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消毒
一、消毒的概念 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借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例题 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 A.杀灭或清除媒介物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水平的处理为消毒。 B.杀灭或清除媒介物上所有微生物的处理为灭菌。 C.抑制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的处理为消毒。 D.杀灭或清除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水平的处理为灭菌。 E.杀灭或清楚媒介物上的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处理为灭菌。 [答疑编号911090101] 答案:AB 二、消毒的目的 消毒的目的有三: 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 2.防止患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并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3.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三、消毒的种类 1.疫源地消毒 指对有传染源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包括: ①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过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②终末消毒: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患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消毒范围包括患者所处环境,接触物品和排泄物,以及患者治愈后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对死亡患者的尸体处理等。 2.预防性消毒 在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 四、消毒方法 1.高效消毒法:可杀灭一切微生物。该消毒法包括热力灭菌、电力辐射、微波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剂醛类、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臭氧。含氯类及碘伏消毒效果介于高中效消毒剂之间。 例题: 医疗器械用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一般需要维持的温度和时间分别是( ) A.115℃,15—30min B.121℃,10—15 min C.121℃,15—30min D.115℃,20—30 min [答疑编号911090102] 答案:C 2.中效消毒法: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紫外线和超声波等物理方法;碘类、醇类、酚类和有些含氯类消毒剂。 3.低效消毒法 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如通风换气、冲洗及低效消毒剂类(新洁尔灭;洗必泰)。 例题: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达到灭菌 ( ) A.热力法 B.电离辐射法 C.新洁尔灭浸泡 D.2%碘酊浸泡 E.2%戊二醛浸泡 [答疑编号911090103] 答案:ABE 受到致病性分支杆菌污染的物品消毒不应选择( ) A.高效消毒剂 B.中效消毒剂 C.低效消毒剂 D.灭菌剂 E.防腐剂 [答疑编号911090104] 答案:CE 五、消毒效果的监测(略)
第二节 隔离
一、隔离的概念 把传染期内的患者或病源携带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之下,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便于管理、消毒和治疗。这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 二、隔离的种类 主要有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 三、隔离的期限 原则是根据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确定的,同时尚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微生物检验结果来决定是否可以解除隔离。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指患者因住院、陪诊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的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发病,均属医院感染。 狭义概念尽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平时所提及的医院感染即此类情况。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对于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起超过该平均潜伏期的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 4.新生儿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1)标准预防的概念 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要求医护人员在医疗行为中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即所有的患者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患者,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②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