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最会当皇帝的光武帝刘秀(第七章——王者归来)

 昵称12146969 2013-05-02

大哥死后,刘秀的日子非常难过。被软禁在宛城,连个可以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地方都没有。不过很快,真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一个专门哭的场所,可惜刘秀去不了。


长安城外,每天都有几千人在哭,组织策划这个群哭活动的人,就是王莽。因为王莽发现,自己的末日不远了。

王莽的新朝是如何覆灭的呢?王莽最终的命运如何?刘秀在王莽覆灭后,是否遇到了命运的转机?

三三 王莽覆灭

公元23年七月,刘玄派出两支大军,一支从南阳郡北上攻打洛阳;另一支奔关中方向而去,直取长安。一路上,很多人起兵响应。那些人杀死王莽的官员,都自称为汉朝的将军,襄助汉军。

王莽眼看着大难临头,却不知如何是好。他这时候不止是人格分裂,基本上是患上忧郁症了,吃不下饭,每天就着鳆鱼喝酒,天天看军书兵法,看累了直接往桌子上一趴就睡了。

有个大臣向王莽建议:“古时候国家遇到大难,哭是很管用的,应该向老天哀告,老天现在不睁眼,可能是睡着了,咱们仰天大哭,老天要是听见咱们一哭,就睁眼了。”这个大臣的主意真是很荒诞,不过这么荒诞的办法,王莽也相信。估计王莽看了这么多天兵书,脑子里面一半是水,一半是面,一思考就全是糨糊,三十六计也没能救自己的计啊,一听这个办法有创意,试试吧。

王莽带着大臣,来到长安南郊仰天大哭,边哭边把自己怎么当上的皇帝说了一遍,他当初当皇帝,为了名正言顺,用了很多谶语,谶语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上天的旨意。估计他边哭边说:“老天,我这个皇帝也不是瞎当的,是谶语上让我当的,也是老天您签了字的,现在我这合同还没满,您怎么就要毁约啊——”

哭是个力气活,王莽实在哭不动了,泪流干了,嗓子也失声了,就趴地上使劲磕头。

王莽不光带着大臣哭,还让长安的儒生、百姓都跟着一起哭,从白天哭到晚上,凡是去哭的统统管饭,哭得特别悲哀的,封为郎官。一时间哭声震天,光被封为郎官的就有五千多人,这五千多群众的表情真是丰富。王莽这也算是开创了一种官员选拔的新形式,堪称空前绝后。

王莽不光对着老天哭,还冲着大臣哭,以哭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当初王莽为篡位毒死了汉平帝,汉军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在进军长安的路上,四处宣传这件事。王莽听说之后,就把大臣们集合起来,当众打开了一个金柜。柜子里是他写的策书,都是为汉平帝祈福的,他哭着说:“汉平帝当年确实是病死的,我当初真心盼着他好,甚至给老天写信,愿意以身代死,但是老天可能是没听明白,把汉平帝安排死了,还安排我接他的班。”世间的事总是越抹越黑,更何况王莽这的确是此处无银三百两。不过,王莽知道光哭肯定不行,在军事上他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有两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件事就是:九虎联防。王莽临时任命了九个将军,都用“虎”字为称号,号称九虎,带着几万精兵去跟汉军打。这些兵力可以说是他最后的棺材本了,为了让这九虎为他卖命,王莽把他们的老婆孩子押到宫里当人质,另外每人赏了四千钱。当时他国库里还有六十多万斤黄金,其他的财物也值这些黄金,前阵子立皇后,聘礼就花了三万斤黄金,这时候九虎每人才赏四千钱,还扣着人家老婆孩子,别说是封的九虎,就是真的九只老虎,恐怕也不愿意为他去咬人。

九虎毫无斗志,都是应付差事,根本不去主动进攻,只凭借地形优势,被动防守,才打了一仗,就有六虎跑了。其中有两虎大概是顾忌着老婆孩子都在王莽那里,跑回来请罪,结果被逼自杀了。另外四虎听说后,也不敢管老婆孩子的事了,跑吧。九虎就剩三虎了,顶多也就组个“小虎队”了。小虎队退守到渭口的京师仓,伺机而动,心想:“封我什么虎我也不打了,我们这些虎,也要坐山观虎斗。”眼看汉军就要进入长安,王莽又采取了第二个行动:囚犯饮血。王莽下令,释放长安城所有的囚犯,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从现在开始就没罪了!新莽王朝需要你们效力的时候到了!”他给每个囚犯都发了兵器,然后杀猪,让囚犯们喝猪血。猪血不是什么大补的饮料,王莽这是要囚犯们发毒誓,如果不为新莽王朝出力,鬼都会记住你们,喝了这个猪血,谁要是跑了,出门就遇上午夜凶铃。估计这些囚犯本来可能还心存感激之情,有的还真想替皇帝出把力,猪血刚喝下去,听说还有这个,差点没吐出来,一个个长着血盆大口:“我们还怕鬼吗?我们这造型,鬼见了都得躲着走。”

王莽让一名将军领着这些囚犯出门,刚渡过渭桥,这些囚犯全跑了。这位将军也快气吐血了,带一伙人出门,眨眼工夫就剩下自己了,没办法自己回来了。估计王莽想不通,这些人怎么连鬼都不怕呢?不是他们不怕鬼,而是王莽政府几乎把所有的人,都变得人不人鬼不鬼,他已经到了人鬼共愤的程度了。

王莽的倒行逆施,不光害了百姓,甚至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公元23年九月初一,汉军杀入长安。在长安城放了一把大火,皇宫里面火光冲天,大火烧到了承明殿。承明殿里住着一个人,这个人是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黄皇室主的称号,是王莽当皇帝之前为女儿封的。这个姑娘始终认为,别人应该叫自己皇后,大汉的皇后。汉平帝十二岁的时候,王莽做主,把她嫁给了汉平帝。二十二个月之后,汉平帝就被王莽毒死了,那时黄皇室主才十六岁。汉平帝死后,王莽先是封她为定安公太后,她经常装病,不去参加所谓的朝会。王莽当了皇帝之后,派去的使者叫她公主,想为她提亲,被她用鞭子打了一顿。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王皇后,虽然只当过二十二个月,也为自己曾是汉朝的皇后而自豪。是大汉王朝让她有过生为女人那至高无上的荣耀。自己是为大汉王朝而生,就可以为大汉王朝而死。这一天,在大火就要烧到自己宫殿之时,她决定投火自尽。

熊熊的火光中,她也许会想起当年,刚过了十四岁生日的丈夫,躺在御床上一动不动的样子,丈夫的脸色是青的,嘴唇是黑的,牙咬得很紧。她曾俯在丈夫瘦小的身体上无助地哭泣。丈夫的眼睛睁着,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她知道,丈夫一定会恨她,就像恨她的父亲。现在,她马上可以见到丈夫了,不知道在那个世界里,丈夫是否已经长大成人?不知道在那个世界里,丈夫会不会原谅自己,大汉王朝的列祖列宗能否原谅她这个不孝之媳?投火之前,她长叹一声:“何面目以见汉家?”王莽的女儿都觉得没有脸再见汉家的人,王莽还有脸见吗?不过,他见到新的皇帝时,确实还有脸,但也就光剩下脸了,身体都没了。他被汉军杀了之后,大家争着去分割尸体。有个校尉很机灵,杀王莽他没轮上,赶紧去砍下了王莽的人头,别的士兵也仿佛受到启发,都去王莽的身上割肉,一是为了解恨,另外也是为了争功,我这有王莽肉,杀王莽有我一份功劳。史料记载,争着去砍王莽尸体的就有几十人。

最后,王莽的人头传到了宛城,更始帝刘玄这下一睹“真面目”了。看着王莽的人头,刘玄心中也是无限感慨:

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

可以想象刘玄得意洋洋的语调:“王莽要不是这样胡来,不篡位的话,其实应该和霍光差不多。”霍光也是汉朝外戚,辅政多年,为汉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莽就算不篡位,辅政的能力和水平也没法和霍光相提并论。不过,这也说明王莽的形象在当皇帝前后确实反差巨大。

刘玄刚说完这句话,旁边的宠姬韩夫人就笑了,也说了一句话:“王莽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当上皇帝呢?”韩夫人应该是说到了点子上,要不是王莽篡位,将来怎么轮,也轮不到刘玄来当皇帝。论血统,论能力,根本没刘玄什么事。刘玄之所以能当皇帝,能有今天,有两个原因:第一,王莽篡汉,把原来的嫡系皇室全折腾没了。第二,王莽昏庸。如果他是一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不错,也没人造反,刘玄也是不可能当皇帝的。这两点原因,刘玄本人只意识到了第一点,没有意识到第二点,他没有吸取王莽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他听韩夫人这么一说,只是洋洋得意,看着王莽的人头哈哈大笑。那时候的人胆也大,拿人头都不当回事。人头那么恐怖,刘玄还能笑得出来,要是人头一高兴,也跟着哈哈大笑,估计刘玄就不笑了。

刘玄自己看人头还不过瘾,还让人把王莽的人头悬挂在街上示众,据说老百姓都去找石头扔,看谁扔得准,还有的人把王莽的舌头割下来吃了,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口味为什么这么独特,大概是爱嚼舌头:

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资治通鉴》卷三九)

不知此时还在宛城的刘秀,有没有去看过这颗人头,更不知如果他看了这颗人头心里会怎么想。王莽已经灭亡了,看起来天下就是汉军的了。但是,自己当初和大哥起义,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难道就是为了今天吗?如果按照他和大哥当初的设想,这时候的皇帝也许是大哥。现实却是大哥被杀了,他没有任何兵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置于死地。

还好,刘秀的忍辱负重,让刘玄放松了警惕。但总是这样下去,恐怕也不行。就算刘玄不杀他,跟着刘玄这样一个皇帝,也没有什么前途。恐怕刘秀也很清楚,在刘玄的身上,缺乏一种王者风范。如果王莽有灵,他的人头在刘玄手上一定会笑的,甚至一边笑一边说:“刘玄,你还笑话我呢,下一个就是你。”

三四 王者雄风

刘玄身上缺乏王者风范,不光刘秀知道,很多人都清楚。通过迁都洛阳这件事就能看出,这件事的很多亲身经历者,对刘玄非常失望。

前文说过,刘玄派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去打长安,消灭了王莽,另外一路去打洛阳。去打洛阳的,是刘玄的定国上公王匡。守洛阳的,是王莽的太师,竟然也叫王匡。来段历史绕口令:王匡说要打败王匡,王匡说要大胜王匡,结果王匡擒了王匡,王匡杀了王匡,也不知道是死了的是定国上公王匡还是太师王匡……结果很简单,洛阳打下来了,刘玄就准备迁都洛阳了。

洛阳在当时是全国的第二大城市,虽然不如长安,但是比宛城要繁华多了,对刘玄来说,宛城太小了,当临时首都可以,蜗居可以,现在发展势头不错,有了更大的地盘,皇帝不能老蜗居啊,迁都之前,刘玄要先派人把洛阳的宫殿、官府修缮一下,相当于有了新房子,搬家之前,先去找人装修。刘秀又有了用武之地。这个活不是带兵打仗,刘秀去,对刘玄也没有什么威胁。另外,刘秀在长安上过学,平常什么事都讲究,他干这个活应该可以,装修也是需要品味的。

于是,刘秀被封为“行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代的官职,汉武帝时期开设,京城以及附近的郡县有个什么大案要案,都归他管,可以说是皇家重案组的组长。不过,刘秀这个“行司隶校尉”,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司隶校尉,是暂时主持司隶校尉的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刘玄对刘秀的一种试探:“老在宛城,我看不出来,派你去洛阳搞装修,好好干可以,不好好干?你也就是个行司隶校尉,说你行你才行,说你不行你马上就不行了。”

刘秀不但行,而且是很行。既然被派来装修,刘秀就把洛阳来个精装修。他不光修缮好洛阳的宫殿,更重要的是重建了洛阳的秩序。史书记载,刘秀过去之后,按照司隶校尉应该做的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恢复各种汉朝的制度,配置公务员,岗位和月薪的标准也完全按照汉朝的规定部署。

刘秀这样做,可说是一举两得。老百姓都怀念汉朝,汉军又一直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那就要按汉朝的规章制度来,得让大家感到确实是汉朝又回来了,这样做可以让群众满意,这是第一点好处。第二点好处,刘秀这样做,也完全符合刘玄的要求,你让我行司隶校尉,我就把司隶校尉做到位,因为我们的官职都是沿袭按汉朝来的,所以我所做的事情也按汉朝的规定来,绝不会出格。这一点是让领导放心。刘玄倒是放心了。不过当刘玄从宛城迁都到洛阳来的时候,很多人见到他,刚刚放下的心突然就提起来了。

听说刘玄要迁都洛阳,很多三辅的官员都来了。“三辅”当初是指三个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位管辖着京都长安一带的地区,后来三辅就用来指关中地区。三辅官员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他们过去在汉朝当官,在首都长安生活,听说更始帝迁都洛阳,大汉王朝又回来了,一个个非常激动,专门从关中赶到洛阳,来看看新兴起的大汉王朝王者的风范。这一看不要紧,都傻眼了:

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jué绝),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更始帝刘玄的大将从他们面前走过,不是穿着宽大的官袍,戴着正规的官帽,而是一点也不讲究。汉代的礼仪是很讲究的。官帽的要求就很严格,不同等级的官员应该戴不同的帽子,文臣儒生,要戴进贤冠,用布做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七寸,帽子中间鼓起的褶皱叫做“梁”,公侯级别的有三条梁,二千石以下至博士级别的只能有两条,博士以下的儒生皆一梁。大老远一看这个梁,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身份。

刘玄这些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们戴的竟然是头巾,就是“帻”。这种款式的头巾,都是地位卑贱的人才会戴在头上。还有的人穿着女人的衣服,就是“绣镼”。 “绣镼”指古代妇女所穿的上衣,花里胡哨的,有的是露整条胳膊,有的露半条胳膊。这些三辅官员一看:“这难道就是大汉王朝的重臣吗?怎么全这打扮啊?这么 ‘非主流’,是不是妖怪来了啊?”他们可全都是内行,见过大世面,千里迢迢跑过来,带着一颗朝圣的心,不是来看《西游记》的。所以大家“莫不笑之”,没法不笑,已经超出了他们想象的极限,有的老臣甚至害怕得溜了,闹了半天,国家就交给这样一伙人来管了,我还是躲得远远的吧。

史学界过去有个说法:这些将领这是保持了农民阶级的本色,艰苦朴素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是绿林军出身,再早都是穷苦人家,也不知道什么衣服好坏,过去觉得有条头巾戴戴就不错了,见别人在大街上戴着头巾,自己买不起,就特别羡慕,心想等自己有条件了,买上百八十条头巾包脑袋上。看到女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心想等我有钱了,穿女人的衣服,多时髦啊。现在,他们一下子暴富暴贵了,多年来的心愿实现了,所以才会有这样滑稽的局面。穿衣戴帽是个人喜好。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穿衣服是要分场合的。

这是什么场合,是皇帝迁都洛阳的重要日子,你们代表的不是你们自己,而是一个王朝的体面,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是沉稳庄重、规规矩矩,是不能随随便便的,不能走平民路线。另外,古代人还个说法,叫做“服妖”,意思就是奇装异服会预示天下大乱,虽然这属于封建迷信,但当时是深入人心的,所以有的老臣见了这么一群奇装异服的家伙,才会吓得避而远之。

那么,有没有谁能为新兴的大汉王朝挽回一些颜面呢?行司隶校尉刘秀。刘秀带着他下属的官员一出场,场面从《西游记》里面的群妖出动马上转到天兵天将。如果有背景音乐的话,也从快板转到了华丽的交响乐:

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同上)

看到刘秀和他的手下,有的老臣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了汉官的威仪!没有白来一趟啊!大汉王朝的官员应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大汉王朝的风采啊!”刘秀这一次的华丽登场,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他:“由是识者皆属心焉”,有心人琢磨着,这个小伙子行,有模有样,有板有眼。虽然他不过是行司隶校尉,但是工作做得很到家,并且很有大汉王朝的风采,似乎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王者风范。

我说过形象有三个层面:外表、装表和师表。这三个层面属于个人形象的范畴,个人形象是形象的第一个境界,我认为形象还有两个境界,一是集体形象,还有就是国家形象。刘秀和他的下属一出场,就感动了三辅官员,这里既包括了刘秀的个人形象,又是集体形象在发挥作用,最终树立的是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那么,目前刘秀的这个小集体里,都有哪些人?这些人为何能和刘秀在一起,树立起这么好的国家形象?

三五 情深义重

刘秀在大哥被杀后,去洛阳前,在宛城是从来不敢和人说心里话的。最初和刘秀一起起义的那些人,比如李轶,已经完全站在了刘玄那一边。就是那些宗室子弟,看刘縯已死,觉得刘秀成不了气候,也大多采取一种旁观的角度,没有人为刘縯申冤,也没有人主动去帮助刘秀。刘秀去洛阳,身边的这个集体,不是那些宗室子弟,更不是绿林军出身的将领,而是和一个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个人是刘秀的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叫做冯异。冯异和刘秀,可谓患难之交。昆阳之战后,刘秀接着去颍川打仗,打到父城县时,久攻不下。防守父城的,一个是父城县长,另外一个就是冯异,冯异是父城人,史料记载,他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是颍川郡的掾吏,监管着五个县,听说刘秀带兵打父城,赶紧来父城指导工作,有他的指导,父城防守得很好,刘秀怎么也打不下来,就退守到父城附近的巾车乡。

巧了,冯异从父城出来,可能是到别的县巡察,看看别的县防守情况,结果被汉军捉住了。冯异的堂兄还有几个老乡都在汉军里面,都对刘秀说:“冯异是个人才,不可多得。”刘秀马上召见冯异,想让冯异跟着自己干。冯异对刘秀说:“我一个人跟着你干,也给你帮不了多少忙,现在我的母亲还在父城,如果你放了我,我愿意送给你一份大礼。我兼管的五个县,全部开城献降。”冯异这番话,对刘秀很有诱惑力,但是凭这一番话就放了冯异,风险是很大的。就算冯异本人确实是想这么做,他有这么做的能力吗?五个县能说投降就投降?

刘秀却不假思索,把冯异放了。这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谁知道,刘秀刚放了冯异,大哥刘縯被杀了。刘秀从父城赶到宛城,然后就没有了兵权,刘玄又派别的将领来攻打父城,冯异不但没有开城献降,还坚守城池。刘玄一连换了十几个将领,怎么也打不下来。

刘秀被刘玄派去洛阳时,要经过父城。当时他心情很低落,估计和冯异当初的约定,他也不会放在心上。到了父城城下,城门突然开了。冯异领着一群人“奉牛酒相迎”,上好的牛肉大碗的美酒,全准备齐了,欢迎刘将军来父城。

原来,当初冯异被放回父城,就对县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造反,大多数将领都是很残暴很蛮横的,只有刘秀刘将军所到的地方,从不烧杀抢掠,我观察了一下,刘秀的言语举止,绝对不是一般人物,我们可以跟着他干。”父城县县长听冯异这么一说,也二话没说:“死生同命,敬从子计。”从县长的态度上,进一步看出,冯异的能力和威望的确是很高的。冯异是那种一诺千金的君子,我当初是和刘秀有约,他来了,我才能投降,别的将领甭想打下来。我送给刘秀的这份礼,越难得,才越显得珍贵。现在刘秀来了,冯异不光实现承诺开城献降,从此也跟随着刘秀,成为他的一员大将。他还不光是一个人跟着刘秀,还带着父城县县长,并推荐了好几个颍川的名士。正是这些人和刘秀一起,在洛阳展示了良好的集体形象,树立了光辉的国家形象。

冯异推荐的这些人才,也确确实实都是人才。比如,有一个叫铫期的,史书记载,身高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很庄重很威武。铫期的父亲还曾是桂阳太守,家教肯定也不错,他还是个孝子,父亲死后服丧三年,得到整个乡里的称赞。冯异把他推荐给刘秀,刘秀封他为贼曹掾,相当于刑警队队长,专门负责缉拿盗贼。刘秀亮相的时候,身边都是冯异、铫期这样的人,集体形象能不好吗?难怪三辅旧臣见到他们,声泪俱下。为什么他们眼里含着泪水?因为对大汉王朝爱得深沉。为什么刘秀让他们眼前一亮?不光是刘秀的身上流淌着汉朝的血液,刘秀身边的这些人也席卷着一股大汉王朝的雄风。

但是,刘秀虽然把洛阳建设得不错,毕竟没有兵权。好不容易有了点自由,刘玄就从宛城迁都来了,他还是在刘玄的眼皮底下,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此时,冯异为他献上一条锦囊妙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