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威半台戏

 民族地志 2013-04-22

武威“半台戏”是在古浪老调、镇番(民勤)小曲、凉州俚歌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出艺术实践中,吸收了陕西眉户曲调以及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经融合、互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眉户剧种。

  “半台戏”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在城镇领班演出的戏班箱主叫郭聚堂,古浪县土门永丰堡人。郭聚堂出身贫苦,自幼酷爱戏曲。少年时代在故乡无心学做生意,便弃商学戏。1927年与同乡陈发林搭起“半台戏”班,到武威县城的老君庙、东关等地演出,得到武威商界、市民的好评。

  “半台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小戏和精炼的折子戏。以风格粗犷入俗者多见,很适于农村群众自娱自乐。“半台戏”戏班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三娘教子》、《俩亲家打架》、《打懒婆》等。由于时代和戏班演员文化素质水平的局限,也还演出过《十八摸》之类剧目。

  “半台戏”戏班一般有七至九个人组成,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演员大多来自农村,农忙时节干农活,农闲时搭班子唱戏,聚散方便,来去自由。寺庙台阶、空闲麦场、堂屋廊下都可演出。服装行头多以“软行当”为先,演出之后,随手一叠,用包袱裹起,往肩头一挂,就可赶路。置备这些“软行当”花钱少,有的服装还可以自家缝制。“半台戏”曲调平直古朴,唱词多以方言表白,风趣幽默,结构短小整齐,演员易记易唱,其演奏乐器以三弦为主,音色流畅动听。

作为一个剧种,半台戏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陕眉户的曲牌声腔,另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半台戏的特征十分鲜明。首先,演出阵营小,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演职人员只需七至九人。其次,剧目短小,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戏和精炼感人的折子戏。再次,演出场地随意,院落、庙台、堂屋、廊下均可。第四,行头服装轻便而简单,以软当先,便于打成随手携带的包袱。最后,队伍聚散灵活,半台戏的演职员多系农村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唱戏。

    半台戏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从构成上看,它分别有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和锣鼓经构成。从调式上看,它多由宫、徵调组成。主奏乐器为三弦,伴以其他弦索。半台戏的音乐原始古朴,风趣幽默,短小整齐,好记易唱,唱腔中没有过大的起伏,动作中少用复杂的铜器,贴近生活的戏剧情节和富有特色的凉州方言,使其更显古朴稚拙。
  “半台戏”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很少演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