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节:陈海良早期的小字作品

 云舒斋yan 2013-04-26

第六节:陈海良早期的小字作品
2012-05-17 23:05:17   来源:   评论:0 点击:2521

  对于杨维桢的研究,海良应该是最早也最广泛应用的是小字行草书,这应该是他的实验室实验,这个实验在短短的几年成功之后,便开始大面积在大字行草书中推广起来了。    如图2这件小行草书,是他2004年的作...
  对于杨维桢的研究,海良应该是最早也最广泛应用的是小字行草书,这应该是他的“实验室实验”,这个实验在短短的几年成功之后,便开始大面积在大字行草书中推广起来了。
  
  如图2这件小行草书,是他2004年的作品。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海良对杨维桢的研究是非常的深刻与深入。
  
  比如,他能够自然的把杨维桢结字中那种“似隶似篆”的结构图式掺加到作品中来。尽管,这种颇有装饰味的造型是很难搀和进流畅的行草书中的,但是海良却做的不露痕迹并成为他丰富作品味道的一个手段。
  
  大量使用了杨维桢风格中的“等粗”、“等细”的线条方法。所谓“等粗”线条,就是某个字的所有笔画几乎都一样粗,“等细”线条正好相反。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启功先生的作品,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单字比较独立,还没有把连绵草书的笔意和技术用进来。尽管那个时候,他的小字行草书也获得了全国大奖,在那个时代也是一流水平,但对于陈海良的整体创作过程来比较,那时候只能是他现在的小字行草书的“草图”或者“样稿”。
  
  之所以现在对他早期作品风格和技法进行分析,我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总结。只有对一个书法家的发展过程做分析和梳理,才能条分缕析出他们的每一步的变化与得失。我想,这个工作是对其他书法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价值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陈海良早期的小字行草书作品,就比较明晰的知道----在初创时期,他也是忠实的继承着古人的技术,并且是尽可能的继承着。这或许就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集古字。当我们今天来审视一下当代优秀的书法家们,无外乎三种:
  
  一种是保持着古人的面貌,继续坚守着集古字(捍卫古法)。
  
  一种是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还有一种就是完全脱离古人,脚不踏实地,悬在空中成了浮云。。。
  
  说完这个话题的时候,或许有人不禁要问,他对于古人的继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