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子女”不读职校 拷问职教水准

 家有学子 2013-04-19

如果职业院校办的跟211院校同样的水准,那么领导子女不读职校的问题还会是问题吗

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现在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他称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职业院校从来不会是领导子女的选择,而只能沦为普通百姓孩子的无奈之举。这样的议题尽管是现实的一种真实,然而在阶层日益固化的背景下,这样的议题所激发的讨论,一定程度上会偏离问题的本质。

很多人会因“领导子女”与“百姓孩子”这样严重被标签化的身份所触怒,认为这又是教育需要“拼爹”的一角。从教育不公的现象出发,这也是合理的解释。囿于身份的差异,领导子女借助各种不公的手段获取更多的教育选择,现实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然而领导子女不读职校,并不全是身份的错。

身份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只是思考这一现象的一个视角。领导子女不读职校带给我们思考的更大视野在于,领导子女不去读职校本质的东西,指向了近十多年,职业院校急速发展背后与之并不匹配的教育水平和认知观念。

当前职业院校除了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外,几乎每年都有职业院校在招生上采取不正当手段,以及毕业实习生成为一些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丑闻。而关于职业院校的丑闻,社会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在了学生的权益维护上,是不是遭遇招生欺诈,是不是在实习岗位上充当廉价劳动力,并没有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反思。于是,丑闻过去之后,依旧照着原来的路子进行办学。这也直接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较低,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去“正规的院校”就读,觉得上职校学不到东西,即便学好技术毕业后无非是蓝领,显得低人一等。人们对职业教育问题最为现实的认识是,“种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

这并非出于家长与学生对职业院校的无知,而是相当精明的选择。他们凭借着直觉就能判断参加职业教育学习能否“升值”。试想,如果职业院校不能比其他途径学到更多的东西,带来自身价值的提升,那么任何人在有其他选择的前提下是不会选择职业院校的,哪怕这样的选择是由领导这样身份带来的。

这是当前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然而,即便领导子女不读职校,但职业院校的前景却极为宽广。当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样,新一轮的城镇化已经起步,在城镇化的带动下,我国尚有几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职业教育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处于战略地位。最为现实的机遇是,当前“技工荒”和产业转型升级,呼唤加快破解职业教育“生源贫血”,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技能人才。

在这样的机遇面前,职业教育能否抓住,根本还要看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俗话说:“有花蜂自来,强扭瓜不甜。”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习者具有更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于是,职业院校的发展关键还是要在增强职业教育影响力上下功夫,切实改变人们的成见,不再像之前通过招生等手段耍花样,而是依靠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素质提高来发展。

试想,如果职业院校办的跟211院校同样的水准,那么领导子女不读职校的问题还会是问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