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侖山深處普魯村的“門”約

 于米提 2013-04-22

昆侖山深處普魯村的“門”約

http://www.  2009年07月22日 16:19:56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一道門,也許就意味著一個約定。老魏(魏家福),行走過許多地方,拍攝過四百多張各異的門,有關門的故事要說上幾天。當講述到昆侖山深處的普魯村,眼中閃過淚光,他說心中與那些土牆門有個約定。

2007年夏初,老魏和北京朋友鵬來到于田縣,準備去昆侖山腳下的普魯村。據說,那里有條高原秘道,由此沿克里雅河翻越山谷就能到達藏北。按老魏的想象,普魯村即是古時通往西藏的一道“門”。

普魯村不通班車,全村有三百戶人家,散居于昆侖山深處。

幾經周折,老魏和朋友來到了靜靜的普魯村。穿過一道土牆門洞,他們被安排到村會計家住宿。女主人悄悄去買了一只羊後腿,做了鍋豐盛的肉抓飯,席間最好的肉削給了客人,然後是家中老人和小孩,最後主人只能啃著光骨頭棒子。要知道這里雖然家家養羊,可多數人家一個月只能吃一次肉,老魏心頭酸酸的。

與主人家聊起,當地人對于“普魯”之名來源也不清楚。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源于藏語“氆氌”。當地人善織氆氌毯,圖案簡潔,色彩古樸。

第二天一早,全村人都知道來了遠客。村長帶隊,男女老少都來看他們,白胡子老爺爺擠了一院子,不少村民是從大山里趕來的,在夯土牆的門洞外圍了里外三層,毛驢在對面拴了一排。每家都端來了最好的食物待客, 子、干果、方糖,爭著讓老魏和鵬品嘗。村長真誠地問老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在陌生的地方,第一次受到如此熱情、如此誠摯的款待。”老魏很是感動。

在村里的土路上行走,老魏這才細細打量起家家戶戶的怪門。它像是座土堡壘,最高的有七米多,厚度達三米,木樁“井”字形,由螞蟥釘固定後,再灌上半干的泥和芨芨草,不斷夯實,一層層再壘高,有的還在其中夾築了石塊。即便是政府新建的抗震房,村民仍習慣在外圍夯築一圈這樣的牆,仿佛這樣才是個堅固踏實的家。

每座“堡壘”都開了個門洞,羞澀的小姑娘抿著嘴探出頭。這門洞夏季敞開通風,冬季上方垂下一張氈子或整張牛皮來遮風。村里有個順口溜,“普魯三大寶︰綿羊羔,芨芨草,石頭砌牆牆不倒”。對于一家而言,這無疑是個浩繁的大工程,每座都是由全村人合力建成。

老魏感嘆,這極富地域特色的門受到人文、民俗、宗教的共同影響。這里的圍牆與帕米爾高原的阿克陶縣、塔什庫爾干縣山區的都有相似之處,能起到抗震、防風寒、抵御野獸的作用,一般就地取材,山區海拔高,樹木生長緩慢,木材稀缺,石頭和芨芨草便成了主力。

在老魏逗留的一周里,村中一位長者過世了,全村人來幫忙,有的隨份子,有的送東西,有的出力氣。出殯當天,土夯牆內,籠罩著悲戚。人們抬著逝者,穿過門洞,每個人都摸一下“門框”,那不過是厚實的土牆,逝者一生曾無數次鑽過它去勞作、回家來,人們似乎是在代替故人,觸摸這世間最後的眷戀。最終,生于塵土,歸于塵土。

一天,鵬在村里邊走邊拍,喝剩的半瓶礦泉水放在村頭了,過了大半天,到村尾時,一個小巴郎氣喘吁吁地趕過來,把那半瓶水遞來,用生澀的漢語急促地說,“哥哥,你的,你的!”住的越久,老魏越發感受到普魯村民的勤勞質樸,據說,這里已經有三代人沒發生過盜竊等刑事案件。由于交通極為不便,這里的人們幾乎很少與外界聯系,他們依山傍水過著悠閑安逸的生活。或許是“勞動、生活、勞動”這樣的簡單節奏,讓人們保持快樂心境,村里長壽老人很多,許多戶都是四代同堂。

盡管如此,他們依然渴望外面的世界,多數村民,一生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于田縣或和田市。十年來,考到城里的大學生,多數又回到村里教學。對于他們而言,家鄉看似破陋的門就是一種召喚。走到天邊,也要回來。

臨別,主人執意給老魏送了幾塊玉石,那是從昆侖山深處河上游撿到的,說是象征著純潔的友誼,“以後,無論你走到哪里,都是我們普魯村的朋友……”回到烏魯木齊後,老魏與普魯村的故事並未完結,普魯村人來看病辦事都找他幫忙。老魏從未當做負擔,那是昆侖山深處土牆門洞內的親人。

稿源︰ 亞心網 作者︰ 李保民 周磊 責編︰ 夏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