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阳樊城会馆的兴衰及现代保护研究设想

 秋天的海 2013-05-03
 
 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所设立的供“聚会、寄寓之用”的“馆所”,是民间自律自卫自治的组织形式。中国的会馆,兴于明,盛于清,衰微于民国。明清两朝,北京是京师、上善之地,各地商人、学子以及在京待命的官员云集,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明末即开始大量兴建会馆。入清以后,京师会馆已达500处以上,襄阳郡此时也在潘家胡同5号建有襄阳会馆,另外在铁老鹳庙建有襄阳郡馆。与此同时,国内著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会馆。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清代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 
  一、樊城会馆兴盛的原因
  襄阳会馆的设立当在明末清初,且发展迅速。鄂、川、豫、赣、陕、晋、皖、湘、苏、浙、闽等11省的行商和行帮在交通方便的码头口和繁华商贸区相继建起了21座会馆。这些会馆除襄河、唐白河船主筹资建起的独桅子馆、楸子会馆属“同业型”外,其他19座会馆均属“同乡型”会馆。除南漳会馆位于襄阳外,其余20座均在樊城沿江地带。
  会馆的兴盛首先得益于襄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
  襄阳地处华中腹地,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自古便是南北交汇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襄阳是楚国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襄阳就成了“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汇集地。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便生动地描绘了襄阳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景象。
  其次,会馆的兴盛源于襄樊二城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休,中原地带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惨景,而此时刘表统治的荆州相对安定,“境广地胜”,“年谷独登”。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大量涌入荆州,所谓“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卫觊传》),即其写照。流入荆襄地带的北方人民为本区增添了不少的劳动力,他们与秦巴地区的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荆州丰乐,国未有衅”的记载表明,荆州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东晋南朝时,历朝均在襄阳屯田,兴修水利。到南朝萧齐时期,“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南齐书州郡志》),北接宛洛,南阻汉水的襄阳不仅成为南北必争的军事要地,而且也是本区最重要的农业区和经济重镇。隋唐时期襄州的漆器是本区手工业中的拳头产品,名满天下。《唐国史补》卷中载:“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荆襄之间,是本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宋史·朱震传》载:“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里。”如襄州,“风物秀美,泉甘土肥”,“尽是桑麻之野,亦为鱼稻之乡”(《舆地胜览》卷32《襄阳府》)。元明清三代,随着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秦巴地区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但也并非完全停滞不前。比如,在宋金对峙、宋元之际处于抗金、抗元前线的荆襄之地,长期以来饱受战火荼毒,在元初奖励垦殖政策的鼓励下,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民生日集,丛蓁灌莽,尽化膏沃,价倍十百”的兴盛局面。自元代起,襄阳虽已失去长期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地位,但仍保持了“汉晋以来代为重镇”的地位,是本区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心,明清以来,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竹木、茶叶、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各种物资汇集会馆进行贸易、储存、转运,形成一个物资贸易中心,襄阳逐渐成为中国内陆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这为会馆在襄阳的勃兴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再次,樊城是南方士子赴京赶考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朝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殿试在京师举行。当时的南方士子赴京会试一般分东、西二线赴京赶考。其中西线为水陆线,大多自武昌乘船溯汉水而上,经汉川、宜城至樊城登岸,雇车路行,入河南新野,过南阳、叶县、尉氏到开封朱仙镇渡黄河,经延津、汲县过安阳入河北,再经邯郸、保定最后到达涿县,经卢沟桥入广宁门(即彰义门)进京。会馆的兴起为南方士子赴京提供了便利的滞留条件。
  二、樊城会馆的现状
  作为传统工商业背景下兴起的会馆,在遭遇现代工业交通的冲击后其衰落是必然的。樊城会馆文化的式微应该在上世纪初京汉铁路通车以后,襄樊在南北交通及商贸地位严重下降。河运失去了传统交通的优势地位,樊城货船锐减,码头荒芜,一个靠汉江河运发展起来的名镇势渐削弱,依赖于商业和运输业的会馆也结束了它们的黄金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自然或人为,风华绝代的会馆一个个从古城的视线里悄然消失。
  目前,樊城会馆幸存的仅有山陕、抚州、黄州、江西、江苏会馆等五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政府十分重视会馆的保护,关注会馆的命运。抚州会馆1992年12月被列为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山陕、黄州、小江西、中州会馆又被列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江苏会馆也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但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这五座会馆建筑除山陕会馆较为完整外,抚州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江苏会馆在居民楼群和现代建筑群的包围挤压下,因年久失修,又遭风吹雨淋,已是岌岌可危。
  山陕会馆现为襄樊二中使用,后殿、前殿、钟鼓二亭及戏楼保存完好。门前的两幅大型琉璃照壁保存较好,两尊集南北石雕艺术风格的石狮子栩栩如生,可惜其中一个不翼而飞。
  抚州会馆位于中山前街中段,左靠历史古街区--陈老巷,为清代江西商贾的行帮会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现存戏楼、正殿、后殿,均为土木石混合建筑,富有浙赣建筑风格,是现存会馆中保护较好且最有观赏和使用价值的一处遗址。目前有十数家租住于此,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更有甚者,戏楼底层开的养老院里,两间房屋住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或智障人,吃喝拉撒皆在屋内,加大了建筑的腐蚀速度。
  黄州会馆亦称“护国宫”,位于樊城火巷口,为旧黄州府所辖的黄冈、黄安、黄梅、浠水、蕲春、麻城、广水、罗田等地的旅樊商贾集资所建。其建筑在当时雄伟高大,富有湖北建筑特色,同时也反映当时黄州人士的经济实力。该会馆解放后一直作为仓库或职工宿舍,主体建筑尚存,但频发火灾。目前市政府已投资50万元修复款,修复工作已完成过半。
  另外,江西会馆位于中山前街曾家巷口,为“三进三出”的院落,主要用于船货仓储和中转,规模较大,保存也基本完好。今年11月,租住户已全部搬出,等待修复。位于友谊街的江苏会馆建筑尚在但岌岌可危。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的中州会馆,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也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三年前虽作为市面粉厂仓库和职工宿舍,但保存完好,门额上“中央公粮湖北襄阳区第二库”几个大字清晰可辨,厅堂虽残旧但保存完整。但两年后修馆因修汉江大道建龙世家时被拆毁。当时说要异地重建,但几年过去了,高楼临江而立,会馆重建了无下文。
  樊城会馆既反映了当年我市商贸的发达,也展示了我国近代会馆文化和各自不同的本土建筑艺术风格。光阴荏苒,岁月流变,如今这幸存下来的五座会馆对于我们这个城市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显得弥足珍贵。
  据我市民间文化团队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调查和整理的结果,现将樊城会馆基本情况分列如下:
  现存会馆建筑名录(5个):
  山陕会馆,皮坊街1号(现为市二中校址,1955年拆改,2004年重新修缮。
  抚州会馆,位于中山前街陈老巷东,新汉江大道中段,租住。
  黄州会馆,又名黄州书院,交通路52号,原鄂北机械厂拆改,主体建筑2008年修缮,租住。
  江西会馆,位于中山前街212号,1952年拆改,现为租住房。
  江苏会馆,友谊街33号(原襄阳县粮食局宿舍),1949年拆改,现已告危。
  残存或已消失会馆名录(15个):
  中州会馆,又名河南会馆,沿江路中段,1935年改为盐库,2005年拆除,异地复原。
  齐安书院,即小黄州会馆,位于中山前街,1951年总工会改修。现存大量建筑,濒危。
  湖南会馆,市一小内,约1950年部分拆改,现有残墙遗存。
  韩城会馆,属安徽省,朝阳路南段,约1947年拆毁。
  独桅子馆,属纤夫、船工会馆,解放路与交叉口侧,1935年拆卖。
  浙江会馆,汉江大桥樊城桥头,1926年拆改。
  徽州会馆,皮坊街(二中校址), 1911年毁。
  怀庆会馆,属河南省,晏公庙与邵家巷间,湮灭年代不详。
  福建会馆,解放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南侧,原建市电池厂时拆改。泾县会馆,属安徽省解放路与定中街交叉口南侧,解放前毁。
  武昌会馆,市广播电台院内 ,1980年拆除。
  四川会馆,又名川主宫,位于十七中校址内,1951年拆改。
  汉阳书院,汉阳书院巷内(十七中教师宿舍),1920年毁于火灾, 1951年拆改。
  楸子会馆,属河南船帮,位于老官庙东侧(原市银行对面),抗战时期毁。
  歙县会馆,属安徽省,中山前街东段,湮灭年代不详。
  三、樊城会馆保护开发的设想
  会馆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我们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历史延续的重要载体。是古城激烈商战的历史遗存,更是商贸繁荣的历史佐证。据有关专家统计,全国各地有保存较完好的会馆80余处,30余处作为全国、省、市级的重点保护文物。有的已开辟为博物馆,如潞泽会馆开辟为洛阳民俗博物馆,自贡市西秦会馆开辟为盐业历史博物馆,北京的湖广会馆开辟为戏曲博物馆等。这些会馆通过保护性开发及开展有关的社会活动,本身已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注目的焦点。开封、社旗的山陕会馆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外地的游客。
  襄樊不幸,我们的会馆大部分已灰飞烟灭:襄樊有幸,在日渐稀缺的今天,我们尚存五座会馆。我市的襄阳城墙保护基本完好,成为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到襄阳旅游的主要看点之一。这就是襄阳城池的魅力所在,也是襄阳城池的价值所在。

 我们要珍惜会馆的文化价值,借鉴外地经验教训,高起点地做好樊城会馆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保护和整修现存的几座会馆迫在眉睫,这对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的商业文化、提高城市品味、延续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一)首先要明晰会馆产权,明确保护责任
  目前,山陕会馆由襄阳二中管理,抚州会馆、江西会馆、江苏会馆由市房管局所有,租给他人居住或经营。黄州会馆由文物处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租住户为扩大居住或经营面积,在会馆空地内乱搭乱建,使会馆主建筑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另外,由于租住户成分复杂,文物保护意识缺乏,会馆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有的文物贩子乘虚而入,盗走大量文物。如建筑物构件中的瓦当、铭文砖、柱础、木雕、石雕,甚至有重大文物考古价值的碑刻也堂而皇之地成为个人的收藏品。
  会馆的多头管理,势必造成该管不管,责任模糊,互相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有鉴于此,政府应及早收回全部会馆产权,交由文物处统一管理。
  (二)要尽快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还会馆的本来面目
  设定会馆保护区,限定周边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最大限度地彰显会馆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价值。修复会馆建筑时,要选用古建专业建筑团队,尽量采用遗留的砖、石、木等材料,同时采用现代技术材料进行现状加固,彻底解决各种安全隐患。尽可能保护建筑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不再受到风化和腐蚀,尽可能保持原有图像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提倡用现代彩绘代替原有雕塑。
  (三)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确立会馆的使用方式
  建议将保存相对完好的会馆全部由市文物部门统一管理,并辟为公益性博物馆和文化工作室。
  山陕会馆可辟为会馆博物馆。在市内外征集业已消失的会馆的建筑构件、三雕、铭文砖、老照片、研究成果等,在馆内长期展出。使之成为襄阳会馆及襄阳商业发展史的研究基地。在适当机会,将襄阳二中搬出,逐步退还原有地盘,建立“襄阳三国文化陈列馆”或“关公文化纪念馆”,丰富山陕会馆的文化内涵,同时解决关羽在襄阳“有说头没看头”的问题。
  抚州会馆可辟为襄阳戏曲博物馆和襄阳艺术研究所的工作用地。襄阳俗称“戏窝子”,南北戏曲在此落脚、发展、融合,是南北戏曲交流的通道。西北的秦腔和武汉、黄陂一带的二黄在这里交汇,而襄阳花鼓则是南北戏曲与本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襄阳腔”(西皮)成为国粹京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为赣剧、滇剧、粤剧等戏曲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在拥有精致戏楼的抚州会馆建立戏曲博物馆恰到好处。
  利用位居闹市的优势,将黄州会馆辟为“文物商店”,利用中间空地建立小型民间收藏交易市场,两者相得益彰。既可填补我市文物交易场所的空白,同时也有利于民间收藏交易的规范化,打击不法文物贩子。
  江西会馆辟为汉水文化博物馆,展示母亲河厚重的文化底蕴。
  江苏会馆辟为民俗博物馆,不定期免费为民间团体提供民俗文化或摄影展。
  同时,在老街区如陈老巷、抚州会馆、齐安书院(小黄州会馆)附近划定特别保护区,拆除与会馆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尽快敦促中州会馆原址开发商重建中州会馆,同时鼓励现在襄阳经营的外地客商按照传统建筑模式建设新会馆,又限度地用作商业场所。但其建筑模式、建筑方案须由市文物部门组织征询专家、民间文保人士和居民的意见或召开听证会后由市政府审批。若干年后,会馆保护区除了其文化意义外,还会令人惊喜地成为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注意挖掘会馆的旅游价值,在适当的时机将会馆纳入襄阳重点旅游线路。会馆是为客籍异乡人的聚会、经商而兴建的,乡情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蕴涵着往日乡音、乡情情愫的会馆,其人文气韵的独特与珍罕,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到襄阳参观的新景点。可考虑与米公祠、陈老巷等景点捆绑游览。
  四、要加强对会馆文化的研究
  会馆,全国城市里并非都有,像襄阳会馆保存数量较多、建筑较完整特别是地址集中的的绝无仅有。我们要在加大对樊城会馆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强对会馆文化的研究。
  (一)认真研究会馆的历史,廓清迷雾
  会馆的历史是我们这座古城2800年历史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这座城市重要的商业遗产和文化遗产。受封建传统“重农抑商”价值观和士、农、工、商政治排位的影响,商人虽然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地位,但商人和商业活动在政治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会馆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它在城市政治史上的地位。翻开正史和地方志,关于会馆历史和会馆活动的记载微乎其微,即使有,也是政治的附庸。所以,会馆的历史基本还是空白,留给我们大团的迷雾等待拨开。如各会馆的建造情况、历次修复的过程、客商与本地政府机构和商人团体的关系、外商在襄阳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等等。
  当然,会馆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也是刚刚起步,成果少见。襄阳的会馆研究可以说尚未起步,仅仅停留在对建筑本身的描述和记录上以及口口相传的历史叙述,缺乏科学的深入的研究。
  当然会馆的研究相对困难,史料严重匮乏,需要从大量的史料(含正史、方志等)和有限的文物资料(含建筑、碑刻、后人可能保管珍藏的笔记、账本、往来记录等)梳理有用的信息,才能构筑研究体系。对会馆自身历史的研究还是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会馆史料的辑佚工作。史料的集佚的来源包括文字的、金石的以及口口相传的。要从正史与方志的有限记载里发现蛛丝马迹,要收集会馆商人的笔记、账本等文物资料。目前仅有的一部分石刻资料没有及时整理,由于长期的风蚀,有的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有的虽然由文物部门或个人做了拓片,但没有及时整理,或整理了却被束之高阁,没有形成公共资源,不能为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要对碑刻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整理。
  要组织专门的研究人员专题研究襄阳会馆史,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出版研究成果,为会馆的再发掘再利用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
  (二)着力研究会馆的价值,古为今用
  樊城的会馆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研究会馆的价值是建筑保护、遗址保护和文化保护三者结合的需要,也是会馆文化的延续和深入。我们要在采用现代技术,对会馆建筑作科学的测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会馆的文物价值、建筑价值、旅游价值、商业价值以及深厚的文化价值,从而为充分利用和保护会馆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吸引外地客商来襄阳寻根、投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