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兴娥:“海量阅读”将优秀作品搬到课上读

 未来刚刚发生…… 2013-05-11
“海量阅读”将优秀作品搬到课上读



  ■韩兴娥

  26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一条师生共同茁壮成长的大道,那就是“课内海量阅读”:带大量课本之外的优秀读物进入课堂,在课堂 40分钟之内全班共读同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课本以外内容的阅读占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我是名副其实的笨老师,口才平平。但教师的水平高低不是阅读 教学的关键,只要将优秀作品搬到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去聆听大师的教诲,汲取大师的智慧。

  50多个小学生一起诵读的时候,会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气场。在和学生共读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在“海量自由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事是选择、编排最佳的读本。

  有了优秀的读本,教师只要领着学生在课堂上“扯开嗓子读”就可以了。课堂上充满琅琅读书声,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都是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 中间的“休息”。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课上用得最多的招数只有一个字:“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 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让学生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包括: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这么单调的形式,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孩童天然的好奇心得以满足;而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这种看起来简单而 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多年来,我和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论语》、《老子》、《诗 经》,等等。

  “海量阅读”说起来好像很神奇,其实起步工作就是打好一年级的识字基础。识字的速度慢是造就差生的原因,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而阅读 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很可能错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小学一二年级,之后就 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中文阅读,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是自主阅读的基础。然而,按我国沿 用了数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识记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后了。如果在一年级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 或扎实或模糊地认识2000个左右常用字,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文字的神奇魅力,会欢呼雀跃地走进自由阅读的天地。

  全班共读一本书,可根据学生对相关文章掌握的程度进行星级评价。星级评价的标准在各个年级不同,并且会随阅读的书目不同而调整。总的原则是重视 诵读积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年级越低,越淡化。如低年级的星级评价标准依次是:熟读为一星,背诵为二星,认读打印的生字新词为三星,理解大意为四星。

  只要达到一星标准,就在墙上给学生贴星,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鼓励下争取得更多的星。这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 实在慢的,挪动几下脚步也会受到鼓励。全班学生一起大量读,对那些慢孩子、懒孩子,只是降低要求,而不是让他们少读,这样才能让全班步调一致,那些学困生 也会在“海量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长。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在“课内海量阅读”的 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海量阅读”的理念是不求甚解、逐步反刍、慢慢浸润。刚开始阅读时不能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把握某一点,而是要经过一个表面看来似乎是反向的过 程:“举三不能反一、举十不能反一、举百不能反一”,但读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可以“举千反万”,一下子掌握一大片。学生在“海量阅读”之后对语言有了充分 的感悟。识字教学、阅读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教学也遵循这样的理念,开始时好像什么也没有学会,一点儿效率也没有,但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章之后,突然学生都会 了。

  “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年级, 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第二阶段是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第三阶段是四、五、六年级,进行“海量经典诵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