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研究之昆仑山地理位置的研究-昆仑山考

 楼兰映画 2013-04-10

山海经研究之昆仑山地理位置的研究-昆仑山考   

|订阅

昆仑山考:
    《大荒南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山顶有一棵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需五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昆仑山在它的东面,山基呈四方形。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山在反舌国的东面,山基向四方延伸。”
    分析:仞:古代的八尺为一仞。寻:古代的八尺为一寻。万仞,即八万尺,就算古代人的尺的尺度再小,恐怕也要两万多米高,而这个高度空气已经稀薄到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而且温度至少也要在摄氏零下50度,只有夷羿即后羿才能上。  

    这么高的山,而且方圆八百里四方山基的山形现在地球找不到了,我们只能认为非洲、南北美洲、欧洲大陆还没有漂移分开的时代,墨西哥弯处还没断裂、地中海还没有下沉的时代,地球上曾经有过这么个昆仑山。后来昆仑之丘已经随大陆断裂,坠入深渊。这里的“虚”颇让人耐人寻味,一般学者认为是大丘,这里是山的意思。后面的‘虚’也被认为是所在地,这里指山下底部地基。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山”或“丘”,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后推断。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屹立着一座大山,就是昆仑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尾巴有花纹,而尾巴上尽是白色斑点,住在这座昆仑山上。昆仑山下有条弱水汇聚的深渊环绕着它,深渊的外边有座炎火山,一投进东西就燃烧起来。有人头上戴着玉制首饰,满口的老虎牙齿,有一条豹子似的尾巴,在洞穴中居住,名叫西王母。这座山拥有世上的各种东西。
    分析:弱水:相传这种水轻得不能漂浮起鸿雁的羽毛。辄:即,就。然:“燃”的本字。燃烧。中国的喀拉昆仑山没有火山口,而墨西哥有: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海拔5452米,是墨西哥第一高峰,奥里萨巴火山。火山以及高山的产生多半都是两个以上大陆板块对撞的结果,而奥里萨巴火山就是,美洲大陆和太平洋海底板块对撞的结果,而贯穿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中的中美洲和南美洲也是同样被挤压成高山的,可以断定,在大陆板块没有分裂之前,这一带的沿海甚至没有高山,中亚美利加海沟、秘鲁海和智利海沟的出现就是证据。而昆仑山以及边上的火山形成也应该是大陆积压对撞的结果,这个时期应该是更早的盘古大地形成时候的结果。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和中国的咯拉昆仑山的形成,也是印度大陆板块和中亚板块对撞的结果,只不过这个时代是盘古大陆分裂漂移之后的事情了。昆仑山这么高山峰的出现,很明显是大陆板块对撞的结果,同时也伴随着火山的产生。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触动之处,便掘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蹋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来的泥土为众帝修造了帝台。这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头向着南方。

    《海内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鸟欠】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繇:即上文所说的相柳。■:呕吐。尼:止。湮:阻塞。三:表示多数,不是实指。仞:充满。沮:败坏。这里指塌陷、陷落。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而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兽中没有能居住这里的。大禹堵塞洪水,杀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乡:通“向”。方向。衣:穿。这里是动词。女妭:相传是不长一根头发的光秃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风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雨师: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的神。田祖:主管田地之神。北行:指回到赤水之北。渎:小沟渠。【译文】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自有两座台,每座台都是四方形,在昆仑山的东北面。大蜂,其状如螽;朱蛾,其状如蛾。
    分析:共工台和众帝之台所说的分明就是现在金字塔的形状的建筑。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墨西哥和埃及,而中国却没有,我们知道中国喀拉昆仑山也是大陆板块漂移之后,南亚(印度)大陆和中亚大陆对撞形成的,并且出现了世界最高山峰喜马拉雅山和乔戈里峰。这个地域根本没有出现过类似于金字塔建筑的文明的传统。

    分析确认昆仑山的位置必须从分析它周围的环境开始,下面是昆仑山的环境:
    《海内北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深三百仞的渊潭。开明神兽的身子大小像老虎却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都是人一样的面孔,朝东立在昆仑山顶。开明神兽的西面有凤皇、鸾鸟栖息,都各自缠绕着蛇踩踏着蛇,胸前还有红色的蛇。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昆仑山南面的地方,有一片方圆三百里的氾林。
    《海内西经》:“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转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洋水、黑水从昆仑山的西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东流去,再折向东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国的南面。弱水、青水从昆仑山的西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北流去,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经毕方鸟所在地的东面。
    分析:昆仑山产生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研究他们的流向对于考证昆仑山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