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曾经是江南一带河流的通称,就像小河一般被称为浜一样。如果再细致一点,浦是专指南北方向的河流。 按照《辞源》的解释,浦,是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太湖西北之水有五大浦:福山浦、白茆浦、许浦、奚浦、黄泗浦。设想一下,五条浩浩汤汤的河流,由南而北,波光潋滟,昼夜不息,奔流到海,在那时,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啊!而黄泗浦,当年应该是舟楫往来的入海口吧?鉴真大师六次东渡的启航之处就选在这浦。 看一下鉴真大师六次东渡的路线图吧:出扬州,入运河,进长江,直指黄泗浦,然后劈波斩浪,扬帆渡海——哲人一去,宇内萧条;宏愿一结,山水苍茫。如果我能够在当时当地,我会不会象李白一样,驻足岸边,久久遥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事实上,当鉴真从扬州连夜启航,前往黄泗浦的时候,的确有人匆匆赶来,悲泣相送。那是24个小沙弥,因为大和尚远赴日本,今生已无缘拜见,请求预结来生之缘。鉴真大师,这位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虽屡遭失败但东渡意志弥坚,为信守十年前“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的慨然一诺,再次冲破大唐官方的重重阻挠和扬州僧众的坚意挽留,第六次冒险出海。正所谓江流滔滔,前程未卜,突然面对这24个目光殷切的小沙弥,他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 那应该是一个凉侵袈裟的秋天吧:夜色朦胧,大江茫茫,只有落叶潇潇的枝干在长天下书写遒劲的身影。鉴真大师停留在河岸之上,为送行的小沙弥们摩顶授戒——作为一代高僧,鉴真大师钻研三藏,精通律宗,集天下声望于一身,前后授戒度人早已超过四万之众!然而,此时此刻,大师心中一定会感慨万千,不胜依依。这24个小沙弥何其幸运!因为,这是鉴真大师在祖国土地上的最后一次传戒。 从公元743年受日本僧人祈请东游,到公元753年黄泗浦远航成功,鉴真东渡经历了五次失败,十年艰辛:前后参加者有数百人,不幸身亡者有36人,中途放弃者有280余人……不幸之大幸的是,11月16日始发黄泗浦,12月20日抵达扶桑。公元759年,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从此,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讲律授戒。公元763年5月6日,76岁的大师结跏趺坐,面西而化。 大师不仅精通佛经义理、戒坛讲律,而且对梵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也多有领悟,境界高远,负笈东瀛带去了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帖等,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两国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追思大师的行迹,应该记住黄泗浦这个吉祥的名字吧!然而,当我和我的朋友站在张家港鹿苑的东渡桥上,面对着一座柱础与柱身呈六面体的刻有“古黄泗浦”字样的石质经幢,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黄泗浦,这条当年通江入海的滔滔河流,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片滩涂,又在什么时候发展成一个繁华的集镇呢? 这里是东渡苑。1994年修建,2004年再度扩建的鉴真东渡纪念馆。在东渡苑气度恢弘的仿古建筑群中,唐风院墙,曲径通幽;鎏金壁画,意蕴深远。馆内还供奉着大师坐像:“顶骨秀、颧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睑、浮微笑”,形仪端穆,栩栩如生。原像供奉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大师的弟子在大师生前所塑,被尊为日本的国宝,受到特别的保护,每年只开放三天,供人瞻仰。它告诉我: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成就奇迹,一种思想的博大可以兼容天下。 黄泗浦的水依旧在流动着,如果这条水波浅浅、涟漪环环的小河还可以称为“浦”的话。而离它不远的地方是绿野平畴,也有一些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它们的脚下就是昔日长江流过的地方。“我站在东渡桥上,看黄泗浦缓缓流淌,波光映照着远征的帆影,奔向长江,奔向海洋 ……”听着鹿苑人自创歌曲《黄泗浦抒怀》,我感到时光的无情和岁月的沧桑。 管理员告诉我们,在光绪八年的地图上,这一带还赫然画着流动的线条,标注为“大江”。黄泗浦,让人怀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情和豪迈,那段千年的故事绎演一种精神,化在港城的土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