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争鸣】读书会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读书会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浙江省特级教师 蒋军晶 要分析儿童文学教学(更多是指整本书)与阅读教学的异同难度挺大,因为儿童文学教学的外延太广,与阅读教学很难形成讨论的聚焦点。所以下面主要讨论读书会与阅读教学的区别,但是即使比较读书会与阅读课的异同,目前也有困难。第一,在我国读书会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读书会的教学策略,都是一些“专家理念”的推理,缺少实践的反馈与支持。第二,目前的阅读教学观点,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正因为是经验总结,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更新、变化的空间很大。例如王林在《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策略》一文中谈到儿童文学(更多是指整本书)的基本教学策略时,提了11条建议,例如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其实这些建议正是阅读教学目前所追求的并且在今后很可能会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 就目前而言,我个人的私意,班级读书会与阅读课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 1.教学内容上,读书会更开放一些 客观上,教材外的文本比起专门经过选择、删改的“教材体”文章来说,篇幅更长,主题更多元,内涵更丰富,体裁更多样……因此对于教材外的文本的解读更开放些,可以涉及两性平等、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战争与和平、民主启蒙等,而这些领域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涉及。退一步讲,即使同一文学作品,是教材内的还是在教材外的,决定了教学解读的深度与宽度。文学作品一旦进入教材,教学时更注重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大众的解读方向,尝试多元解读的同时也谨守着解读的边界。而读书会的教学解读应该是多面向的,经常通过延伸、拓展性的问题与活动鼓励学生表达有创意的甚至批判性的意见。 完整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因此儿童文学的教学和阅读教学都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但是在这共同方向之下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阅读教学多从理解与语用的角度设计了语言训练活动,侧重基础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例如学习“总分总”语段表达结构,例如学习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些训练点是在教材所建构的学科学习体系之内的,所以教师经常要学习课程标准,参考教参。读书会上,儿童文学的教学则更多从文学感受与欣赏(儿童视角)的角度来选择学习话题,例如: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找出故事的高潮,分析小说章节的标题,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讨论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欣赏细腻的风景……当然,文学赏析是属于较高的阅读层次,要带领学生走到此一层次,则需要老师耐心、细心地引导。 2.教学组织上,读书会更真实松散些 无论如何,教材是学生完善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凭借,因此,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必须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该知道的知识就要让学生识记,该达到的能力就让学生练习,该掌握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该明确的态度该明晰的价值观就让学生体会……在规定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要达成多维的教学目标,就要追求效率,强调效率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引”、“导”、“教”、“授”,就需要教师比较主动地提出问题、提供话题。于是问题转换、环节切换就比较频繁,导语牵引就比较多,于是教学程序的设计相对来说就比较精心,课堂结构比较精细,经常追求“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而读书会相对就要松散、宽松一点,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被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讨论是读书会主要的教学手段并成为其价值核心。也就是说,读书会主要是提供机会让一群人共同讨论所读过的书,带动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理清自己的想法,不是回答问题,而是邀请伙伴帮忙思索自己困惑的部分,或者透过引导过程,反省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停嘴,多听少说,多组织与观察,教师参与讨论但不主导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