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舜十六字心法

 潜夫故里人 2013-04-12

大舜十六字心法2 L8 a2 T3 @3 V- P" O
! V3 L+ J* [) b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孔子心法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据史书记载,尧舜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春秋,统治者以身作则,修正心灵,文明治世,教化万民,造就了尧天舜日,五风十雨、麦收双禾,麒麟在野、凤凰鸣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四书-中庸》写道:"子曰(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赞誉了中华祖先以仁德为治国之本的聪明睿智。
     人有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血肉心(即心脏)。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佛性,是人的天赋本性(自然属性),先天而存,无形无相,永恒不灭、清静无为,纯洁妙明,不易发现。人心也叫妄心、识神、禀性、习性(社会属性),后来而有,思善思恶,躁动不安,人喻"心猿意马",前两心均属人的精神范畴。心脏是物质体,是人体造血器官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泵。 $ z6 m0 q, K1 t3 G# X$ D
     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如乌云蔽日,暗淡无光,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惟"字作思想意识讲,古代文言叫思维,现代名词叫思想。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养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老子叫抱元守一,一就是理性,所以说一者理也;元是元神,即精神。 & Y" [7 o/ m4 i% B! g# ^# [7 P
     允执厥中:"允执"就是平心静气、静观执守,不离自性。"厥"字虚词,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点,即祖窍。允执厥中简称为执中,即守性不移,守死善道,如如不动,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迁不移,不偏不离……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欲观窍,无欲观妙,抱元守一;《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为什么要执中、守一?因为中是人的心灵自性,是宇宙灵源一本散万殊的"一",这个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彻地、通晓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真理。《易经--文言传》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概括了周文王修正心灵的真实体会。"黄中"是人的天性的别名,是真空之子,生于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黄中"的集中点即是上丹田,田是土地之意,上丹田位居人的中央所在地,五行中央属土,色黄,所以叫黄中,道家叫黄庭。黄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黄中通理。执中精一,独守黄中,参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万物、万物回归自然的原理,就是穷理尽性,穷神知化。人的理性与自然真空理气合而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圣贤才说:穷理尽性达天命,执中精一万法通。 : @* w( }1 }8 z# S: m3 s7 d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圣人立教传法皆以明心为本,法有差异,所以说万法一理,明心为万圣之纲。先圣大德为后代子孙指明了一条正心修身、通达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树立了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光辉楷模。

孔老二在吹牛,唐尧天有十日,虞舜大地汪洋。尧需后羿射日;舜让大禹治水,羿射十日,嫦娥盗药奔月;禹疏九流,三过家门不入。果圣人在位,天应降福瑞,地方出祥善,民由此而安乐。何必有羿禹?儒者愚陋,不识大道,孔子周游列国,遇两小儿而凄惶;孟轲妄断圣期,数五百年而难验。先秦诸子,皆非儒学。然儒学流毒千年,遍布华夏;至今犹有奉为圭臬者。学者不可不识之矣,识者不可不辩之矣。上古语言微简,又历时久远,此十六字者,先秦诸子亦是见仁见智,吾辈学者切不可囿于一家之言,当博学众识,孕育函养,然后有见于心,发为善言,有益于人我,方为修学之正道矣。舍此其有它乎?

虞舜十六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衡,防止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社会不稳定,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要以“地道”(注1)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道德经 ?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十四章》说,“博之不得,名曰微”)。

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倚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客观规律),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

《管子·霸言》中说,“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则从人道、地道、天道三个方面对如何把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分别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诠释。而这一精到的诠释又整体上体现了《管子·霸言》在“惟精惟一”方面的功力。

宋代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解释道,“允执厥中”是尧传于舜的治国真言,也就是说凡事不可偏离“天道”(客观规律)。当舜在传给大禹时,怕大禹小看了这句真言的份量,又另外想了三句一共凑了四句传给了大禹。朱熹认为尧所传授的四字真言一句顶一万句,舜所加的另外十二个字纯属多余,画蛇添足,只能作为尧所说的四字真言的附注,毫无新意。

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古代《易经》的观点来看,十六字应看作一个整体,只有“惟精惟一”是统治者在主观层面上把握所有治国真言的一把钥匙。由于“惟精惟一”属于主观层面,因而象征了主体。而其余十二个字只是象征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客体,分别为人道、地道、天道,只能遵循和牢记,不能违背和超越。从而在总体上由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了阴阳格局。

明朝的王阳明(余姚人,名守仁,号阳明)是真正看破玄机的人,据记录王阳明行迹的《传习录》卷上记载,“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具有唯一性,探究事物的本质是精益求精的目的,而精益求精是探求事物本质的唯一手段。正是有了“惟精惟一”的治学态度,王阳明才能从旧理学中脱颖而出建立心学,并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影响后世的哲学概念。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证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确实是治国过程中破解一切问题的钥匙。也就是说,只有明晰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由此想来,尧、舜、大禹时代统治者的智慧确实超出了我们现代人的想象。这些思想体系足以让我们后人学习借鉴。就看灭法时代我们的智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