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价值论(赵经纬)

 缤纷生活 2013-04-15

一、文本解读既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里边明确提到了“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汉语言文字”从层级上讲,依次为字、词、句、段、篇、章。所谓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就是要从字、词、句、段、篇、章的解读中发现隐藏在文字中的妙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妙处,首先要自己能够发现这些妙处。一个不懂得也不能够发现汉语言文字中的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汉语言文字中的妙处的,所以,这样的老师不是称职的语文教师。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提到文本解读,并不是说教学参考书中的解读尽然是错,一些经典的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照本宣科的语文教师永远只是“传声筒”,一个“传声筒”是不可能实现专业成长的。即便是能够成长,也只是基于“传声筒”意义上的成长,而不是教师专业范畴的成长。

二、文本解读在教学层面的价值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直面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现在,很多教师把功夫用在了“怎么教”上,在所谓的“教学艺术”上费尽心思。于是,课堂上便呈现出了许多“花拳绣腿”。我们不能否认“怎么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要重要许多。打个比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根本,是“教学内容”;“炊”是途径,是“教学过程”;“巧”是技艺,是锦上添花的教学艺术。从“米”、“炊”、“巧”三者关系来看,“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所谓“仓中有粮,腹里不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语文学科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相比,最大的差异便在于“教什么”的不确定性。其它学科,偏于客观,无论怎么教,教的内容大体已经确定。而语文,语文的一篇文本,可教的内容,或者教的方向,教的角度,不同教者,可以迥异。这就是教者对文本价值的不同把握,换言之,就是教者对文本的不同解读,或者是相同的解读,但教学的“剪裁”却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教学方向,不同的教学角度,不同的教学剪裁,收到的课堂效益也会不同。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根本因素;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文本解读是决定语文课堂效益的根本因素。

三、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基本方式

我们说,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盲从于教参,这是十分可悲的。仅就教参而言,可悲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有的教参解读是错误的;其二,教参上的解读是正确的,但流于泛泛,角度庸常,价值不大。藉此,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可以从两个基本方式出发。第一,是对教参的纠谬反正;第二,是另辟蹊径,开掘文本解读的新视角。

有的专家一直强调,为了获得原生态的、直观的阅读体验,要求语文教师抛开教参备课。这是很可取的。这能够避免语文教师的思维受到教参的限制和禁锢。但换个角度想,在我们的阅读、解读之后,或者是之中,我们还是要看看教参的。看教参上的解读是什么一个样子的,看教参是否有谬误,看我们的解读有没有新鲜的东西生成。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师在形成文本解读自觉之前,较为可行的文本解读方式。

四、文本解读的价值不必全盘呈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堂的效益亦不可完全寄望于文本解读

当前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体例单一,内容关涉繁复,主旨、段落、词句、写法等不一而足通盘涉及。于是,我们的“传声筒”的语文教师,便“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说明型”的语文教学。这是很不妥当的。即便教参上说的统统正确,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还是没有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落实到课堂上,切不可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便面面俱不到。”课堂教学的剪裁实在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接着上面的意思说,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不照搬教参,鼓励语文教师有自己的文本解读,而我们的文本解读成果也可能是十分丰富而驳杂的,那么,我们到底要在课堂上呈现哪些成果呢?这还是课堂教学剪裁的问题。我的结论是:文本解读的价值不必全盘呈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教学亦不可全寄望于集体备课。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思维系统趋向个性化。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建构自己的语文教学思维体系,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剪裁。

前面,我说到,文本解读是决定语文课堂效益的根本因素,这里我要澄清,文本解读是决定语文课堂效益的根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也不能完全寄望于文本解读。课堂效益还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表达、交际能力的养成等等。

我们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绝不是说“怎么教”不重要。“百家讲坛”式的课堂学生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一问一答”式的课堂也不代表其它听众定然会游离其外,但,如果做到把确立好的“教什么”的效益最大化,效度最优化,这是我们应该不懈探索的另外一个课题。

而这,也是我们既能够虚心探索文本解读,又能够坚持推进基于自主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意义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