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血性中风(转载)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5-14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1病因病机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痰、瘀、虚。而在此病理基础中,痰瘀是重要的病理环节。痰瘀是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这在古代医籍中已早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丹溪心法》载“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并主张“治痰为先”。《医学问对》载“中风内者……风火由下直上,将胃中津液顷刻化为痰浊,壅塞上焦……麻痹不仁者,血痹不流也”。《本草新编》更明确指出“中风未有不成痰瘀者也。痰浊和瘀血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治病因素,均可单独见于缺血性患者,但是,由于痰瘀在病理上密切相关,因此,痰浊和瘀血往往相互胶结,相兼为病。

 

正如《明医杂著》云:“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气虚死血痰饮为言。言论其病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医方考》云: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诸病源候论》则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证论》亦主张“须知痰水之雍,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痰、饮可致瘀,瘀血、死血又可化饮,如董汉良所述,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痰阻血瘀,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失养,故生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诸证。由此可见,痰和瘀在中风发生发展变化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导致痰瘀互结

 

痰浊和瘀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病邪实的主要方面,可贯穿于本病之全过程。进行临床分析后认为,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同时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都有血管病变、血压改变和血液理化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血管的痉挛、硬化和梗死,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瘀”的病理变化。另有研究表明,血清脂类含量的升高,是形成痰浊的主要生化物质基础血脂的升高可降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其变形能力降低,增高血液黏滞性,而血黏度的增高又进一步影响血小板聚集,从而致瘀;瘀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的改变,即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这也是痰证的重要基础。

 

通过文献及临床研究提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以血流变化而言,具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血液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血压下降、血液缓慢等特点,与中医学之血瘀证有相近之处血瘀与局部缺血缺氧、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并将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定为有形之瘀;将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动力学障碍定为无形之瘀。因而,瘀血也可以看成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研究还显示,脑血管病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或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其在发病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微循环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而这正是血瘀证形成的病理基础。由此可见,痰瘀互结是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


2辨证论治 :倡导“治风之法初得病,即当顺气;即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变之理盖风病未免有痰,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顺气和血,斯得病着”痰瘀同治亦符合治风先治血之意。痰瘀同治法是一个广泛的治则,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体现,临床研究表明,痰瘀同治的各种方药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加快血液流动,降脂抗凝,达到推陈致新、条畅经络、疏通气血之目的。用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从痰瘀论治中风病,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根据中风痰瘀标证不同,采用熄风化痰法(风痰)、豁痰开窍法(浊痰)、清热涤痰法(热痰)、健脾化痰法(湿痰)、平肝通络法、凉血散热法、行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5型辨证治疗:肝阳上亢型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风痰阻络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阳明腑实型大承气汤加;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阴虚型用地黄饮子加减.缺血性中风其本为气虚,标为痰浊壅滞脉络,久之成瘀,痰瘀互阻为其主要病机,所以治疗应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拟补阳还五汤加减,在原方的基础上重用黄芪、麻黄、川芎、白僵蚕、全虫、法半夏、全瓜蒌等加强祛痰、化瘀、通络之功效,以痰为本,痰瘀互结,痹阻络脉实为中风病的重要病机因此在其发病初期应急投以祛痰通络之剂。他们以胆南星、天竺黄、全瓜萎、远志、地龙、蜈蚣、全蜴、白花蛇舌草等组成祛痰通络之剂,治疗急性脑梗死 “痰”、“瘀”在中风病病机演变中起着关键作用,涤痰祛风、化瘀通络、活络复遂的通脉复遂汤.  

 


3专方论治 :采用化瘀消栓汤加减(黄芪、葛根、川芎、丹参、天麻、僵蚕、石菖蒲等)治疗缺血性中风.

 

运用芪蛭通脉汤(生黄芪 40g,水蛭10g,丹参20g,生大黄6g,当归15g,生山楂15g)治疗缺血性中风,与用血栓通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作比较.

 

自拟通脑汤(药物组成:西洋参6g,丹参10g,川芎15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水蛭15g,枸杞子15g)与维脑路通治疗缺血性中风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运用化痰通络法治疗脑梗死,基本方为法半夏、橘红、天竺黄、石菖蒲、胆南星各915g,桃仁、红花、川芎各915g,丹参、葛根各30g,总有效率为98.32%。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的经典方之一,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也取得可喜的进展。

 

6存在问题与展望 :随着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因病机防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结合现代医学和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扩展了良好的基础,并已取得了很好疗效。但是要进一步提高对中风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乃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工程,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加强时间窗治疗:  研究缺血性中风有一个时间窗治疗问题。现代医学证实,超早期溶栓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时间上要求在发病6h内应用,最好是3h以内。活血化瘀治疗缺血性中风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但如何开发有直接溶栓效果的中药,并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尚未见有报道。因此应加强时间窗治疗研究,开发超早期溶栓中药,使缺血性中风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