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有那么重要吗? 法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居首位,为15%;膳食营养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仅次于遗传因素,为13%,远大于医疗卫生条件因素的作用(8%)。
食养食疗法 食养,即饮食养生,又称饮食调养,是按照养生理论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达到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食其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指出了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可见,食养食疗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科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我国食养食疗法的运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天官》有“食医”的记载,其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有很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中已明确了“谷肉果菜”等食物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率先提出了饮食平衡理论,为后世食养食疗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快节奏、高强度、高频率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重视;化学合成药物的不良反应,使人们越来越追求范璞归真的生活状态。加上现代文明引起的食物营养过剩或失调所导致的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更加希望通过利用食物资源以满足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迫切愿望。食养食疗这一独特的自然疗法,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深厚的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食物“性”与药物“四性”说一致,按照寒、凉、温、热分类。寒、凉性食物多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等作用;温热性食物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以常见的食物统计,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食物的“味”也与药物“五味”说一致,是指食物的口感味觉,也是效用的抽象归纳。概括为酸(涩)、苦、甘(淡)、辛、咸,即“五味”或“七味”,酸收、苦降、甘补、辛散、咸软等,以常见食物统计,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较少。食物的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均与中药学中的相关理论相同,参阅《中药学》相应章节即可。 (一)滋养作用 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大多味甘、性平,营养丰富,能有效地补充人体的气血、阴阳、津液。从现代营养学研究而言,具有滋养作用的粮食、水果、蔬菜、禽蛋、肉、乳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激素等物质,可直接补充体内物质不足,有效地防止多种营养不良性疾病。近些年来还发现,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机体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某些微量元素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二)调整作用 中医养生学也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物质或功能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因此,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对机体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偏颇状态或病理现象,可利用饮食的性味进行调整。如对阳衰阴盛者,可扶阳抑阴;阴虚阳衰者,宜育阴潜阳,阴阳俱虚者,以阴阳平补等等。 阳虚者可温补,选用羊肉、牛肉、狗肉、核桃仁、海虾、韭菜、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品补助阳气;阴虚者当清补,选用甲鱼、海参、银耳、百合、黑木耳、藕等甘凉、咸寒类食品养阴生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如梨汁、西瓜、绿豆、绿茶等清热、生津、利尿;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如胡椒、茴香、辣椒、生姜、等温里散寒。 饮食养生的调整作用,还包括对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的调整。人体时时刻刻要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摄取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食物等供应机体需要,又把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饮食养生,就是运用阴阳平衡规律调整机体功能,使体内的阴阳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达到协调平衡。 (三)预防作用 加强饮食调养能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研究证明,缺乏某些食物成分,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疾病。如缺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就会导致肝功能障碍;缺钙会引起佝偻病;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引起身体发育不良等等。通过对食物调配,有针对性地增加必需的食物成分,就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等记载。 中医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葱白、生姜、芫荽等可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大蒜可预防痢疾,绿豆汤可预防中暑等。 (四)延缓衰老作用 肺、脾、肾三脏功能衰减,常导致人体早衰,提前罹患老年性疾病。从中医养生延缓衰老所确立的治则治法来看,多从补益肺脾肾入手。对历代食养、食疗方剂、保健医疗食谱中所含成分进行统计,功效也以调补肺脾肾三者为多,尤重补益脾肾的食物,如芝麻、桑椹、枸杞子、薏苡仁、龙眼肉、核桃仁、蜂皇浆、山药、牛奶、等。经常选择性的服用这些食品,有利于健康、长寿。 (五)治疗与辅助治疗作用 食疗的最大优点在于容易被人们接受,故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释情遣疾者,可谓上工。”
第二类:豆类及坚果类。豆类主要为大豆,还有绿豆、红小豆、豇豆、蚕豆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尤其是黄豆及青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约为40%,为优质蛋白。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富含赖氨酸,与各物同食可优势互补!豆类有“植物肉”和“绿色牛乳”之称。 第三类:蔬菜及水果类,蔬菜和水果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约占每日食物摄入量的40%,是人体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每人每日应摄入400—500g蔬菜,其中绿叶蔬菜应占1/2以上。科学家分析了各类蔬菜的营养成分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即蔬菜的营养成分与颜色有密切的关系。颜色深的蔬菜比颜色浅的营养价值高。
第五类:奶类、鱼类及其制品,这些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这些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奶类含钙量丰富,且吸收、利用程度高,是钙极好的来源。鱼类特别是海鱼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以上五类食物长期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影响健康,为保证平衡膳食,应当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三、饮食调养的原则 一、合理调配 《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莱、食养尽之",全面概述了饮食的主要组成内容。其中,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这样调配饮食,才会供给人体需求的大部分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
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合理调配这一原则,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饮食,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从食味太偏有损健康的角度,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二、饮食有节 (一)定量 过分饥饿,则机体营养来源不足,无以保证营养供给。消耗大于补充,就会使机体逐渐衰弱,势必影响健康。反之,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就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因承受过重,亦会受到损伤。其结果,都难以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足够营养。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无益于健康。 《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养性序》进而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份强食,脾胃也会受伤。《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定量的重要养生意义。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经常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 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的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故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故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午饭宜饱 中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继续进行,白天能量消耗较大,应当及时得到补充。所以,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 晚饭要少 晚上接近睡眠,活动量小,故不宜多食。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增加胃肠负担,会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所以,晚饭进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三、饮食卫生 (一)饮食宜新鲜 孔子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 “食不厌精”,吃东西一定要吃很精美的食物。 “脍不厌细”,脍是把肉切成很细的丝。古代认为牛羊肉等五畜类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是补益的,补精血。这种脂肪类的东西,适合老人60岁以后可以吃一些。把肉切得很细很细的,有益于消化。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腐烂的食物一般不允许吃。 “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 “臭恶不食”,臭是味道不好的意思,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 “失饪不食”,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比如鸡是火性的,如果烤,就是失饪。鸭子就要烤。 “不时不食”,不按季节,不按节气去吃的东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古代认为就是不守时令。要吃应季食物。食物有两个方面:气和味。按照时节去吃,守住其气。 “割不正不食”,烹饪时切割不对都不要吃。厨师如果连切割都做不好,烹饪的其他事情也可能做错。做事烹饪要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不同季节要配不同的酱,配伍不当也不可以食用。 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中国最早的写过中药的书的伊尹,就是殷王的厨师。第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再多的肉,不可以超过主食。古代认为主食是养生很重要的东西,五谷为养。吃菜不能代替主食,五菜为充。菜只是对主食的补充。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多喝,这个酒类似于古代的醪(lao)糟。醪糟可以多吃,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喝,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吃。 “不撤姜食”,古代鼓励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晚饭应吃萝卜顺气,利于消化吸收;早饭吃姜,姜助阳气助生发,使阳气更加振奋。每天要吃姜,晚饭一般不吃姜。 “不多食”,吃多了增加脾胃负担,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火就会生脾胃,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了,就会子盗母气,要心火之气。吃得多,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过节暴饮暴食很危险。老人过节见到儿女高兴,喜则气缓,已经耗了心气,再暴饮暴食,子盗母气,心就会怦怦跳,心跳加速,出现危险。暴饮暴食表面损的是脾胃,实际上损的是心,心肺。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告诫人们,腐败不洁的食物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
实际上,在人类取得火种以后,吃熟食便成为人类的饮食习惯,以致发展为烹调学。孔子的"脍不厌细",也是着眼于熟食而言。故饮食以熟食为主是饮食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肉类尤须煮烂。《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医家张仲景就提出了有关食品禁忌的问题。在《金匮要略》中,分别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类,指出:"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这些饮食禁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饮食卫生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气候的不同而选用适宜的营养食物。 四、进食保健 (二)食宜专致 古人所说的"食不语"及"食勿大言"(见《千金翼方》),就是要人们在吃饭时专心致志,说明自古以来,早已认识到专心进食有利于消化的道理。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边看书报,边吃饭,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也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这是不符合饮食养生要求的。
进食时,要使情绪舒畅乐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食后散步 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将其归纳为:"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后世多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在近二三十年里,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奔向小康,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资源充足。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关心的不再是填饱肚子。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居民酒的年消费量约为1000万吨。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酒的消费分别为9.39千克和7.67千克,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酒为492万吨和589万吨,合计1081万吨,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啊。过度饮酒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另外,现在很多人不注意控制饮食,导致越来越胖。2007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项各国肥胖比例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今65亿人口中,有16亿人超重,成为肥胖者。其中,中国排名第148位。尽管从目前的排名看,中国较为靠后,但是形势却不容乐观,因为国人的发胖速度惊人,肥胖人数比1992年增长了3倍。 从1985年至2000年,在年龄为8~18岁的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中,体重超标和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现在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者或肥胖者是中国人。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肥胖人群将超过2亿人。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肥胖不但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诸多疾病,还会使人早逝(有数据表明,肥胖者早逝的危险是非肥胖者的13~2倍)。很多学者也将中国人迅速发胖的趋势归结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 一位长期从事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的学者说,WHO推荐的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中国人恰恰在这点上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吃什么、喝什么才能不生病,才能保持健康,这是养生防病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你可能认为饮食养生相当复杂,因为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人类那么多可以食用的食物,怎么才能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呢。其实,饮食养生总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要保持消化道的通畅,从而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比如说清代的乾隆皇帝,大家印象中觉得他一定是吃尽山珍海味的吧。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皇帝确实如此。按理说他们吃得那么好,应该都长寿啊,为什么大多数都短命呢?其实,他们的事例正是告诉我们,吃得好并不就是吃得对。在这一点上,乾隆皇帝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 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总体来说,中医的食养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饮食选择应有利于体质的阴阳动态平衡。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 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 “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 “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