> 

    潮汕中元節

    新加坡多元化的中元節

    七月歌臺

    在華中元節人民間的傳統習俗裏,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一番。   

    每逢農曆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讚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中元普渡

    農曆七月常見的台北中元普渡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台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閩南人、台灣人習俗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與三角彩色紙旗,旗上以毛筆書寫慶讚中元、廣施盂蘭、中元節夜景敬奉陰光、陰光普照等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且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稱大士爺(信徒多尊稱其為普渡公)。   

    中元節祀先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的中元節,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日。

    中國早在周朝即已創設曆法,分本年為四季12個月,其科學之處在於每月的十五日均是月圓大潮之期,兩三千年來從不失誤,此為比公曆更科學之處,故至今航海家仍習慣用老農曆。農曆把一年12個月又分為24個節氣,此外一年之中又分有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而在傳統節俗中,清明節、中元、冬至日和除夕年兜乃一年之中四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按傳統俗諺有這樣說法,“年兜不回家無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無祖”,由此可見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動,>>>>

    中元節習俗拷問

    中元節詩詞

中元夜百花洲作
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裏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壸。
從來酷署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
朱熹
徂署尚繁鬱,大火空西流。
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
炎氣一以去,恢臺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
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更多>>>>

    中元節 它的傳統被遺忘

    古人並不忌諱“鬼”,在古人的意識中,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只是換了一種活法而已。人死了,就會以鬼的形式繼續活下去,所以我們對他們,仍應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節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在上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不僅北京如此,全國各地都如此。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上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因為人們對它有兩個很大的誤會:首先,把它看成是鬼節,是宣揚落後、迷信的思想,所以沒人敢呼籲恢復;其次,把它當成了追思亡人的節日,那麼,已經有了清明節,何必再恢復中元節呢?>>>>

    其實,中元節是古代的“孝親節,它與清明節的內涵並不相同。

    七月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係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該不該過中元節?

    說它“封建迷信”,不同意

    應恢復中元節,因為它積極的內容遠多於消極,感恩、孝親、敬祖等,這些價值是可以融入現代社會的。過去說它“封建迷信”,我不太同意,什麼叫封建?封建指“封土建諸侯”,是政治詞彙,與文化關係不大;而“迷信”是指盲目地相信,中元節強調感恩,這怎麼能說是盲目呢?

    曾經盛行,現在不宜提倡

    中元節在老北京確實比較盛行,但我認為現在不宜提倡,畢竟它存有一些負面的東西,比如迷信等。此外,在過去也不是人人都過中元節,至少沒端午節熱鬧。

    把七夕當成情人節,就完全不靠譜。此外清明節也不對,過去清明這天沒人掃墓,而是在城裏舉辦大型法事,掃墓是在清明前後10天進行。在南方,如今祭奠先人的風氣日漸熱烈,這不單是文化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這類活動中,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多也更虔誠。這是不是迷信呢?我看不能絕對化。>>>>

    在淡忘中傳承

    時至今日,中元節融中國道家、佛家和儒家3大重要文化于一體,宣揚盡孝與仁義。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幾天及當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其文化底蘊深厚,最初起源於祭祀,出於道家。自古以來,民間都將這一天定為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有很大關係。中元節從漢代開始就有文獻記載,唐代盛行。唐代後期後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的《宮詞》百首中,就有“法雲寺裏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的記載,可見中元節盛行之早。>>>>

 

    中元節屬於傳統民俗文化,它與清明節有相似性,同是祭奠先輩,然而中元節相比清明節則明顯地被淡化,其實中元節的文化內涵也很深遠豐富,只是由於其表達的是沉重的祭奠,不具備喜慶氛圍,保護起來難度比較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與人民大眾都是緊密相關的。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中元節的傳承是必要的,但鋻於它的特殊性,不應該大張旗鼓地宣揚或者制止,最好讓人們自己去選擇,任其自由發展。

編輯:王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