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让故道水洼里的鱼游起来”

 智慧旅游519 2013-04-10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都知道生长在湘西边陲的他精于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阅读他的作品,人们知道湘西景美,因为这里“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人们了解湘西人豪爽义气,因为这里“要吃橘子,我叫人挑几担去就行了,哪用钱买。”

    美的笔触激发了人们到此一游的兴趣,沈从文笔下的秀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湘西如今已经成了国内旅游热门目的地,2012年共接待了游客1880万人次。为了让游客在观赏美景之外,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土家摆手、苗族椎牛、毛古斯等湘西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瑰宝”,近年来湘西州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引导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当地政府和百姓都认识到,旅游是湘西州发展的突破口和脱贫致富的最佳手段。而如何做大做强湘西旅游业,挖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田岚告诉记者,湘西州处于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汇地,经过时间积淀,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以楚文化、巴文化等为重要元素的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使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神秘性、原真性等特点。

    “苗族的鼓舞、三棒鼓、古老话、椎牛祭祖,土家族的哭嫁歌、舍巴节、织锦和瑶族挑花等湘西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们开发成旅游体验和展示项目,不仅能使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增加湘西旅游的魅力。”提及湘西的非遗资源,田岚向记者描绘着这样一幅诗意的画面: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故道水洼里的鱼”。历史的河流或许已经改道,但在故道上还存有水洼,水洼里还活着鱼。通过发展旅游,可以让这些鱼儿游起来,而且更具活力。

    为了盘点故道里鱼儿的数量,使这些鱼儿游得越来越欢,近年来,湘西州通过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遗保护体系;通过建立州级非遗传习所、发放传承资助金,加强对传承者的培养和扶持;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搬上了旅游舞台,使游客零距离感受其魅力,让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无缝对接。

    ——为了建立非遗保护体系,首先要对非遗项目建立档案。近年来,湘西州全州各级文化部门集中力量深入挖掘,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前已普查非遗资源3000余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俗等10大门类。全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6类1056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0余个。

    ——为了使非遗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制定科学有序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势在必行。近年来,湘西州一方面挂牌成立了寨阳乡苗鼓传习所,乾州古城土家织锦、踏虎凿花、水冲石砚及湘西非遗馆,凤凰纸扎传习所、苗族银饰传习所等非遗传承场所。与此同时,还制定发放传承资助金政策,通过向州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湖南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和州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发放传承资助金,积极鼓励和引导传承人开展传承业务,不断创新传承项目和培养新的传承人。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湘西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近年来,该州通过设立“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使土家族梯玛歌、辰河高腔、土家织锦、巫傩面具雕刻等非遗项目有了长年向游客展示的平台;各州县通过扶植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将苗族鼓舞、三棒鼓、绺巾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搬上了舞台,引导融入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有了系统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些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珍宝才广为人知。游客才能够看到通过它们,看到曾经的洪流、听到遥远的潮声。”田岚说,随着吉怀、张花、吉恩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通车,湘西州的可进入性得到提高,旅游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井喷效应。只要继续努力做好非遗的保护和旅游展示活动,湘西旅游业发展定会有更宽广和持久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