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红》与被妖魔化的“知女”

 木柳书屋 2013-04-11
  


《萧红》与被

妖魔化的“知女”

2013-03-26 11:06:29    
  作者:颜浩
  (转自光明网)

  《萧红》与被妖魔化的“知女”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民国范儿”的热捧,民国女性也成为文艺创作热衷表现的题材。在张爱玲、林徽因之后,荧屏上不出所料地出现萧红的身影,其同名传记片已在妇女节上映,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还在紧张拍摄中。

  萧红的一生虽短暂,但起伏跌宕、内蕴丰富,尤其是置于时代大背景下来看待其情感与命运,审视其与周遭环境的冲突和自我灵魂的挣扎,能让我们以点带面地对百年来中国女性谋求独立和解放的艰难程度有更深刻的理解。但萧红又并非一个适宜于传记片题材的作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个人性,将悲悯和温情注入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记忆中,凄婉寂寞的内在基调隐藏在明丽纯净的语言之下,其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需要潜心研读其作品才能真正领悟。

  也许正是受制于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萧红》的编导没有将多少戏份留给她的文学世界,而将几乎全部重心放在了男女情感的纠葛之上。影片着力表现的“一个女人点燃了六个男人的激情”,从史实角度而言错漏百出。渲染根本不存在的萧红与鲁迅的所谓“情感”,更是哗众取宠,不值一驳。这种刻意营造的噱头让人不安,除了编导的不专业和缺乏诚意外,其中是否还隐藏着公众对于知识女性一以贯之的误读与曲解?

  在男权传统深厚的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拥有知识,国人的态度向来矛盾而暧昧。在晚清社会改良风潮的影响下,女性逐渐突破“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走出家庭,接受教育,谋求平等权利,争取自由婚姻,对男性世界形成冲击和挑战,也由此产生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复杂态度与特殊想象。

  100多年来,公众想象知识女性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便是将其“妖魔化”。我们能从近年来关于女博士的各种段子中找到端倪,其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清末民初。那些打破传统、剪发易服的女学生当年遭遇的讥讽与嘲笑,在当下仍然存在,甚至更具普遍性。男权社会对于拥有知识的女性发自本能地担忧、疑惧和排斥,这种心态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