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汉堂沈氏族谱续修序

 美意天快乐 2013-04-09

浩瀚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润育了勤劳仁爱智慧的沈氏家族。先祖在文化上的贡献,让这个家族曾有文化士族的美称。 最早见诸史籍的,春秋时的高士沈郢;南朝时梁沈约作《宋书》创《四声谱》;唐沈铨期与宋之问齐名,合创沈宋体;还有书法家沈传师、文学家沈既济、诗人沈千运均名垂史册;《梦溪笔谈》让北宋科学家沈括与牛顿齐名,让沈氏倍感自豪,世界对沈姓刮目相看。几千年来沈氏名人灿若星辰、数不胜数,沈氏励志自强,志士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其中一支沈季载八十六世孙子容公第七子沈海迁徙沛,大闸始祖沈海,字百川,号东洋,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船载三万斤粮沿京杭运河驶入会通河,船停靠沛县大闸,见洪水刚过,饿殍遍野。海祖心生怜悯,散尽所运之粮,解救难民。灾后选派德高望重老人至宿豫寻找恩人,见回归故里后的海祖,生计窘迫,深感不安,虔诚邀请来沛,海祖再三推辞,痛哭不依,海祖深感却之不恭、应允迁沛。众人请海祖入户大闸,择元时遗工部分司衙门安家。海祖居沛开创基业,一直家门单薄,到第五世,兄弟二人仅传一支,及至六世,繁衍日盛、家道兴隆。海祖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沈氏后人岂敢忘怀,一脉相承,应知渊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先祖六世环公深知创修家谱的重要,命子创谱,76岁的七世圣吁公撰自叙、作家训、续家史;弟弟圣题、圣愿校对;儿子、晋、时装订。全家六口男丁,同室操笔,成功创谱。给子孙留下宝贵财富,给再续谱立下了至高无上的范本。后因水患泛滥,临湖家园不保,族人四处逃难,生死难料,无暇续谱之事。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所幸首创族谱犹存,十四世世丰公续修族谱,距创谱已219年。当时大闸十年九淹,众多族人迁徙无定,交通不便,联系阻隔 ,征访、续修仅限大闸及周边。对外出族人留有大事记但住处不详。直到公元1989年冬,距第二次续修87年,十七世元周公离休,约众族人再议续修之事,幸好十六世逢俊公存老谱一卷,众族人共推元周公总编修。在元周公带领下,众族人冒着隆冬盛寒、逐一校弊、详加考证。第三次续谱于199年春圆满告成。时值文革结束不久,心有余悸,征访、觅族未能全面展开,三次续修虽有缺憾,为再续谱提供了借鉴,留下了宝贵的家谱范本。

二十余年后,公元2010年沈氏族人乘改革、开放之风,沈氏族人承宣先祖仁德,褒先祖功绩,为先祖勒碑建亭。当年农历十月一日,各支代表贤集大闸拜碑祭祖。有的族人提出目前还不在谱;许多人没有见过家谱;加上多年过去又有许多变化。所以纷纷要求再次续谱。再三商议,决定四次续修,随后成立编委会。首先请第三次续谱的主修人已近耄耋之年的元周公做顾问;共推十七世孙化海、化亮、十八世孙凌云 做组织征访和经费筹措工作;十七世孙永、十八世孙兆海负责策划编辑工作。重要的是全体族人有了统一的思想,形成合力,把续谱当成了大事。许多族人主动捐款,无私奉献,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编委会当即决定第四次续修不起人丁费,依靠捐款和购谱解决续修经费。第四次修谱,要吃透首创谱及二、三次续谱的精髓要义,留住经典;实事求是,用语简明详实考证、严格校对,注重史料价值;心系先祖、立足现实、眼望未来;做到观念、格调、立意、体例得当使后人能读懂看得明白;敬宗收族,全面详实,增知育人,血肉联情;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近三年来征访调查,研读老谱、书录编辑、各支材料汇总集相关资料撰写源流考整理老谱内容确定取舍范围疑点纠正 、缺失补充,科学安排纲目,设计制作编定内容文稿,多次组织审查。终于第四次续谱于2013--日印刷出版。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沈氏族人重修家谱,不仅是对先祖缅怀与铭记,亦是对传统的检视与延续。透过修谱的字面工作,彰显出族人对于传统的礼敬与呵护,才是最大收获。

当今人口流动频繁,子孙离乡创业者势在必然,无论身处何地,永怀水源木本之思,长存敦宗睦族之义,常思亲情,有吉共庆,逢凶悼之,尊长爱幼,贫贱不弃,富贵不移,珍藏族谱,造福子孙。这次家谱续修工作的完成,有赖全体族人思想统一、真诚团结,无私奉献;组织者率先垂范、精心安排;沈氏族人融汇了智慧,展现了风采,体现了精神,达成了愿望,凸显了族人的品质、素养,预示着沈氏家族兴旺发达,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再写壮丽的篇章。余子不才,学识浅薄,应宗亲宗贤诚邀作文诚恐诚惶,粗陋文字,记其大略,告慰先贤,启迪后世,聊补谱序,以全书章。    十七世孙永熏沐叩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