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当时广州西关一带流行用面担上街摆卖云吞,尤以“驰记”最有名,档主担着面担走在麻石街上边走边敲竹板,“达达达”、“云吞面,好靓竹升云吞面”之声招揽生意。后因战乱,一周姓云吞店主人举家逃难到香港,常与水上疍家人相处,得其影响便将新鲜虾肉加入云吞肉馅内,口味更不同凡响,藉此鲜虾云吞面也传入香港且对香港的饮食影响甚大。 觅食地:满庭面家、坚记面店、宝华面店、荣华面店等 拉肠 布拉肠粉原在抗战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起初无馅,亦称斋肠。后来,一酒家以粉皮包鲜虾、牛肉等做成了有馅的肠粉推出市场大受欢迎,于是其它茶楼师傅争相效仿,使其品种越来越丰富,一直流传至今,其形似猪肠,故称拉肠,粉质细嫩,软滑爽口,为早餐佳品。 觅食地:林师傅、陶陶居、广州酒家、西关肠粉皇 荔湾挺仔粥 如今的广州本土文化中心荔湾区过去曾是河涌纵横的水乡,其中最富盛名的要属南宋时期御花园附近的荔枝湾涌,民初时,每到黄昏,游人都喜欢到珠江和河涌边游玩消暑,尤其是文人墨客,更喜欢登上花艇吟两首酸诗,光吟不吃,意境未免 不足,附近的艇家于是就划着小艇做起了即点即煮的粥品生意。客人点了粥,他们就在艇上把预先煮好的白粥煮开,然后在白粥里加上熟猪肚丝、叉烧、鱼片、瘦肉、浮皮、蛋丝等10来款配料,递到岸上或者游船上,一来二去“荔湾艇仔粥”就叫开了,甚至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上都成了中国名小食了。 觅食地:伍湛记、陈添记、西关世家园林酒家、老西关美食城 和味牛杂萝卜 “和味牛杂萝卜”据说是光绪年间一个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厨师发明的,他将牛肠、牛膀、牛肺、萝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5种味料的酱汁慢火烹煮,等牛杂煮熟而萝卜又吸收了加入牛杂味的酱汁后,再剪开小块,用小竹签串着蘸辣椒酱吃,入口回味无穷。觅食地:林林牛杂店、林师傅 马啼糕 西关泮塘出产的“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是驰名省港澳的广州土特产。清末时泮塘一农家小妹阿芳灵机一动,把马蹄粉和马蹄肉碎以糖水拌合,放到锅中隔水蒸制,结成糕状,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后来马蹄糕很快便成为西关泮塘的著名小食。 觅食地:泮溪酒家、莲香楼、周记茗点居、西关世家园林酒家 粤菜 我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等组成,以广州菜为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州人喜食中外闻名,因此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于泮塘”之说。 觅食地: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等 白切鸡 广州人喜欢食鸡,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在粤菜中,鸡的菜式达200余款之多,而最为人常食不厌的就是白切鸡,其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睐。其中尤以原西关清平路的清平饭店所制最受欢迎,又名“清平鸡”,该店还曾一日卖出一万多只“清平鸡”的纪录。虽现清平饭店已不复存在,但以正宗清远鸡精制而成的白切鸡作为招牌菜式的餐饮商户在西关遍地开花,各具特色。 觅食地:文记壹心鸡、天知鸡全鸡宴食府、向群饭店、广州之家青苹鸡等 广式糖水 广式糖水,一般是指以汁为主的绿豆、红豆、番薯、白果腐竹、鸡蛋莲子、芝麻糊、核桃糊等。其味道较淡,讲究疗效,要求清润、温补,既可作为饭食后的甜品,也可以作为夜宵的小品。 觅食地:南信牛奶甜品专家、开记甜品连锁店 濑粉 旧时西关,人们一般在结婚前才吃一碗濑粉。为什么?皆因濑粉在“濑”的过程中粉条不会轻易断裂,总是黏得紧紧的,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空隙,除非受到人为的外力作用才会被分离为一段段的形状。这也正暗含了婚姻长长久久的吉祥寓意,因此,以前的西关濑粉总出现在婚礼上,表达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而现在濑粉也凭借着方便、易饱的优势顺理成章成为老广最传统的早餐选择之一。 觅食地:沁晖园老西关濑粉店、杏花村餐厅省城濑粉、荣华面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