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壁金山寺,白蛇闹许仙

 木柳书屋 2013-04-24

 

鹤壁金山寺,

白蛇闹许仙

 
 
 
2013-03-09 14:44:56 

  河南省鹤壁市西北3公里,有一处世外桃源,峰峦叠嶂,河流环绕。此山名为黑山,依山之河名为淇河,流传千年的《白蛇传》故事,据说最早就诞生在这黑山淇河之间。

  另一座金山寺

  《白蛇传》在我国家喻户晓。它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历来普遍认为在南宋时期的浙江杭州。明代冯梦龙所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便将这一故事在南宋杭州定格。

  然而,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黑山一带便有了类似的传说,当地人称之为“白蛇闹许仙”。

  黑山西南约5公里处的淇河岸边,有一个百丈悬崖青岩绝,青岩绝上有一白蛇洞,洞中有一白蛇仙女。在黑山主峰西侧不远,有一许家沟村,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过白蛇仙女的性命。

  白蛇仙女为报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白蛇仙女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这使得黑山上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大为恼火,决心置“白娘子”于死地。

  事实上,黑山上的确有座寺庙名为金山嘉佑禅寺,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北宋嘉祐年间,是一座佛教文化浓重的千年古刹。寺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被誉为豫北第一的大雄宝殿、独具特色的卧佛殿,以及其他建筑群。

  从黑山到杭州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认为,和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相比,黑山当地“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有着更具体的现实依托。

  除了金山寺外,传说中的青岩绝白蛇洞至今香火旺盛,而且经常会有蛇出没。

  孟繁仁考察时发现,“许家沟”因许姓世代居住而得名,至今村里人还把“许”姓称为“老户”。

  据当地村民回忆,淇河水势大的时候,河面宽有80米,常有大船在河中行驶,那时,金山寺下全是水,因此水漫金山寺是有可能的。
       黑山南山头还曾有一座坍塌的石塔,当地人认定那就是坍塌的雷峰塔。

  令人奇怪的是,冯梦龙一生主要活动在江南,黑山一带的传说怎么到了冯梦龙的笔下?

  鹤壁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傅玉林认为,这与宋室南迁有关。“跟随皇帝赵构南迁的文人、武夫,其中不乏传说的痴迷者。岳家军在这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岳飞是汤阴人,汤阴距黑山10多公里,跟随岳飞的将士中有不少黑山附近的人。这些人随宋室南迁后,很可能把家乡的传说带到江南。”傅玉林说。

  即便是从冯梦龙的故事中,也能找到不少黑山的影子。冯梦龙在描写金山寺说:“山前有一亭,今唤作冷泉亭。”这与黑山北侧的冷泉、冷泉亭、冷泉村正好相符。而镇江金山寺前后,并没有冷泉亭或冷泉。

  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一些方言,如“馒头并卷子”的“卷子”,“请烧竿子”中的“竿子”,“正没摆布处”中的“摆布”,以及“投幌子”“怨畅”等,都是黑山附近的方言。

  傅玉林认为,冯梦龙也许是从传闻中得到了这个传说,便信手拈来,与当地“西湖三塔记”“雷峰塔”等传说进行嫁接、融汇、演变,最终演绎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周末》2.7 孙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