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大人说”之阐发,兼论“天”、“地”本义------《山海经》系列研究

 高天揽月 2021-03-23

       本人曾著文《关于“黄帝”族属的讨论?------<山海经>系列研究》,今日重审,结论大致不谬。唯本人近期研究有更为深入的成果,于此阐发,求教方家。 

     《史记·孔子世家》注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国语·卷五·鲁语下》载:“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二则为同一材料,可知釐姓通于漆姓。《国语.晋语四》中司空季子则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索隐》:“漆音僖。”《通志·氏族略》郑樵注“僖”云:“姬姓。'僖’,或作'釐’。”由此可见“漆”、“厘”、“僖”皆通,其姓为黄帝僖姓后人,至春秋战国时被称作“大人”。

     “大人之国”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本人前作《上古“会稽”地望新考------<山海经>系列研究》中皆已详列,不再赘述。唯其最后所作提示:颇疑与《大荒南经》的“张宏”为同一,前已论及此“张宏”当为西北之“长肱”之国,其莫非正为“长狄”?尚需再作揭发。《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换歹】涂之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东经》:“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此节中“张其两耳”,另有一说“张其两臂”,正为“张宏”之意,故“张宏”或即为“大人”。《海外南经》载:“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此“长臂”显然即“张宏”,所载地望正与“大人之国”相合(不过,我认为《海外南经》之“长臂”与《大荒南经》之“张宏”俱为“大人”不误,但其地记至东南隅,则完全错误,我意“大人”在经中有东西迁徙之举,故两处皆有其记载,因其故事与本文主旨无关,在此不作展开讨论)。但“张宏”与“长肱”音义皆同,故直接属之西北之“长肱”,过于草率。今详查之,《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实为“长胫”,而非“长肱”。不过,我认为此“长胫”即“长肱”,仍是同一回事。

       《穆天子传.卷二》:“天子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即长臂人也。身如中国,臂长三丈,魏时在赤海中得此人裾也。长脚人国,又在赤海东,皆见《山海经》),是惟昆仑鸿鹭之上,以为周室主。”此引文中之“长肱”,如文中释文即长脚人国,即“长胫”,“赤海”为“赤水”。“长脚人国,又在赤海东,”一句出自《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前人多有揭示,《山海经》或为据图而书,各方国族氏叙事皆以图中人形状、动作为标志。经此番勾稽,我们可以确认:此“长肱”不唯通于“长胫”,也可称为“张宏”、“张臂”,皆为同一族氏按照形状、动作的不同称谓。正是春秋战国时的“大人”,虞、夏、商之汪罔氏,周之长狄(长翟)。“大人”三代之前皆言传自黄帝,只不过材料来源甚少,皆泛论无考,作为先秦重要文献的《山海经》中是否有此记载?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四经》所载材料经过本人研究,其文本编排与《海外四经》、《海内四经》不同,应当为多种材料汇编,每种材料前皆以“(南、西、北、东)海外”或“大荒之中“作为句首(详见本人《非为“天书”!------<山海经.大荒经>本来面目初探》),此引文皆在“西北海外”,当为同一地域的两种材料,我们可以对照解读。"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前已述之,此即“大人之国”。接下就是“西周之国”,此“西周之国”为后世的叫法,以替代上古名词,先秦文献中此种情形屡见,勿庸多言。《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前人皆认为姜原为“帝喾元妃”不可信,其“履巨人迹”而有孕生子为神话,前人或释为野合而生,生父不明。上古婚姻制度勿论,本文重点是其故事中之“巨人”,我认为即出自“大人之国”,也即经中“长股”,因其地与“西周之国”正相邻。两条记载对照,“长胫”必为“先民”。前已论之,“大人”于周时称为 “长狄”,而经中为“北狄”之国,正与此合。“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据此又可以推断,“帝俊”亦为“黄帝”(黄帝为尊号,上古多人有此称号,不可属之于一人);后稷或不可谓无父,“帝俊”与“帝喾”为同一人,前人多有此认识,唯需指出,其族氏出于“大人”。

        至此,我们认为:《山海经.大荒西经》之“长胫”即“大人”,也即“长狄”、汪罔氏;周祖后稷之父,为“大人”,或为“帝俊”、或为“帝喾”;“大人”源自“黄帝”,其由来有据。以上结论其实早已属之于文献,本文应强调的是,《大荒西经》此一“大人”应为黄帝本族,即此黄帝为战蚩尤者,而非其后裔分支。经中“大人”又一名称为“先民”,海经中其他名称皆源于形状、动作,而唯有此“先民”与图解无关,重要的信息就隐藏于此。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先民”,据王念孙、郝懿行校当为 “天民”。《淮南子·地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脩股民、天民。”。可见,“先民”正当为“天民”,此“天民”可能正是初代黄帝,也即大战炎帝、蚩尤的那个黄帝其族氏的原先称呼。其得名源自何处?我认为仍来源于“大人”。《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为凡高之称。”,从甲骨文以来字形演变来看,“天”实为头顶会意,引申意为天空。此解释很有道理,但我认为终是臆断。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天”字从一大,如为头顶之意,应从一人。此必为大人之顶所特指,我认为:“天”字本义即为“大人”顶上之居,实指昆仑

        《大荒西经》的西北海外,据本人研究,其地即为今天郑州西、荥阳间,其南部的浮戏山周边即“昆仑”所在(详见本人《解读上古中国的一把钥匙------关于<山海经>所载地域及其史料价值的讨论》一文)。《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此处明言昆仑之顶谓之上天,故上古之“天”不在虚空高处,而在山顶。自古有传说,昆仑上有黄帝宫室,这表明,昆仑为黄帝族氏主之。前已详述之,“大人”即黄帝族氏,故以大人之顶名昆仑之顶,名为“天”,此即“天”字本义,昆仑北部即“天民”、“北狄”领地,宜其为昆仑之悬圃,其族氏也因之名为“天民”。在此,又联想起周人所谓“天室”,其应当也因其祖稷而命名,稷固为“大人”之子。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此节是神话,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史实。“黄帝乃下天女曰魃”,此天女自然是因“天民”面得名,“乃下”实为自昆仑北而南下冀州。冀州地望我们前已论之当为溱、洧之河谷(详见本人《关于上古“冀州”地望的探讨------<山海经>系列研究》一文),正为昆仑之南,经中有“上天”、“下地”对言,其正为地理之南北对称,从地势上言,昆仑以北丘陵到南边河谷,有上下之分。重要的是黄帝族氏居于昆仑以北,其势力为胜方、为统治者,其心理感觉自为上位,所居皆以天视之,故以昆仑为界,北为上天,南为下地。天女魃最终又回到钟山,名为“赤水女子献”。钟山又名“舂山”,正处于昆仑以北。《管子.揆度》:“共工之王,......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自来注解,皆以天下之势泛言之。。今观之,“共工之国”于经中正处于此“天民”故地,“天势”为昆仑之北、所谓“隘制”皆为实指。

       “天”之本义即明,则“地”字本义也应当为实指区域。《说文解字》:“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𠛱也。从土也聲。”这个解释实际上完全根本没说清楚其本义。从甲骨文来看,地字左右分别为“土”字和“也”字,“也”字就是“它”,就是今天的“蛇”字,所以“地”字本义为“蛇”之土,即以“蛇”为标志的族氏之领地,“地”字本为会意。本人音韵不通,若“也”、“它”为同一字,那“地”是否因“也”得音,可能兼为音符,是否如此,正要请教方家。

        上郭简《容成氏》有载“四海之內及四海之外皆请贡。禹然始为之号旗,以辨其左右,使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此虽为禹之故事,但以蛇为南方标志,应当是上古通识。《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即为巴蛇),经中苗民、巴蛇皆为上古重要传说,此皆在经中南方,称南方为“蛇土”是当然之事。《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此“下国”,又称“下地”,在此看来皆是专称,非为泛指。《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羿杀之。”,按经中地望,正在昆仑之南。此或为“下地”本义,即昆仑南方之“蛇土“,“蛇”、“土”会意为“地”。除上述证据外,现在考古发现,在今天的新密有相当于夏禹时的文化遗址,禹之领地可能即于此。大禹的“禹”字其也源自“蛇”,《诗经.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此“下土”是否与“蛇土”音同,也通于“夏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