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浪淘沙惊晨梦 ——词牌《浪淘沙》欣赏 陈敏昭 “浪淘沙”原是民间曲名,后入乐府,四句二十八字,多为歌咏江浪淘沙。唐时入教坊曲,如唐代词人皇甫松有《浪淘沙》词云:“蛮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鵁鶄(jiao jing,池鹭鸟)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刘禹锡也有浪淘沙词九首,其一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至五代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十句,五十四字,上下片共四平韵,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题材亦广泛。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等。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五代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据说这首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写的,从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 下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这里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的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李煜另有一首《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情景大致相同,同样哀婉动人: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据说《浪淘沙·霜无痕》是皇甫松所作,其词意情景亦佳:“夜雨洒空庭,剔醒残灯,横窗疏影略分明。曾是衣香斜共倚,月洁风清。 孤枕怯钟声,寂掩银屏,芙蓉被冷梦难成。争奈多情销不尽,欲去还生。” 晚清江苏人蒋春霖(1818-1868)一生不得志,早年致力于诗,中年时悉数烧毁,全力填词,终于取得成就。他填写的《浪淘沙·云气压虚阑》亦别有情致: “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新。上已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华发已无端,何况花残?飞来蝴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这首词头三句写出河失色,风雨频催,喻家国多难,接下来说虽然过了上已、清明,寒气还是未消,实指家国之多难。后片进而表示对时局的不满。春天本来是百花怒放的季节,可是现在花开得不是时候,何况花已经凋谢了!只有蝴蝶还在忙忙碌碌,成团地飞来飞去(可能指一些钻营者)。结尾两句明显地道出了作者冷对世道的心情。通篇比兴,层层深入,写得从容自然,是托意比兴的佳作。 北宋浪荡词人柳永,依红偎翠,眠花宿柳,人评其词格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题材。他所作的《浪淘沙》亦有创新,为双调十句,五十二字,别具一格: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清人周济评柳永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钩勒提掇,有千钧之力。”非常确切。 南宋主战词人辛弃疾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赋闲在家,感到希望破灭,世态炎凉而又不愿意趋炎附势,心情颓废,于是创作了《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以抒发胸怀: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上片写英雄相惜的怅然,秦皇和汉高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缺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近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下片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少年梦破,让人直欲遁入空门做隐逸之士,可真正要去寻觅夜半禅钟的时候,却只有卷地的西风。严酷的现实,教人无梦可做,无处可托。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这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