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任务分析:
“圆”是继五上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后要学的小学阶段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整节课主要任务是了解圆的基本特征,掌握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安排在11册最后一个单元,这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一个重要转折,学生以前接角的都是由线段围的平面图形,从这节课开始学习由光滑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对后续的圆柱、圆锥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认识圆并掌握圆的本质特征。(定长到定点的点的集合)。
2、通过学生找圆心的活动,掌握圆内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3、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4、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汽车平面图:(开放性问题引入)
师:哪一个平面图形与众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
2、你能说一说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吗?
3、揭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圆。(板书:认识圆)
4、师: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圆吗?(从生活中的立体抽象出圆)
⑴学生例举;
⑵课件演示:(你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圆吗?)(重在突出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
封闭图形)。
(二)展开:徒手画圆(初步体验圆是怎么样的一个图形: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1、学生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导语:(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圆,你看到过别人是怎么画圆的吗?)――学生例举。
想一想:如果也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来画?需要什么工具?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学习要求:
(1) 小组讨论:根据这些工具可以怎么来画圆?
(2) 小组分工,画圆。
(3) 想一想怎么把你画圆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4) 集中组内所有的方法,准备汇报。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画圆的方法介绍、自评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
2、组织反馈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其他的同学?
出示汇报要求:
(1)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画圆的方法。
(2) 简要介绍每一种画圆的方法,评价本小组的画圆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 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
3、分类概括。
师: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画圆的方法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类。
(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描、定点、旋转一周)
――举反例(用橡皮筋和两支铅笔画圆)
(请学生和老师合作操作)
――讨论:为什么画不圆?(揭示:定长)
4、指导用圆规画圆。
⑴想:有没有更好更方便的画圆工具?追问:用圆规来画圆和哪一种画圆的方法比较相似?
(2)请你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4) 请学生示范画圆。
(5) 讨论:用圆规来画圆,具备我们讨论的三个条件吗?(找定点、定长)
5、教学圆各部分名称:
定点——圆心(O) 定长——半径(R)
(1) 什么是圆的半径?
(2) 找一个标准的圆,在这个圆上标出圆心和半径。
6、找圆心
①请你想办法找出圆片的圆心,标出半径。
②在找圆心的过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
直径=半径×2 (在同一圆内)
……
4、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课堂练习:
1、判断:
(1)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
(2)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1 厘米,那么这个圆的直径是2 厘米。( )
(3)半径等于直径的1/2。 ( )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 )
(5)半径为3厘米的圆比直径为5厘米的圆要小。( )
(6)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 )
2、问题解决:
⑴课件演示:(套圈比赛)师:你觉得队伍怎样排更合理?
设计意图:
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是显而易见,因此学生对圆或多或少都有所认识,有的学生甚至用不同的方法画过圆,但对圆的特征只是有一些朦胧的感受,却很难说清,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试图能过“圆的认识”这一数学载体,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认知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圆”,课中创设了开放性问题引入,激活已有的经验,通过“徒手画圆——用工具画圆——分类(画圆的方法)——看书自学——总结圆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关系——应用”等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1、低起点,开放性的引入
引入部分设计了“找一找与众不同的平面图形”,把圆置于平面图形的大背景中,让学生清晰圆也是平面图形的一种,但又区别于其它平面图形,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光滑的曲线围成的。这样引入起点很低,但又初步的感知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让学生在平面图形背景中认识圆。
2、充分开放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节课展开部分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画圆徒手、用工具)——分类(画圆的方法)——看书自学总结圆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关系”每个阶段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画圆时,每个学生都选择喜欢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画圆;分类时,在小组内与成员交流,所有讨论的素材都由学生自己提供,正因为每个学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讨论的素材丰富,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自学总结出圆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整个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进行学习.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本节课安排了两次小组学习,第一次是学生合作画圆;第二次是把各种画法进行分类。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交流个体学习时独立思考的成果,并进而转化为全组共同的认识成果。在交流和转化的过程中,深化各自的认识,甚至可能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提供有创造空间的学习工具
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了某个问题时,一般都不存在直接可以利用的工具,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利用已有的工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而在孩子们的学习探索中,往往教师提供的工具都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孩子们的注意力只在如何使用这工具,而不注意如何创造性的利用工具更好或更快的解决问题,在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道路是平坦的,所有的障碍都由教师帮助排除,很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我们提供给孩子们的工具应是原始的、不完备的、需要再创造的。本课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工具如:两支铅笔和一根线,要学生进行再创造才能画好一个标准的圆;提供一根橡皮筋,学生以它作为定长画不出一个标准的圆;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出一些工具进行模拟画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