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志养生与疾病预防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3-05-04

情志养生与疾病预防

  

  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概括来讲,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已经注意到情志与疾病预防的关系,将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内经》明确指出“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这说明消极的精神状态会消耗人体正气和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据临床观察,情志调节与适应能力差的人较之心情豁达舒畅之人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甚至癌症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这与中医学所倡导的形神统一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调养情志防病于未然呢?首先,要保持平和乐观心态,尽量减少不良情绪刺激。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戒骄戒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以避免疾病诱发的可能。其次,要善于调节情绪,有效转移不快。陆游(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曲折坎坷。晚年他闲居山阴,生活拮据,但却豁达乐观,“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名利不足挂齿,逆境笑口常开。“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生活上的穷困没能使诗人忧郁不解,而是顺其自然,我行我素,吟诗不绝。这种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对机体的影响的能力是何等的大度与睿智!陆游素有“寿星诗翁”之美誉,到老仍耳不聋、眼不花甚至笔耕不措,在人均寿命只有四十岁上下的南宋时代,竟享年85岁,确实算得上是少有的寿星,这与他善于调养情志,有效转移不良情绪,遵循情志养生之道是分不开的。

  第三是培养爱好,充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虚实相生的,所谓“虚”,指的是一种淡泊宁静,恬淡虚无的心境。正如《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实”,是相对于精神颓废、无所追求而言的。这种精神的培养可通过合理、可行的个人爱好(如种植花草、钓鱼、练书法等)、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或者脚踏实地的工作等等来充实。还是那位陆放翁,他晚年时喜欢自己动手酿制陈酒来品味,并坚持每日饮用果酒。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讲,适量饮用果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血栓形成大有好处。陆游曾做诗曰:“山厨薪桂煮软羹,旋洗香蔬亲自烹。从此八珍俱避舍,天然甜美属甜羹”。第四是采用适当的形体锻炼来辅助情志调节。既可以选用适合自己的较剧烈一些的锻炼方式如爬山、长跑、球类运动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漫步、竞走、气功、太极拳等舒缓一些的运动项目来修身养性,调节情志。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老年人应该锻炼,年青人更应该锻炼。其实,锻炼如储蓄,年青时坚持锻炼就是为年老时抗御疾病、益寿延年积累了资本,反之,如果年青时不注重锻炼甚至形成不良嗜好,则无异于透支健康,极有可能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疾病的祸根,有专家建议身体锻炼至少应从30岁开始长期坚持。

  当然,真的患了疾病单靠锻炼和情志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调节情志的同时予以药物治疗。我国著名的内科疑难病专家胡思荣在诊疗时他就很强调药物治疗与情志调节并重的原则,他说,“内科疑难病患者常常迁延日久,对个人,对家人影响都比较大,很多疑难病患者一谈起病情就澘然泪下,甚至失声痛哭。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容易发生情志失常,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情志调养十分必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