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时无病法

 28楼的憨豆 2013-05-06

1.附:子时经络锻炼:胆经锻炼有绝招,敲对位置功效妙

足少阳胆经,从头走向脚,起点在外眼角(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然后转而往下走,经耳后(完骨),外折再向上,经过额部到眉毛上方(阳白),然后又返回耳后(风池),之后沿着颈部侧面,走在手少阳三焦经之前,到肩膀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往前进入缺盆部。

胆经是行经路线比较复杂的一条经络,有多条分支,一条分支从耳朵后面分出,进入耳朵,出来经过耳朵前面,到眼外角的后方。从眼外角分出一支,往下到达下颌部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经眼眶下到下颌角至颈部,与前面的一条会合于缺盆,进入体腔,穿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然后沿腰胁,绕过阴毛部,横向进入髋关节环跳穴。直行的经脉从缺盆部分出,向下到腋窝,沿着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与前面一条会合,往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侧、小腿外侧,直下到外踝尖前,沿着脚背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还有一条支脉从脚背(足临泣)分出,往前出大脚趾外侧端,折回来穿过趾甲,分布于大脚趾趾甲后,与足厥阴肝经相交。

足少阳胆经从头走向脚,行经路线很长,可以说是"贯通南北",而且分支也比较多。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做事抓重点,对于胆经来说,最关键的一段在大腿上,也就是从臀部到膝关节这一段--大腿外侧正中间的那条线。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从屁股往下顺着气血的流向(从上往下)缓慢拍打,直到膝关节处。拍打的力度要适中,自己觉得舒服即可,不要太轻也不宜过重。左右两侧的经络都要拍打,每侧每次至少5分钟,你可以"左右开弓"两侧同时拍打,也可一边一边地来。以拍打到大腿外侧微微发热为最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清除淤滞,疏通经络,刺激胆汁分泌。

虽然气血流注胆经是在半夜的子时,但我们保养胆经的任务却应该放在白天进行。为什么呢?因为胆虽主生发之气,但它却为清净之腑,其喜欢宁谧而讨厌烦扰,所以养胆气的秘诀在静不在动。而最好的静养之法莫过于睡眠了,所以气血流注胆经的子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安安稳稳睡觉,这也是中医非常强调睡"子时觉"的原因之一,拍打胆经则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时候进行,每天拍打1~2次,定能收到很好的保养效果。

2.附:丑时经络锻炼:肝经之上生灵药,太冲行间章门找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表里相合,从下往上走,起点在大脚趾趾甲后面的大敦穴,沿着脚背内侧(行间、太冲)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沿小腿内侧往上,在内踝上方交足太阴脾经,向上经过膝关节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上至小腹,挟胃两旁,属于肝,与胆联络,再往上通过横膈,分布在胁肋部,沿喉咙之后,进入咽喉部,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到头顶与督脉交会。

肝经有两条分支,一条从眼部走向面颊,往下环绕在口唇的里面;另一条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注于肺,交手太阴肺经。

按照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流注肝经的时间是在凌晨的1~3点,也就是丑时,但这时候同样也是我们睡眠的黄金时间,所以肝经的调养同胆经一样,也应该放到其他时间来做。足厥阴肝经是上下走向的一条经络,从脚趾经腹部到头顶,这么长的一条经络,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重点,而且是重中之重。这个"重中之重"就在于太冲、行间和章门三个穴位。行间穴是肝经上的第二个穴位,在脚背侧,足大趾和第二趾的趾缝处靠大趾一方。太冲在行间后面一点,第一趾骨与第二趾骨间隙后方的凹陷里即是。这两个穴位可以连起来刺激,每天晚上泡脚之后睡觉之前(因为通过热水泡脚已经激活了脚部的气血,这时候刺激效果更好)用两手的大拇指(或者食指、中指)从太冲往前一次一次缓慢而有力(适当用力)地推揉到行间;可以两手同时按摩两脚,也可以一边一边地来,每只脚推揉5分钟。

肝经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贝就是章门穴。章门,章同"障",有屏障之意;门即门户,简单理解,章门就是内脏之门户--一个极具战略性的位置,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章门位于腹部的两侧,与肚脐相平。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寻找方法,两胳膊紧贴两侧裤缝自然下垂,然后抬手屈肘,肘尖下即是章门穴。

此穴有一个很好的刺激方法,两手作叉腰式,大拇指向内扣,指尖按揉穴位。但因其处于内脏要害部位,动作不要太重,每天1次,每次轻揉3分钟即可;还要注意,很饿的时候、很累的时候和饭后一小时内不要揉,以免伤及内脏。

3.附:寅时经络锻炼:列缺鱼际和太渊,肺经效果最灵验

手太阴肺经从胸部走手,起于中脘部,往下联络大肠,返回后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属于肺脏,向上走气管、咽喉,顺着锁骨横行到胸部外侧上方,出腋下(中府、云门),沿着手臂内侧前缘往下走,经过肘关节,顺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过大鱼际,到达大拇指桡侧指甲角处(少商)。

肺经有一条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分出,沿着手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交手阳明大肠经。

肺经的气血在早晨的3~5点(寅时)最旺,而这是我们感觉最困的时候,一般此时正在熟睡,所以肺经的调养也要放到白天来进行。肺经上最常用也最重要的穴位有3个,即鱼际、太渊和列缺。因为肺经的气血是从胸部走向手的,所以顺应气血的流向,我们刺激穴位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个顺序,从列缺开始,然后是太渊,最后的"落脚点"为鱼际。

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同大拇指在一条线上),手腕横纹往后1寸半处,凸起的骨头尖后面就是。"头颈寻列缺",此穴为人体四总穴之一,善治头颈部的诸多病症,只要我们把它"伺候"好了,我们头上和脖子上的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了!我们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对列缺穴进行刺激,即先把两手大拇指的指甲剪平,一手从小指方向抓住另一手的手腕,其他四指扣住手腕背部,然后用大拇指尖去按揉列缺穴,两手交换着来,每侧3分钟即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处血脉聚集,按揉时不可太用力。

接下来是太渊穴,其在手腕的掌面一侧靠大拇指一方,桡动脉搏动处即是。这个穴位的位置比较深,要把食指的指甲剪平,用指尖去点揉它,但因为此处也为血脉之关键,不可太用力,时间也不宜太长,每只手点揉两三分钟即可。太渊为八会穴中的脉会,又是手太阴肺经的俞穴、原穴,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宝贝!它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理气补气和调心率。你看有些人老爱咳嗽;有的人喘气很费劲,好像到了氧气稀薄的高原一样,感觉吸入的氧气不够用;有些人走几步路,爬会儿山,甚至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还有的人觉得憋气、烦闷、胸部胀满,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补气理气。太渊为八会穴中的脉会,是全身血脉的交会之地。而心主血脉,所以此穴还善治"心病",比如什么心痛、心悸、心律失常、早搏、房颤都在它的职责之内。当然,你如果能把它与心包经的内关穴合起来用,那效果会更为神奇!

肺经上最常用的要穴那就莫过于鱼际了。这个穴位就在大拇指后面有一块像鱼肚子的地方,你找到最敏感(点按时会有痛感)的那一点就是了。此处肌肉较厚,所以刺激穴位的时候得用点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手握空拳,用食指的第二关节去揉(又有力,手指又不累,效果还非常好),两只手换着来,每只手上的穴位揉3分钟!此穴是对付感冒的一个"杀手锏",未病之前揉它可以预防,生病之后揉它可以治病,什么咳嗽、咽喉痛、嗓子哑、发烧、头痛等,都可以找它,还能防治乳腺炎、呼吸时胸背痛以及手指肿、胳膊痛等,使用电脑办公一族不妨在工作的间隙多揉一揉!

肺经和大肠经表里相合,因为肺经当令的时候我们正在睡觉,所以这三个穴位我们可以放在气血流注大肠经的时候,也就是卯时,早上的5~7点来刺激,这样会比一般时间效果好!你可以在每天早上醒来之后、起床之前的这段"缓冲期"内,在被窝里花10分钟先揉揉这两个重点穴位。

4.附:卯时经络锻炼:大肠经要好好敲,合谷更是宝中宝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表里相合,而它们的经气行走方向正好相反,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的指甲角(商阳)出发,沿着食指桡侧(二间、三间)上行,经过合谷进入两条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顺着手臂外侧前缘一直向上,到达肩关节前缘(肩髃、巨骨),向后交会于颈部督脉的大椎穴,再往下到达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还有一条往上走的分支:从锁骨的上窝往上,经颈部(天鼎、扶突)到面颊,进入下齿槽中,再返出来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是位于手臂外侧的一条经络,陈玉琴女士非常推崇敲心包经和胆经,我这里告诉大家一个保养大肠经的秘诀,也是"敲",更准确地说是拍打。手握空拳(微握拳,不必太用力),从手腕开始,沿着大肠经的行经路线从下往上敲(因为大肠经的气血行走方向是从下往上、从手走头的)。大肠经很好找,你坐在椅子上,右臂弯曲伸向左侧,把手放在左侧大腿上,然后用左手从手腕开始往上去拍打,经肘部,直到肩膀,拍到的就是大肠经;站着也可以,右臂自然下垂,同样的方法,左手空握拳去拍打右臂。拍打的手法不要太重,一只手拍6分钟即可,然后换手,用右拳拍打左臂,一定要把整条经都拍到了。

每天坚持拍打一次,保持大肠经气血的旺盛通畅,这样你身体内外的很多健康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首先,大肠经通畅了,大肠的功能好了,排泄正常,垃圾废物就不会堆积,也就不会给身体留下毒素等后患,便秘和腹泻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有关肺的问题,如咳喘、感冒、皮肤病等问题也就少了。对于那些整天操作电脑的办公室白领或整天操作机器(如整天开车的司机师傅)的朋友来说,拍大肠经还有一个最"现实"的好处,那就是舒活了整个手臂的气血,让手臂得到放松,可以预防手臂酸胀疼痛等麻烦。一句话:每天拍拍大肠经,内外舒畅两手轻!

当然,上面我们拍的只是大肠经在手臂上的部分,大肠经在手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那就是合谷穴。此穴位于手的虎口处,拇指与食指"V"字形的底部,位置也比较深,可以把指甲剪平之后用食指或中指尖去点按;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左手虎口展开,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像钳子一样去"夹住"左手的虎口部(两手虎口对虎口)掐揉(捏揉),3分钟之后两手互换,再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去掐揉右手的虎口,每天一次即可。"面口合谷收",作为全身四总穴之一的合谷,不仅主治头面部的眼、耳、鼻、口腔、咽喉的所有疾病,如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眼病、鼻塞流涕、咽喉痛、扁桃体炎、咳喘等,而且还对其他各种因为肺脏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此外还对便秘、腹泻、腹痛、呕吐、黄疸、水肿、难产等诸多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此穴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针麻穴。总之一句话,合谷就是一个宝,健康生活少不了!也难怪它被历代医家称为万能之穴了!但要注意,此穴有滑胎之嫌,孕妇绝对不可使用!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对于大肠经的保养,最好是放在早上起床之后,把它当做早晨的锻炼内容,揉合谷甚至可以放到起床之前,在被窝里进行。因为大肠经气血最旺的时候是在早上的5~7点,在这段时间内刺激效果是最好的!

5.附:辰时经络锻炼:上下齐抓共管,胃经保养最为关键

胃经是足阳明经,从上往下走,起点在鼻旁的迎香穴,挟鼻两旁上行,左右两侧交会于鼻根中,往旁边进入眼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向下沿着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返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顺着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

颈部的支脉:从大迎前面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再折向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往下穿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

外行的主干线: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线往下,夹肚脐两旁,往下进入腹股沟动脉部气衔穴。

内行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衔穴,与直行的支脉会合,而后往下走大腿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到脚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第二趾末端(厉兑)。

小腿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脚背上的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尖(隐白),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复杂的经络,我们必须化繁为简。对于胃经的锻炼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搓脸抓乳推肚子揉三里,虽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四个动作。

先来说搓脸。搓脸就是"干洗脸"--用双手搓揉脸上的皮肤。其实不必专门为之,因为早上洗完脸,往脸上擦完护肤膏以后,差不多正好是胃经气血最旺的辰时(7~9点),借此机会把脸多搓一搓,揉一揉就行了。比如你平时擦完护肤膏以后只搓两下,那么你以后就揉12下,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收效却非同寻常!目的就在于疏通途经脸上的这一段胃经。其实不只是胃经,我们的脸上是一个经脉汇聚之地,分布着多条经络,这一招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分布在脸上的所有经络穴位都刺激到了,作用也就会更为广泛,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是抓乳。胃经是十二正经中唯一一条贯通乳房的经脉,它从膺窗穴开始,经乳中,过乳根。此法主要针对女性朋友而言,男性直接用手揉这块儿就可以。这个方法白天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放在晚上临睡前进行。即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先给自己的乳房"松绑"--脱掉内衣,然后用右手一下一下,轻轻地抓一抓、揉一揉自己的左乳房5分钟,之后换手,再用自己的左手抓揉右乳房。现在得乳腺疾病的女性越来越多而且年轻化,如果你能每天坚持花上10分钟这么关爱一下自己的乳房,那它就安全多了!

然后是推肚子。胃经从乳房下来之后就拐向腹部正中,距离中线任脉仅两寸,直下到腹股沟,再又拐向大腿内侧前缘。方法很简单,用手掌或手握空拳,从两乳往下推揉,基本顾及整个腹部,这样就能保证推到胃经。如此每天1次,每次100下,长期坚持,不仅能保证你的脾胃健康,内脏的其他毛病也不再会轻易来犯。因为我们推到的何止是胃经,包括任脉在内所有经过腹部的经脉都将被打通,效果能不好吗!

胃经的最后一个调养要点就是足三里了,它也是四总穴之一。"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关于赞美足三里功效的内容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不少,我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说一下刺激的方法。此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的上部,膝眼下3寸(约4横指)。按揉的时候,可以先用右手在膝盖下方"抓住"右小腿,以拇指按住穴位,其他四指抓住小腿后侧肌肉,以方便拇指使劲。每次按揉5分钟,然后再用左手按左腿上的穴位,方法完全一样。当然,如果你去药店买几根艾条来灸足三里那是最好不过了。把艾条点燃,拿在距离穴位2厘米左右的位置灸烤,每天一次,每个穴位5分钟,那真是比天天吃老母鸡还好!

另外,胃经上还有一个善于救急的宝贝,那就是梁丘穴,在大腿最下端前缘,膝盖往上约2寸处就是。当发生急性胃肠疾病的时候,如胃痛、肠胃炎、肚子痛,可以立即在该穴位寻找痛点,一按就灵。此外,遇到急性乳痛、腰痛、膝关节痛时,用它也可以一招制敌!

每天的辰时,也就是早上的7~9点气血流注胃经,所以有关胃经的保养措施,在这个时候做效果是最好的,可以事半而功倍!

6.附:巳时经络锻炼:突出重点,疏导全面,脾经是人体的能量线

脾经与胃经表里相合,脾经为足太阴经,从下往上走,其起点在脚大趾末端的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向上过内踝前缘(商丘),顺着小腿内侧的正中线往上(三阴交),在内踝尖上方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行沿着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属于脾,联络胃,再往上穿过横膈,沿食道两旁,连舌根,散布于舌下。

腹部的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注入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关于脾经的锻炼方法,这里有一首口诀:脾经保养有诀窍,抓住4个重点穴,其他地方一把捞,巳时操作效最好!4个重点穴就是隐白、三阴交、血海和食窦;"一把捞"就是推揉;巳时(早上的9~11点)气血流注脾经,所以此时刺激它效果最明显。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在两脚的大脚趾内侧指甲角处,你可以把三四根牙签(头和头、尖与尖在一起)用橡皮筋或其他东西捆在一起,然后用牙签头去点按,每侧的穴位按60下。此穴是脾经的井穴,能有效调动整条脾经的功能,对食欲不佳、腹胀、呕吐、腹泻、月经不止、带下、流鼻血等症状治疗效果非常之好。

除了隐白穴之外,三阴交、血海和食窦3个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按揉的方式来刺激。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名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凹陷处即是,可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3分钟,每天1次。此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尤其是女性)疾病的要穴,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食欲不佳、腹胀肠鸣、腹痛腹泻、便秘、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身体沉重等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性的遗精、阳痿、阴茎痛等症疗效奇佳!此穴也是针麻手术的常用穴之一。不过,此穴有堕胎之效,可助难产,孕妇禁用!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膝盖上2寸处。坐在椅子上,膝关节弯曲,手掌伸开,先将大拇指按在穴位上,其他四指向后抓住腿部,然后拇指用力按揉,可以两手同时按揉两条腿上的穴位,每天1次,每次5分钟。上有气海,下有血海!其中气海代表气,代表先天之本的肾脏,血海代表血,代表后天之本的脾胃,乃人体两大要穴。血海,顾名思义,统管人体一切有关血的问题,不管是贫血还是女性的月经问题(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以及荨麻疹、湿疹、脚气、逆气等此穴都能够帮助解决。

第4个重点穴食窦穴,其在乳头外下方,距离正中线的任脉6寸(两个4横指)远,可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左手按右侧穴,右手按左侧穴,每穴3分钟每天1次。此穴对胸胁胀满疼痛、胸膈有水声、胸膜炎、痰多咳不出、反胃、消化不良等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长按可保胸腹健康无忧!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活得轻松健康,就要保持整条脾经的上下通畅。而打通脾经的最好方法是推揉,即顺着脾经的行走路线,从小腿内侧到大腿内侧,再往上到腹部,一路推揉。实际操作时可分步骤进行,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大鱼际部,顺着气血的走向,先推小腿,再推大腿,最后是腹部。左手推右侧的脾经,右手推左侧的脾经,每侧10分钟,每天1次,长期坚持!

7. 附:午时经络锻炼:两"少"一极泉,守好神门是重点

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起始于心中,走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心脏与它脏器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

上行的分支:从心脏的系带部分出,向上挟咽喉,经颈、面部,而与眼脑的脉络(目系)相联系。

直行的主干线:从心系(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往下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往下经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侧(少府),出于小指桡侧的指甲角(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心脏作为人体的内脏之主,有心经和心包经两条经络保卫它。其中,心经的保养重点在于打通几个重点"关节",也就是穴位。心经上穴位非常少,(一侧)总共只有9个穴位,这里重点关注4个,首穴极泉、肘部少海、腕部神门以及掌中少府。

极泉在腋窝的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左手抓住右手胳膊上端--大拇指伸向腋窝,其它四指扣住胳膊,然后大拇指尖用力按揉穴位(注意事先要将指甲剪平,包括其它所有用手指点按穴位的方法都应注意这一点)3分钟,然后换手,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侧穴位。平时多揉揉它,可以缓解情绪紧张、嘴巴发干、心烦口渴等心火过旺之症。此外,当发生胃痛、干呕、胳膊疼痛不能伸举,尤其是得上脑血栓后遗症,胳膊活动不自如的时候,这个穴位就更显灵了。

接下来是肘关节的少海穴。胳膊弯曲,少海穴在肘横纹内侧一头,肘尖里面一点,你一按感觉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此穴用大拇指尖按效果最好,左手大拇指按右胳膊上的穴位,右手大拇指按左胳膊上的穴位,每侧按3分钟即可。心经属火,而此穴是合穴,属水,所以此穴的最大功用就是水火相济,促心肾相交,心痛、健忘、失眠、狂躁、过分爱笑、手发颤、胳膊挛痛、牙龈肿痛(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用),刺激此穴都能有效缓解,如果再配上三焦经的天井穴,则效果会更妙!

心主神志,手腕上的神门穴是心神出入之门户,是心经的俞穴也是原穴,所以如果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受惊了、烦躁不安、怔忡等症,此穴为首选。当然,它的功能并非如此简单,心血管的问题,如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平时也可以找它帮忙。此外,它还能帮忙解决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胃脘痛、没食欲、消化不好等,手腕痛也可以揉一揉它。此穴非常好找,在手腕内侧横纹的下方,豌豆骨后面的小窝里就是,但位置比较深,把指甲剪平了,用右手的大拇指尖稍微用点力掐按左手腕的穴位,然后两手互换,再用左手大拇指掐按右手上的穴位,每侧3分钟。

心经在手掌上还有一个很好用的少府穴,握拳,小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此穴可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尖掐按,也可以用筷子头点按。它是一个专治杂毛病的穴位,心里烦闷、胸中胀痛、感觉吸不上气、手掌发热、手指伸卷不利、阴痒、阴痛、小便不利都可以点按少府穴来缓解!

心经午时气血最旺,所以这4个穴位的最佳调养时间是在11~13点的午时,最好是在睡午觉之前,揉完穴位之后睡一觉,这样效果最好!

8.附:未时经络锻炼:每天摆臂100次,小肠经气血最顺畅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小肠经为手太阳经脉,从手走头,起始于小指尖外侧指甲角(少泽),沿手背尺侧(前谷、后溪),过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往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关节后面(肩贞、臑俞),绕行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于大椎穴,往前经过锁骨上窝进入胸腔,联络心,沿食管,穿过横膈,到达胃部,再往下,属于小肠。

上行的支脉: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到达面颊,上至外眼角,再折入耳中(听宫穴)。

面部分支:从面颊部分出,斜行向眼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接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经是手太阳经,行走在我们两手胳膊的外侧,往上直到肩关节的后面。对于小肠经的锻炼,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纵横摆臂法"。或是在家,或是在公园里,选择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身体站立,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前方,然后两臂同时前后摆动,速度不必太快,以5秒钟一个"回合"为宜,但幅度要稍大一点,让整个手臂、肩关节这条小肠经的循行线都得到充分的活动,真正打通经络,促进整个手臂的气血循流。其实,这个方法锻炼的不仅仅是小肠经,而是所有行走在手臂上的经络,它的作用自然也会更为丰富强大!

此法每天1次,每次以手臂前后摆动100下为量,熟练者可以适当增加次数,但以自己感到舒适为准,最好是在小肠经气血最旺的未时(下午的1~3点)进行锻炼,这样效果最佳!小肠经畅通了,你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更强,气血的生化就会更足,得肠胃疾病、便秘腹泻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小肠经外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气血旺盛了,里面的心经--心脏的防线就会更为坚固!

9.附:申时经络锻炼:背部两根擎天柱,膝后一口健康井

膀胱经是足太阳经,上达头顶,下至脚趾,是全身最长,也是分布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它起始于内眼角(睛明),往上经过额部(攒竹、眉冲、曲差),直达头顶百会穴。

头旁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到耳上角。

直行的主干线:从头顶入里络于脑(络却、玉枕),复返出来行至颈后天柱穴,分出下行。内侧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等)。腰部一支:从腰中(肾俞)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外侧分支:从颈部分出下行,经过肩胛,沿着脊柱两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与直行脉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经过腓肠肌(合阳、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在脚跟部折向前,经脚背外侧(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端(至阴),接足少阴肾经。

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中是阳气最足的两条经,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两道最重要防线,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边防部队。膀胱经的保养,最重要的就是背部的一段(左右各一)以及腿上的委中穴。背部的膀胱经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拍,去买一个专用的保健拍(要结实一点的),每天下午的3~5点(申时),用它来拍打自己的背部,以脊柱为中线,从上往下,重点拍打其左右两侧,

每次10分钟,可以左右手换着操作。拍打的时候要稍微用力一点,要让背部感受到充分的拍击力量,这样效果才会更好。拍打背部的膀胱经,可以说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保养了,因为背部的膀胱经上分布着与五脏六腑对应的背俞穴,这些背俞穴是脏腑在背部的一个窗户,刺激它可以直接对脏腑起作用,所以说拍打背部的膀胱经是一个调养五脏六腑的最简要最有效之法!

委中穴是膀胱经在腿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位于膝关节后面,屈膝时腘窝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很好刺激,用手抓住膝盖上面的大腿部--左腿用左手,右腿用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向下(伸向腘窝),然后以中指去点按穴位,每次3分钟即可,平时可以每天1次(申时最佳),疼痛严重时可以增加到每天2~3次(其中一次安排在申时)。"腰背委中求",此穴是腰腿部疾患的一个大救星,一切腰腿不适之症皆可求助于它,比如腰腿痛、风湿关节炎、膝关节不能屈伸、坐骨神经痛、腰腿沉重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此外,乳腺炎、发烧不出汗、湿疹、阴部发痒也可以用它来调治!

10.附:酉时经络锻炼:肾经是宝藏,脚下有金矿

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表里相合,从下往上走,起于足小趾,斜行向脚掌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复溜),出腘窝内侧(筑宾、阴谷),上至大腿内侧后缘,入脊里,穿过脊柱,属于肾,联络膀胱。

直行线:从肾向上,穿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上行夹舌根两侧。

胸部支脉:从肺部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关于肾经的保养,这里有一首口诀,可以按照口诀来锻炼:"腹部肾经要常推,脚上肾经有宝贝,涌泉照海和太溪,生命之水'肾'上来。"肾经是阴经,走腹部,"腹部肾经要常推"就是说腹部的这一段肾经应该经常推揉,以保持它的循行畅通、气血旺盛,而脚上的肾经重点在于3个宝贝穴位,涌泉、照海和太溪,肾乃气血之根源,肾经五行属水,再看这3个穴位,无一例外都与水有关,可谓是生命之水也!

先说腹部肾经的推揉方法,腹部的肾经是距离腹中线任脉最近一条经络,用手掌或手握空拳,沿着正中线从心口至小腹上下推揉,推到的自然就是肾经。气血流注肾经的时间是傍晚的酉时(每天的17~19点),在这个时候,或坐或站,隔着一层衣服推揉肾经5~8分钟,每天一次,即可保证腹部的肾经通畅无比。

然后说脚下的3个穴位。涌泉是肾经的第一大穴,位于前脚掌心,脚趾用力往下抓,这时前脚掌中会出现一个小窝,这个小窝里就是。此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保养方法,你去买两个保健球(就是别人拿在手里玩的那种金属球,其他材质的也可以),每天傍晚17~19点的时候打一盆(最好是桶)稍烫一点的热水(旁边再准备一壶开水,以便随时添加,保持水温),先把保健球放在水里,然后脱掉鞋袜把脚伸进盆里,这时保健球的外表已经被暖热了。将两个球一脚一个,踩在前脚掌心(涌泉穴处),然后脚上微微用力,让球慢慢地在盆底滚动,如此泡脚滚球15分钟,然后将脚擦干,穿上鞋袜,注意保暖。这样既有效地激活了脚部的气血,也让涌泉穴得到了充分的刺激,补肾强身,防病祛病,可谓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很多人习惯睡前泡脚,泡完即上床睡觉,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若能在酉时采用这种方式泡脚,那效果必将更好!

照海和太溪都在内踝尖的旁边,照海在内踝尖下方的凹陷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太溪在内踝尖后方略微偏上一点的凹陷处,为肾经的腧穴和原穴。这两个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来按揉,认准穴位所在的小窝,左手按揉右脚上的穴位,右手按揉左脚上的穴位,每穴每次3分钟,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照海在清热泻火、通经活络、利咽喉和安心神方面的表现不凡,对咽喉炎、扁桃体炎、失眠、精神忧郁、四肢倦怠、癔症以及便秘,女性月经不调、小腹痛、白带过多、子宫脱垂、阴部发痒都有很好的作用。

太溪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健腰膝的作用,慢性咳嗽、唾痰黏稠、咽喉肿、小便发黄、大便难解、肾炎、膀胱炎、神经衰弱、脚后跟痛、总想睡觉(赖床,经常躺在床上不想起)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都可以找它解决。

11.附:戌时经络锻炼:心包经敲得好,全身上下无疾扰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部走手,起始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穿过横膈,经过胸部、上腹和下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分支:从胸中出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窝,沿着上臂内侧(天泉),行走在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至前臂,走在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经过手腕(大陵),之后进入掌心(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指尖(中冲)。

掌部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接手少阳三焦经。

心包经的保养方法,陈玉琴女士研练的"揉心包经"--循经指压心包经的方法效果不错,我这里再次把它推荐给大家。方法很简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椅子上坐下,身心放松,呼吸均匀,首先闭上双眼,集中注意力于心包之募穴--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10分钟;然后伸开双臂稍微活动一下,开始揉心包经。左手揉右胳膊上的经络,右手揉左胳膊上的经络,从乳头旁边的天池穴开始,经肩膀内侧到胳膊内侧,循着心包经的行走路线,一点一点敲揉下去,直到手腕部,最后到达手掌心的劳宫穴。敲揉的速度不要过快,但力度要稍大一点,要让这种力量具有穿透力,能随着经络传递到心脏里面去,每侧每次敲揉10分钟左右。

因为我们的重点在于疏通经络,所以敲揉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关注某一个穴位,但如果按到某一个地方(不管是不是穴位)有酸痛麻木等异常的感觉,那就要在这个地方多花点时间,把它好好揉一揉,并且每天如此,直到把它揉得不痛了,跟其他地方的感觉一样了,就好了(这是一个通用的操作法则,按摩任何经络都应该这样)。

心包经气血最旺的时候是在19~21点(戌时),所以这时候敲揉效果是最好的,能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心包经畅通了,你的心脏就安全了,心脏的功能也会更好,就不会轻易出现神志和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如忧郁烦躁、紧张不安、失眠健忘、心脏病、冠心病、脑血栓等。

12.附:亥时经络锻炼:三焦经显效,气顺百病消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相合,从手走头部,起始于无名指外侧趾甲角(关冲),上行手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往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联络心包,穿过横膈,分别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锁骨上窝(缺盆),至颈后与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颈部,沿耳后(翳风)上行至耳上方,后弯下向面颊,到眼眶下(颧髎)。

耳后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来后走耳前,经过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到外眼角(丝竹空),接足少阳胆经。

三焦是人体的大总管,三焦经是人体健康的总指挥,所以保持三焦经的通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打通三焦经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有点近似于敲揉心包经,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三焦经走在胳膊的外侧,按揉起来不太方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拍。每天晚上临睡前,也就是三焦经气血最旺的时候--亥时(21~23点),坐着或是站着,右胳膊伸向左侧,右手正好在左侧腰部上下,然后用左手手掌从右肩膀开始,沿着胳膊的外侧三焦经的行走线路往下拍打,直到手腕,动作快慢适度,一下一下,略微用力,以振动里面的经络,每次8分钟左右。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手腕背面,腕横纹中点小窝里的阳池穴3分钟。此穴是三焦经的原穴,揉它可以将气血引到手上--三焦经经气的源头,从而疏通整条经络。

右侧的经络疏导完毕,然后换手,还是同样的方法,用右手来拍打左侧的三焦经,拍完后再按揉阳池穴3分钟。百病从气生,《黄帝内经》和《难经》中都言三焦主气,它既是人体元气运行的通道,也是体内废气的出口,三焦经打通了,三焦的功能强大了,元气运行顺畅、废气排泄及时,身体那还有那么多的毛病呢!不管是什么内分泌失调、消渴症(糖尿病)、脾胃病、咳喘症,还是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症,只要你把三焦经打通了,它们都会不攻自破,逐渐化解!

附录一:十二时无病法

古代养生家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的《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通人称之为仁六功踯,清代医学家尤乘谓之《十二时无病法》。考虑到原文为古代养生家所写,而今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故本书在引用时,未直接翻译引用,而是结合当今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情况,将该文介绍如下。

丑、寅时(1~5时):此时为人体精气生发的时候。如果此时失眠,可披着被子,坐在床上,呵一两口气,把体内浊气吐出。然后把两只手搓热,摩擦鼻子两旁,并用搓热的手慰热双目35遍。接着把两只耳朵分别向前、向后揉卷35遍。然后用两只手抱住后脑,双手的手心恰好掩住双耳,用食指去弹中指,用来击打后脑勺24次。完毕后,再左右耸跳身子,舒展双臂,像开工一样,做49遍。最后,漱嘴里的唾液满口,用意念送下丹田,作三口咽下,可清除五脏之火,达到减息的目的。

卯时(5~7时):此时已经可以看到晨光了。起床时,要根据气候的寒暖选择适当的衣服。起床后,可坐在明亮的窗户下,喝一杯白开水,不要喝茶。再梳头发百余下,可疏风散火,明目去脑热。洗漱完毕后,应该喝一点淡粥,吃饱后稍休息,再徐徐行走五六十步,边走边用手摩挲肚子。如果此时要出门或不出门但感觉疲倦,可以饮一点点酒,可用来养真气。

辰、巳时(7~11时):这两个时辰,可以用来读书看报,或处理家务,或到公园里散步,赏花赏鸟。并要开开心心地享受这段时光,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气。回到屋里后,要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这样做是因为从亥子两个时辰开始,真气就到了,到了巳午时真气就逐渐减少,因此此时应定神调息,以用来调养真气。

午时(11~13时):这时要根据自己的饭量去吃饭,不要勉强。午餐吃的要好,尽量丰盛、齐全些。这里说的吃得好,并非一定是山珍海味,而是要吃加工熟的食物,不吃生冷和坚硬的食物。午餐不可吃得过饱,饭后应站起来走上百余步,然后抚摸腹部,再转手抚摸肾堂,让它热起来,使得肾和脾运动起来。然后再喝点茶水,不要喝得过量。

未时(13~15时):此时最好午休片刻,醒来后,可看书、写作、抚琴或邀朋友叙叙,或出去散散步,放松自己,不要太过劳苦。

申时(15~17时):此时可吃点小点心,或果品。此时也是上班族的下午茶时间,更是看书、绘画的良机。

酉时(17~19时):此时应该是吃晚饭的时间了,但不能吃得太迟或太饱,可以少喝点酒,不要喝醉。

戌时(19~21时):此时可用热水泡脚,可以降火、活血、除湿。并且用凉茶水漱口,可以去除食物的残渣和毒火。睡前可以看一会书,但不能看得太久,否则会损伤眼睛。此时不能多想问题,因为此时思虑过多会造成心火上炎,引起肾水不足,容易导致心肾不交,易患性功能障碍。所以在这个时候,应尽量使心绪安宁,静心养气,早早入睡。此外,睡之前可以按摩左右脚心的两个涌泉穴数百次,可保养人的精气。

亥、子时(21~1时):此时应该安然入睡,以保养人的元气。睡时,身体要侧面睡着,一只脚屈着放在另一只脚上。要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什么都不要想,只有先睡心了,人才能安静入眠。这样心无杂念,安心入睡,才是调神养气的法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