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雷止步——舰用防雷网的兴衰

 昵称7536781 2013-04-11
鱼雷止步——舰用防雷网的兴衰

本文是在2003年翻译的网文基础上稍加修正,不过还是会有些纰漏,望诸位不吝赐教。
这里将要介绍的是一种战舰用于防御鱼雷攻击的手段。不过要介绍防御鱼雷的手段,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及自航鱼雷(self-propelled torpdedo或者叫locomotive torpdedo)这种可怕的武器。之所以要不嫌繁琐地称为自航鱼雷,是因为在她诞生之前已经有了其他类型的torpdedo出现,比如杆雷、水雷和由小艇拖行甩向敌舰的水雷都曾用过torpdedo这个词。
所有针对武器研制的防御系统都是有共同点的,防御手段及其对手之间的此消彼长大都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进攻与防御力量的你来我往中形成了某种动态的平衡。比如火炮和用来对付它的装甲就是不断攀比地发展着,每当有一种穿甲能力更强的火炮出现,新一代的装甲就将跟随着它的脚步登上海战的舞台。
对海军兵器很感兴趣的怀特海德(Robert Whitehead)在1864年就和意大利海军的乔瓦尼?鲁匹斯上尉(Captain Giovanni Luppis)一起,完善一种艇首具有装药,由岸上用长架架线索控制的小型低侧影自航艇。虽然造出了一艘原型艇,但由于完全无法实用化,Whitehead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努力。(其实美国海军在几年以后也发展了一种原始的线控鱼雷,这次虽然使用的控制装置仍然是绳索,但却还有一个电动的机械导向装置)。现代的线导鱼雷已经成为海军的重要武器,是一种很难对付的对手。
怀特海德
robert whitehead

退役上尉Ivan Giovanni Lupis
ivan giovanni lupis

1866年,怀特海德和鲁匹斯优化的第一条自航鱼雷终于试验成功,并于当年的12月21日正式将资料上呈给奥匈帝国海军。鱼雷是在高密度的水中爆炸,其能量传递的效率较高,而且可以让敌舰在水线以下出现大破口。在此之前二百年里,各国海军更专注于击毁或俘获敌舰,对于击沉敌舰并不抱太大期望,1858年远洋铁甲舰(sea-going ironclad)出现使得击沉敌舰的可能性变得更遥不可及。自航鱼雷的出现不啻于是一声惊雷,在铁甲和火炮堂堂之阵的对垒中冲出了一支奇兵,这种新的具有非凡潜力的可怕武器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掀起了一阵小艇打大舰的思潮。不过,由于早期的鱼雷动力来自于压缩空气,并且没有陀螺仪作为稳定装置,其航速慢射程短航迹不稳定,1875年左右最新型的鱼雷射程也只有区区数百码,在探照灯和速射炮的威胁下,小艇发起的鱼雷攻击差不多是一种近乎自杀的狂热行动。因此,各国海军真正利用鱼雷的潜力改变海上力量的平衡与海战的基本战术,还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潜水型鱼雷艇——潜艇的出现)。

不过鱼雷的技术进步速度很快,1885年时,大幅改进的白头鱼雷已经在携带200磅炸药的同时达到30节的恐怖速度(1885年最快的军舰试航极速大约20节)。到了1906年无畏号完工的时候,当时在役的Hardcastle鱼雷射程已达7000码,航速33节。为主力舰艇找出防御这一新威胁的方法早已提到议事日程上,舰艇设计师们从一开始便不敢轻视鱼雷的威胁,一直在设计中研究防御它的办法。

最初一种防御手段是在主力战舰的船体舷内从机械舱到前部和两侧的锅炉舱和机械室纵向安装防雷隔壁,防雷隔壁布置在舷内比较深的地方,在鱼雷击破船体时足以保护它里面的重要舱室。在防雷隔壁外侧是煤舱,如果煤舱用空了,则在鱼雷爆炸时更加能够吸收爆炸力。这种方法采用起来不是非常复杂,因为舰体内部两舷本来就有煤仓(coal bunker)和舷侧通道(wing passage),在加强这部分结构时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不过这种1884年开始使用的方法不能和后来的专门设计的防鱼雷隔舱相比,它们也并不能覆盖船内的全部重要区域,所以价值比较有限。

19世纪70年代,桑尼克罗夫特船厂(Thornycroft)和契斯维克船厂(Chiswick)在制造快速蒸汽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根据这两家船厂的经验,海军司令部很快发现,当英国舰队执行近岸封锁的传统战略时(close blockade),装备了白头鱼雷的快速汽艇将对舰队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皇家海军很有可能在敌国海岸附近遭到沉重的打击(1881年和1885年舰队演习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要命的是这种装备鱼雷的汽艇还很便宜,建造和训练整整一支轻型舰队的费用才和一艘铁甲舰相当。面对优势的皇家海军,她的传统敌人法国和俄国海军都很喜欢这种便宜又大碗的新武器。根据美国内战中远洋袭击舰的经验,俄国海军的战略在1870年前后发生了巨变,转身投入了鱼雷艇海岸防御+巡洋战争的阶段,70年代俄国人在几年时间里就连买带造,搞出来接近150艘小型鱼雷艇,小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长度为22.5米左右,排水量24.5吨,大约和我在1998年坐过的西湖摇橹游船差不多大,小到可以通过铁路在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调动!

此时,防鱼雷网的概念出现了。英国利用一条废船鹰号(H.M.S. Aigle,原为1834年下水的五级舰)做试验,尝试了许多种装置,试图在鱼雷击中船体前将鱼雷抓住或者减少它造成的损害。而这些装置中最成功的一个就是悬挂在距船体40英尺远处,通电的8寸铁环编成的网,网垂直悬挂,下抵到船龙骨的相同深度,在水面上还留有4英尺。
1873年参加鱼雷试验的Aigle号在测试中船体舷侧安装了这种防御网。试验用的第一条鱼雷由著名的火药专家T.A.艾贝尔(T A Abel)设计了一个装有强棉药的雷头,在距离不幸的Aigle号134码远的地方发射。不可思议的是它没有命中瞄准的装有防御网的部位,而是直接在老巡洋舰的无防护部分的船壳上敲开了一个大洞。后来的试验中只好使用一种威力较小的装Glyaxlin炸药的鱼雷,Glyaxlin炸药是和强棉药不同但效能类似的化学品。这次防御网成功地阻止了鱼雷。

Aigle号鱼雷防御试验

早期的鱼雷防御网是把全船围绕起来,后来改为覆盖全长四分之三的长度,重点保护要害部位比如弹药舱和锅炉舱等。防雷网就像中世纪的索子甲一样,基本上是由一些钢环连缀而成,并由一些与船舷成直角的长杆布放到位。上图中是使用早期防雷网的英国铁甲舰热剌号(HMS Hotspur)

防雷网的两种联接方式

1876年,由于鱼雷艇的威胁, “皇家海军没有一艘大型舰艇能够在敌方海岸外持续地作战”,英国海军部鱼雷委员会提供的一份鱼雷作战报告详细描述了这一情况。该报告所推崇的防御办法是,在舰队周围广泛的布置巡逻舰队和哨戒艇,装备可以监视任何方向的探照灯系统,以及速射炮和战列舰舰体40英尺外布置的通电铁网。委员会希望所有这些措施都在装甲舰上实现,并且对装甲舰划分更多的水密舱段。1877年,雷神号终于成为皇家海军第一艘装备试验性质的防雷网的作战舰艇。

1884年,皇家海军又和法国海军用装备了众多小口径速射炮的舰只做试验,结论是这些火炮并不能有效的阻止鱼雷艇,实际上大部分快艇早已进入鱼雷射程的时候,速射炮才能打中它们。在舰船锚泊时,试验再次证明,锚泊的时候只有撑杆加防雷网能有效的保护他们很贵的战舰,而当到了海上,必须依靠高速规避鱼雷了。由于当时的鱼雷速度最多只能达到战舰航速的两倍,航行中就没有必要设置防雷网了。
早期的防雷网用伦敦的制造商的名称命名为“Bullivant”型,由6又1/2英寸的钢线圈成环状,又由细小的钢环联接在一起,每平方英尺只有一磅重。40英尺长的木质撑杆把防雷网撑起来,这种撑杆比交通艇系泊杆长出许多,用一个简单的铰链安装在船舷上,使用时在起重机或桅杆上拉张索,使之悬于水面。

进一步的试验证明对防雷网能力的担心是多余的.1885年,抵御号就炮击和雷击及其防御手段做了一系列的试验。该船在Portchester湖首尾系泊,雷击试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考查防雷网的有效性,以及防雷网与船体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1886年9月21日,一枚801磅重的战斗部在距船体30英尺远处爆炸,船身剧烈震动,但没有受创。看来在继续试验之前可以来一次模拟实战命中,来检验防雷网是否能有效地拦住鱼雷。9月22日,鱼雷舰维苏威号用它的首部发射管向抵御号发射了装有911磅战斗部的老型号16寸鱼雷,当时抵御号船体外30英尺处布置了仅仅100码长的防雷网。试验者希望鱼雷命中他们预定的位置,并且以高速冲撞防雷网。鱼雷爆炸的威力相当强,不过造成的破坏却极为有限——只有一根撑杆被震落,船本身没有损坏。
由于防雷网防御战雷的效力已经得到证实,爆炸物现在直接用竿子吊在舷外。一枚战斗部在舷外20英尺处爆炸,仍然未造成损害。最后,又一枚战斗部在15英尺处爆炸,并造成了船身上一些小的破口。在1887年6月9日月继续对一种更重型的Bullivant防雷网进行试验前,15英尺就是最近的记录了。
这次他们用钢制撑杆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撑杆,重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并且更坚固,根部用铰链牢固地联接。这一设计能够使布网和收网更加快捷。维苏威号此次又发射了一条16寸鱼雷,撕破了防雷网,但仍未能破坏船体。6月10日一枚2201磅战斗部在舷外30英尺,水深20英尺处爆炸,仅有的破坏只是有些撑杆被炸弯了。这一系列的试验在海军年鉴里的记载为:
目前在役的这种防雷网,可以拦阻白头鱼雷,如果鱼雷在25英尺外爆炸,船壳不会收到损害。

这些试验结果使舰队长官们决定进行用防雷网抵御鱼雷艇的演习。演习中如果夜袭的轻型舰队在接近中,被锚泊的装甲舰分队发现之前如果没有进入到800码的距离,攻击几乎肯定不会成功,只有两条鱼雷直奔他们的目标,并被防雷网拦住了。

在1894年马尔斯号(MARS)的设计中,防雷网放置的位置被实验性地降低一层甲板,在副炮以下,而撑杆贴近水面附近伸展出去,在当时防雷网使用21又1/2英寸的钢环,并且重量达到每平方英尺5磅,因此这样的布置是很令人满意的。在战斗中,受损的防雷网不会自上甲板垮下来,缠住副炮炮管。该舰的首尾没有布置防雷网,这样可以在放下网的状态下低速航行,并且如果布下的网受损,也不至于很容易缠绕在推进器上(后来的级别,由于推进器更靠近内侧,形成涡流更容易使脱落的网缠到上面)。这样的设计使舰只在不收回防雷网的情况下能够慢速航行,可以保证其安全。1906年海峡舰队曾经在布放防雷网的情况下以6节航行。

具有少量装药的环形防雷网切割器,装在鱼雷头部,触网时以装药推力推动切割器将防雷网切开。这是在鱼雷航速较低的时代,采用的变相提高冲击速度的突破方式。

不过鱼雷的雷头上很快就装上了防雷网切割器,对舰队再次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法国采用的pistol式切割器,在突破防雷网时能够自动脱落,而日本使用剪刀式切割器来破网。前者在多次试验中表现相当出色,但是在实战中则鲜有战绩。网眼更密集的重型防雷网显然能够对付新出现的切割器,在皇家海军和德国海军,重型防雷网仍然被认为是鱼雷的屏障。另外在各国对于防雷网的应用程度是不同的,法国人不用防雷网,俄国只在一部分舰只上装备,意大利的杜伊里奥级(DUILIO)和意大利级(ITALIA)上曾经短时间地采用,美国人则认为防雷网作用不大,不予采用,因此我们看不到装了防雷网的美国战列舰。

在我介绍防雷网的作战使用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防雷网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在炮塔舰上,防雷网的撑杆收折在船体两侧,而舷侧布置主要火力的船(这两类船分别叫turret ship和broadside ship,哪位可以指点一下翻译方法),其防雷网布置在舷内,不过所有的船在首部和尾部一般都不能设置防雷网。这种放在船上甲板边缘的笨重钢网,收折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打开使用后再次收折更加麻烦,还只能在锚泊的时候使用。另外,在恶劣海况下这种放置在甲板边缘的防雷网容易受损,有时直接就被冲走了。
自1883年开始,防雷网开始得到大量的应用,根据所用船型的不同,防雷网也稍有不同。基本上防雷网每平方码有50磅重,由一组长长的撑杆来布放到位。
简单而言,防雷网就是依靠撑杆和外沿张索两部分支撑起来的。撑杆由低碳钢管制成,直径7.5英寸,长30英尺。打开时每两根撑杆间距30英尺,当收起时撑杆呈倾斜状贴在船舷上。每根撑杆根部由转轴同船舷联接,联接处高出水面7-8英尺,而撑杆远端距水面约3-4英尺;撑杆头部为平顶,在其头部附近有销钉孔,通过销钉和拉着撑杆的支索相连如图2,这样撑杆就通过支索的联接固定到位。
撑杆的尾部用铸有一个铁钩,它可以在保证撑杆不至于从船舷上脱落的前提下,使撑杆还有一定回转的自由度。在船的舷侧,由木制或钢制的楔子固定有钢环,撑杆尾部的铁钩就挂于这些嵌在舷侧的钢环上(孔如图5所示)。

由一系列撑杆支持,首尾两端由卷扬机张紧,防雷网就可以在舷侧固定下来

撑杆的尾部用铸有一个铁钩,它可以在保证撑杆不至于从船舷上脱落的前提下,使撑杆还有一定回转的自由度。在船的舷侧,由木制或钢制的楔子固定有钢环,撑杆尾部的铁钩就挂于这些嵌在舷侧的钢环上

这样组合起来,就为防雷网的外延提供了一个坚强的支撑点

收在舷侧的撑杆使防雷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放下和收起,在卷扬机的帮助下,防雷网张开和用30尺的撑杆布置到位可以在10秒内完成,收回也是同样的快,然后再用一分钟卷起收好。1905年可敬号(VENERABLE)曾经创下更快的时间记录。但是这么快的速度实际上很值得怀疑,可能是在经过精心准备的情况下达到的。实际运用中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2-3分钟。

在日俄战争中,防雷网在旅顺曾经异常出色地发挥过作用,即1904年12月,阿瑟堡战役(俄称旅顺为阿瑟堡)末期对塞瓦斯托波尔号(SEVASTOPOL)的保护。当时塞瓦斯托波尔号改在外港下锚,以躲避日军的海岸炮火,但同时却将自己暴露于持续不断的鱼雷艇攻击之下。为了防御日军惯用的夜间鱼雷突击,塞瓦斯托波尔号在两侧都布下了防雷网,另外在舰首也布了网,不过舰尾没有布网。两艘俄军驱逐舰在战舰与海岸之间负责警戒敌军来袭,还有两艘鱼雷艇分别布置在战舰两舷附近,另由部分岸炮提供火力支援。
从12月11日到16日塞瓦斯托波尔号遭到了多次夜袭。日军出动了不少于30艘鱼雷艇,一共向该舰发射了104条鱼雷(另说为70-100条),并在行动中损失了两艘鱼雷艇。绝大部分鱼雷不是失的就是挂在了防雷网上,挂在网上的鱼雷中有几条起爆了,但到了白天防雷网又被修好。但后来有一条鱼雷在舰尾附近的网体上爆炸,在该舰鱼雷舱造成了破口,另一条破坏了冲角附近的舱室。这两次,鱼雷命中在防雷网距舰体过近的位置上,因而防雷网没能起到很大作用。最后日军鱼雷艇在离无防护的舰尾极近的距离上发射了两条鱼雷,摧毁了舵并在后甲板下方造成了大破口,该舰舰尾下沉并触底。后来破口被堵上,舰尾重新浮起。到了旅顺陷落前的最后一天,该船被拖到深水区放水自沉了。这次战斗中,防雷网出色地发挥了作用,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个极端的战例。

夜幕中与黄蜂一样多的日本驱逐舰血战的塞瓦斯托波尔号

日本在日俄战争前曾试验过使用蒸汽动力布放的防雷网,但在战争中没有得到应用。由于俄国舰队严重地缺乏进取心,日本人几乎没有在战争中取得什么防御鱼雷攻击的经验。但在旅顺围攻战中,防雷网只能对部分舰体提供防御的缺点显现出来。日本战列舰采用的是和皇家海军一样的防雷网,这种防雷网使舰身360度的范围内至少有60度是完全无防护的,有100度左右只是得到部分的防护,比如缩小了敌方可以直接命中的角度,剩下的部分才是处于网体完全的保护之下,这样的防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暴露尾部所带来的危险。日军旗舰三笠号(MIKASA)曾经在舰首和舰尾都临时性地布设防雷网,虽然没有防雷网缠绕住推进器的记载,这一想法最终还是被放弃了。

简单而言,防雷网就是依靠撑杆和外沿张索两部分支撑起来的。撑杆由低碳钢管制成,直径7.5英寸,长30英尺。打开时每两根撑杆间距30英尺,当收起时撑杆呈倾斜状贴在船舷上。每根撑杆根部由转轴同船舷联接,联接处高出水面7-8英尺,而撑杆远端距水面约3-4英尺;撑杆头部为平顶,在其头部附近有销钉孔,通过销钉和拉着撑杆的支索相连如图2,这样撑杆就通过支索的联接固定到位我们在上面无畏号的照片中,左下角可以看到该舰舷侧装有一个滑轮,这个滑轮将串起防雷网顶端的钢索引向上方甲板的卷扬机。
1906年服役的无畏号,采用了Bacon上尉设计的防雷网,虽然打开需要2-3分钟时间,但它在当时属于很先进和完善的防御设施。该网将舰身3/4的部分沿着上甲板完全保护起来,全套防雷网的重量为100吨。
但是在1907年,白头鱼雷的动力又增长了一倍,其最高航速相应提高了10节,鱼雷这次可以有足够的速度穿透防雷网的防御了。防雷网的日子已经快到尽头了。
皇家海军防雷网的设计和装备一直持续到1911年,乔治五世号(KING GEORGE V)战列舰是最后一艘装备防雷网的主力战舰,铁公爵级的首舰铁公爵号(IRON DUKE)在试航期间曾经安装过防雷网,但是服役时已经拆除。后来的舰艇设计中再没有出现过防雷网的影子。原先装备了的舰只也在逐渐拆除防雷网,但是部分舰只带着它参加了一次大战,直到1916年末才全部取消这一设施。

已经拆除防雷网设备的铁公爵号

到了一次大战爆发时,除了英国和德国的主力舰只外,其他各国都已经取消了防雷网这一装备。在1915年加利波里(Gallipoli)战役初期,英国前无畏舰哥利亚号(GOLIATH)在执行对岸炮击任务时被小小的土耳其鱼雷艇MUAVENET号击沉(译者注:果然逃脱不了舰名带来的厄运,牧羊人大卫出现了就得挂)。第一艘德国U艇也出现在海峡,把战列舰胜利号(TRIUMPH)和庄严号(MAJESTIC)送到了海底,这三艘战列舰当时都布放了防雷网,但新型鱼雷证明防雷网已经成为摆设了。

可悲的是鱼雷几乎毫不费力地穿透防雷网击沉了庄严号,在船沉没时还有几名舰员被用来保护他们的网缠住而溺毙。胜利号的情况也是一样,防雷网彻底失效了,一些目击报告提到U艇发射的两条鱼雷一前一后命中了防雷网的同一部位,第一雷穿透了钢网,然后第二雷顺利地从破洞钻了进来。胜利号被命中舯部,9分钟后倾覆,20分钟后沉没。这次胜利号的防雷网在倾覆沉没时把相当数量的舰员带到了地狱。这些报告可能并非非常准确,但是确定无疑的是胜利号的防雷网全然无效。通过这次战役,皇家海军认识到他们无法有效的抵御鱼雷威胁,并最终被迫放弃几个世纪以来近岸封锁的信条。

哥利亚号(HMS GOLIATH)
凯旋号(HMS TRIUMPH)
庄严号(HMS MAJESTIC)

德国一直保留防雷网到日德兰海战,不过在战斗中他们发现防雷网在炮火攻击之下极易损坏,再没有保留的价值了。德弗林格尔号(DERFFLINGER)战列巡洋舰的枪炮长在记录该舰在战斗损伤时写道:
后部防雷网被击中,并挂在左舷推进器上方,我们不得不在战役高潮停下来几分钟,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诅咒为什么没在开战前把这几百吨中的累赘扔掉。在任何情况下这种网子都只能部分地保护战舰,同时因为我们几乎从不在海上下锚,这东西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另一方面,损坏的防雷网早晚会缠绕到推进器上,航速就会骤减,那就意味着我们的船要完蛋了。因为这些原因,英国人早在开战不就就拆除了防雷网,而我们直到在斯卡格拉克之战
(Skagerrak)(译者注:英称日德兰之战)吃了亏才想到把它去掉。

在一次大战结束前,防雷网从英国和德国的舰艇上全部拆除了,在新型鱼雷面前,防雷网即使对停泊的舰只也无法提供保护。自此防雷网从舰艇上彻底消失了,后来有一些重型防雷网一般用于港口和锚地的防御。最为著名的是蒂尔皮茨号战列舰周围布设的三层防雷网,几乎阻止了皇家海军X艇的所有攻击。
英国、意大利和美国在二战期间也将防雷网作为港口防御设施的一部分,英国的防雷网一直使用到50年代末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