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永葆激情
生命与激同在,岁月与春春同行。这是生活姿态,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地位的升降而改变,并最终由表象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
2、读书养气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即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3、张扬个性
特色就是卓越,卓越就是魅力。人云亦云的不云,老生常谈的不谈。静心观察,潜心思虑;锐意改革,开拓自省;创意教学,形成风格。
4、合作共进
激烈的竞争环境,强调个人发展;和谐的现代社会,则要求真诚的团队合作。沟通心灵,理解他人;倾听意见,分享经验;心有多宽,路有多远。
5、勇于璀璨
教师是演员,但不能迷失于课堂。课堂,既要有动感风格,又要有创新活力;既能引领学生成长,又能演绎教师魅力。教师,就是学生心中的璀璨恒星。
6、内省致远
内省言行、反思超越,是教师专业素养获得提升的内在保证。教师的言行,最终将内化为学术的性格。教师在言行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评判中成长。
7、宁静致远
以澄澈之心求洒脱之态,于烦琐事外求自由宁静。坦然面对众多进修培训,潜心阅读教育经典书籍。读人家的“书”之外,更要读自己的“书”——自我,是一本神秘的大书,我们需要用一生去阅读,去书写。
8、慎独养身
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视批评为激励,视诋毁为鞭策,打击你的力量就是促你前进的力量。个人独处,他人不知,没有其他杂念。慎独就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9、海纳百川
谦逊好学,有容乃大。学生闪烁的智慧,同行钻研的激情,前辈敬业的严谨,都是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
10、关注细节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怀彰显力量。迅捷果断、行云流水固然美丽,平静细心、春风化雨更富魅力。写字的姿势,看书的距离……这些的养成需要的都是教师的平静和耐心,等待和细心。
11、笔耕不辍
勤于阅读,既述也作。让冲动趋于理智,让实践拥有理论根基——定格于教育情节,丰富于教育思想。这既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12、突破藩蓠
对于文本,不能坐井观天、目光窄仄,走出“围场”方可豁然开朗:引学生走进广袤的生态之园,聆听思想的拔节,呼吸生命的气息,使课堂成为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语文的“场”。
13、超越教材
教材是例子,经典的文字,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教材也是引子,对有些课文,无需“多情”挖掘,而是引发、升华。一句话,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需清楚怎样使用它。
14、善待写字
字,人的第二容颜。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而今,键盘代替了钢笔。若说笔顺不必强求,造型、运笔不必苛求,是否辜负了祖宗造字的苦心?不敢想象。
15、咬文嚼字
古人学古文,需沉潜讽咏、咀嚼滋味;今日学白话文,是否也要一字一句玩味义理、推敲辨析?这需要慎重考虑。当下,要么“不读”成群,要么“傻读”成片、“泛读”成风。孰是孰非,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不成,只有语言与文字的语文课也不成。
16、何为公开
公开课何为?这边刚倡导“合作”,那边就旋起了“小组学习”风;这边刚提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课件花……我们关注的应是学生的真实,而非评委们的打分牌。风行而至的教育理念,不是成为单调惟一的判断标准,而应渗透、内化为积极有效的教育实践。
17、冷看“质疑”
读而见义,品而生疑,辩而晓明,这是阅读教学的不二法门。但刻意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质疑而寻疑,为释疑而答疑,低质量的“兜圈子”,是低效低质的。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重要。
18、“黄金分割”
过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而将学生主体性置于绝对化地位势必造成学生永远在没有阻力的平地上简单滑行。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美丽”的形式,考虑怎样实现“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
19、如何阅读
阅读,既需阅览大量的课外书籍,也要诵读一定的经典文本;既不能“课内阅读课外化”,也不能“涵咏阅读线条化”;既要创设阅读氛围和提供阅读时间,也要培养阅读兴趣与指导阅读方法。
20、角色定位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语文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反思审视过去,继承发展现实,创新开拓未来——其理性的状态是,永远把自己定位为教育海洋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海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