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铁大王卡内基:生来穷未必终生穷

 昵称535749 2013-04-16

2013年04月16日

Yaron Brook and Don Watkins


在早已成为美国杰出商业人物以及史上最伟大的钢铁制造商之后,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思考到“我们都生活在世界上最富强且最自由的国度里,其中除了自己的想法和欲求没人会受到其他制约。”

安德鲁?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

在当时(一战前的十年左右)卡内基的观点几乎被普遍认同。在美国,如果努力工作任何人都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今天,卡内基的观点被认为几乎不可思议。

机会?凭什么,机会是一件罕物,那些不够幸运没有带着机会出生的美国人,他们的机会应该由别人买单赐予。无论是教育、工作、房子还是补助金,机会被视为其他人所必须为你提供的。如果你没有成功,这不是因为你没能利用好大量的机会。而只是因为你不是那少数的幸运儿。

卡内基听了会发怒吧。卡内基曾说过,“我的员工都从生命中的同一车站起步,许多年前我也一样。他们与我拥有同样的个人发展权利。”

很难想象有人起点会比卡内基更低。卡内基十二岁时作为苏格兰移民来到美国。他的家族没能给他带来半点荫蔽,只接受过五年正规教育的他小小年纪就去了一家纺织厂上班,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拿1.2美元(他日后会说“缺少教育不是失败的正当理由;详尽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必然保障”)。

钱虽不多,但也足够。这份工作给了卡内基一个学习和展现其努力工作的机会。他很快有了发展:不到一年之后,他在匹兹堡的一家电报公司谋得了一个职位,起薪是在纺织厂所赚工资的两倍还多。

这是卡内基崛起的真正开始——不是通过“机遇”而是通过卡内基日后将其称之为“再走一英里”的习惯。卡内基仍然每天工作极长时间,并开始早早上班以学习如何收发电报信息。他在这方面非常用功,以至于最后可以仅凭耳朵获得电报信息而不用抄录摩斯电码——这一技艺在美国仅有两个人(除他之外)可以做到。

这项本领帮助他得到了宾夕法尼亚铁路西部分局负责人托马斯·A·斯科特(Thomas A. Scott)的注意。斯科特以35美元的月薪聘请了这位尚不过十几岁的年轻人担任他的秘书兼电报员——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与1.2美元的周薪有着天壤之别。

卡内基很快成为了斯科特的左膀右臂。真正的转折点在他受雇后没多久就到来了。一天当卡内基独自一人呆在办公室时,传来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东部分局所辖路段火车失事的消息;卡内基没有耸耸肩膀说“这与我无关、不是我的问题”,而是选择采取行动。“找不到斯科特先生,”他后来写道,“最后,我没能忍住,积极参与其中,担着责任给列车下达了‘改道指令’并安排了诸多事宜。”

这可不是一项轻松的决定。尽管卡内基过去观察过斯科特先生处理类似问题,但这涉及到生命和财产安危。“我知道,如果自己处理失误,将会被解雇、名誉扫地甚至面临刑事处罚。另一方面,我可以解救整晚躺在外面的疲惫的货运列车工人。我可以让一切调动起来。我知道我可以做到。”随即他采取行动,伪造了斯科特的签名并下达命令,直到轨道交通恢复正常。

由于卡内基的果断和刻苦练就的能力,斯科特开始向这位年轻人敞开大门,并传授他取得商业成功所需的技能。后来,他帮助卡内基做了第一笔投资,启动了卡内基的资本家事业。到1860年时,25岁的卡内基薪资接近5万美元——跻身富人之列已绰绰有余。

“机会”意味着一种可能令你在其中做出一系列成功举动的环境。机会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利用机会的意愿。只要一个国家是开放的,那么即使一个人没有金钱、没接受过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也可以达到其能力和抱负所及的高度。但培养能力和抱负则是一个充满挑战、毫无享受可言甚至还有些提心吊胆的过程。在任何时代选择这么做的人都相对稀少,于是少之又少的人利用生命中无限的机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用卡内基的话讲,“一个人可能生来贫穷,但他不必贫穷一生。他可能目不识丁,但不必一直如此。但如果忽视或拒绝掌握自己头脑的力量并用它来实现个人进步,即便有再多的机会也于事无补。”

这就是卡内基成功的秘诀:不断地运用他的头脑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无论是学习一门新技术,紧急关头采取果断行动,还是打造世界上最创新最高效的钢铁制造公司,他唯一所需的机会就是恪守自己的理性判断。

思考的意愿是别人所给不了你的。

 

译 徐笑音 校 Lil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