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

 率我真 2013-05-16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

杨之峰

 

[摘  要] 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工程,福建、江苏、浙江、江西、广东五省又先后翻刻,品种不同,版式相近,统属《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目前这些丛书大多以零种流传,给版本鉴定带来极大困难。本文为这些丛书零种提供了一些鉴定方法。

[关键词] 武英殿聚珍版  翻刻本  古籍鉴定  古籍普查

[中图分类号] G256.22

 

现在古籍普查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笔者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古籍工作人员,有幸参与其中,深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的鉴定问题感到困惑。首都图书馆藏有聚珍本及各省翻刻本93部,其中有18部已经提善。哪些真是聚珍本?哪些是翻刻本?翻刻本又是哪个省翻刻的?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笔者通过对同一古籍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参考别人的研究著作,逐渐弄清各自的特点。

1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范围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乾隆帝因《四库全书》编修告成的时日太长,即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散简零篇和世所罕见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传。当时负责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四库馆副总裁金简接旨后,先行刻印了四种书,即《易纬》八种十二卷、《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魏郑公谏续录》二卷、《帝范》四卷。金简发现从《四库全书》中选出来应当印行的书籍种类繁多,付雕非易,于是在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具折上奏,建议做枣木活字套板一份,摆印书籍,“工料省简悬殊”。得到乾隆批准后,武英殿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备用枣木子1万个,套板格子(即版框)24块,木槽版80块,开始排印书籍。嘉庆七、八年间又摆印《西汉会要》、《唐会要》、《农书》3种,前后共印134种2400卷,其中永乐大典本83种,各省采进本、进呈本41种,清代著作10种。

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十日,大学士董诰“奏请颁发武英殿聚珍版书于东南五省各一份,情愿刊印者,听其翻版通行”。浙江杭州翻刻39种286卷;江西翻刻54种424卷,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书局修版重印,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江苏江宁翻刻20种左右,南京图书馆现存18种129卷,《陶湘书目·论聚珍版》只提到8种;福建布政使署从乾隆四十二年开始刊刻,经道光、同治递修,光绪二十年(1894)增刻,共刻149种2940卷,比武英殿聚珍本和刻本多出11种,也是按照殿本的原则加入的;广东广雅书局在光绪25年参考福建刻本,也刻149种2940卷,命名《武英殿聚珍版全书》。以上书籍都在目录或提要首页右下端印“武英殿聚珍版”6字,或“武英殿聚珍版原本”8字,都是半页9行,行21字,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被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或“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连武英殿最初的4部刻本也被一起发往东南五省,且被按同一版式翻刻,也列入此丛书之中。而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武英殿用同一套木活字印的《乾隆八旬盛典》一百二十卷(半页11行,行25字)、《平苗纪略》五十二卷首一卷(半页7行,行20字)、《西巡盛典》二十四卷(半页8行,行20字)等,因版式不同,虽也是聚珍版,但不列入“聚珍版丛书”之列。

2  武英殿聚珍本的特点

因武英殿聚珍本每部都有翻刻本,为了加以区别,翻刻本被称为“外聚珍”,武英殿聚珍本被称为“内聚珍”,又称殿本。殿本共印300部,其中40部供皇家和诸大臣使用,用连史纸(白纸)印刷,其余用竹纸(黄纸)印刷,发往外省。现在除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上海、辽宁、天津、湖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全帙外,其余全部散佚,成为零种。内聚珍不象一般活字印刷,四边版框拼凑而成,四角开裂,它是用一块完整的版框预先印好,再用木槽摆字,“套格”印成,故版框完整,四角连属。这给鉴定带来困难,但它还有一些特点可以帮助鉴定。

2.1 文字行列不整齐,参次错落   这是一般活字印本的特点,殿本也不例外。如(宋)陈淲《涧泉日记》下卷第1页A面第5行,“事”字偏左,“史”字偏右,很不整齐。福建本力仿殿本,但感觉上还是不同。有时前面仿得很象,后面就不象了,一比较便知。

2.2 墨色不均   活字印本都墨色不均,因为木活字版面不够平正。殿本遇到不平,用纸片尽量垫平,但还达不到刻本的程度,因此墨色浓淡不均。但殿本用墨精良,乌黑发亮,这是翻刻本无法比拟的。

2.3 字不连属   仿刻本也有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明显等特点,但统观全书,总有字体连属或交叉的现象。如福建刻本《文定集》卷八第17页A面第2行“肆时”、“敢宁”和第7行“事充”等字都出现连属,第4行“便未”两字出现交叉,而殿本绝不连属。

2.4 断板不断字   由于殿本版框、栏线与文字是分次印刷的,版框反复使用,多有断口,而附近的文字不随着断裂。如《方言注》卷三第8页B面,“迭”字、“秋”字附近版框断口,文字完整。翻刻本此页都很完整,遇断板时,一般版框、文字一起断开。

2.5 压线  殿本由于版框与文字是分次套印的,如果没有对齐,文字就会压住版框或栏线。如《方言注》卷三第8页B面,《山谷内集诗注》卷一第1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第4页A面。这本来是印刷人员的失误,却可用来鉴定版本。而翻刻本没有这种情况。

2.6 版心或卷末有校对者   殿本校对分两种情况,一是分页校对,版心下方印“□□□校”字样。殿本版框的版心无字,这几个字是做为整个木条临时嵌入的。一是分卷校对,该卷末页末行下方印“臣□□□恭校”。只有雍正御选《悦心集》例外,版心、卷末都无核对者。福建本、江西本翻刻时,完全照搬,因此版心或卷末也有校对者,它们是在整块版上刻的。

2.7 前配“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  这是乾隆帝为武英殿聚珍版题的十韵诗,殿本每部书前都有,是预先刻好,装订时置于各书之前的,非活字摆印。而翻刻本一般没有十韵诗。福建本偶尔会有,与殿本字体绝不相同,或者是书贾所加。

3  翻刻本的鉴定

翻刻本都模仿殿本,但由于刻书地、刻书时、刻书者不同,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3.1 版心或卷尾有无校对者   福建、江西本在仿刻时,连校对者名字都一起刻上。浙江、江苏、广东本仿刻时重加校对,版心、卷末无校对者名字。殿本中的前四种刻本,都是半页10行,行21字,无校对者,翻刻本也改成半页9行,行21字。江西本还加上了自己的校对者,如《魏郑公谏续录》,版心加刻“宋炳垣校”。

3.2 目录或提要下有无“原本”二字   福建、江西、广东本在目录或提要首页首行下端刻“武英殿聚珍版”,少数刻“武英殿聚珍板”,与殿本相同。浙江、江苏本刻“武英殿聚珍版原本”。既刻“武英殿聚珍版”,又无校对者的,只有广东本。当拿到一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时,首先可以判断是否广东本。还有一些书,如《敬斋古今黈》,虽也在目录下题“武英殿聚珍版原本”,每行21字,左右双边,单鱼尾,有书名页,但半页10行,不属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扫叶山房刻本《旧五代史》、《东观汉记》,目录、提要、正文首页首行下端都题“武英殿聚版原本”,半页12行,行25字,白口,四周半边,单鱼尾,版心下端无校者,却题“扫叶山房”。它们只是内容仿武英殿聚珍版,版式完全不同。

3.3 版框大小   殿本的四种刻本半页10行,每行21字,版框较大,半页高21cm,宽15cm;活字本高19cm左右,宽12.5 cm左右。福建、江西本与殿本大小相近。广东本略小,高约17.5 cm,宽约11.5 cm。浙江、江苏本最小,高约13 cm,宽约9 cm,是翻刻本中的袖珍本。

3.4 字体   福建本是影刻本,字有大小,行列不齐,与殿本微妙微肖,但刻锋毕露。江西本是仿刻本,也接近殿本,但刻工分工合作,又补板太多,常常一部书好几种字体,前后悬殊。江苏本、浙江本版框小,字体娇小清秀,笔道纤细。广东本笔粗墨浓,版框也宽,字间距小;偶尔也有字间距较大,墨色极深,极像活字的,但不象殿本的活字,翻阅整册书,又有字体连属现象。

3.5 刊刻记   福建、江西、广东本都无刊刻记,江苏、浙江本中很多附有刊记,遍载苏州府、杭州府中督刊、校字承刊的官员、学生姓氏,这是鉴定翻刻本最有力的证据。

3.6 避讳字   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本避康熙帝讳“玄”都是缺末笔,浙江本都改为“元”。如《直斋书录解题》中的《太玄经》,浙江本作《太元经》。因江苏、浙江本不是每篇都有刊刻记,利用这个讳字可以提供很大帮助。由于福建本刊刻时间很长,它和江西本一样都经过修版,利用讳字还可以判断刊刻年代。避道光帝讳“寧”、同治帝讳“淳”的,就是道光、同治年间修过版。如江西本中有同一册书,前面避“淳”,后面又不避的。纸张较新,字体统一,又避“淳”的,就是光绪年间福建增刻本。广东本光绪二十五年出全,所有“寧”、“淳”都避讳,非常严格。

3.7 参考《中国丛书综录》 《中国丛书综录》在《武英殿聚珍版书》的每一个子目下都注明有哪些版本,如殿本、福建本、广东本、江西本、浙江本。因江苏本数目不清,没有列入。如果前五个版本都有,则一概不列。哪些是福建光绪二十年增刊,哪些有拾遗、附录、总论、校勘记,《中国丛书综录》都有详细记载。由于它是根据完整的丛书著录的,比较可信。如《新唐书纠缪》二十卷附校勘记二卷,只有福建光绪二十年增刊本、广东本,其它版本可不用考虑,福建本与广东本版式不同,比较好判断,出版年代也确定了。《蒙斋集》二十卷拾遗一卷,有殿本、江西本、福建本、广东本,殿本、江西本均无拾遗。从内容方面,可以将江西本判定出来。

此外,广东本有书名页,江苏书局光绪十年(1884)开雕的《唐会要》有书名页和牌记,其它版本都无书名页。

如果本图书馆有整部丛书,最好用零种与丛书进行核对,这是鉴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零种最可靠的方法。首都图书馆藏有广东本一套、江西本三套。如《拙轩集》有多处断板,用以上方法判定是江西本,与江西本丛书对照,字体、版式相对,断口比丛书小,可以证明是同一种版本,且印刷较早。《金渊集》也判定是江西本,与丛书本一对,发现开篇《御制题仇远金渊集》字体不同,卷一第1页相同,第2页又不同,后面则完全相同。此书有断板,断口比丛书本小,而不同的两页,丛书本没有断口,字迹清楚,原来这两页是补版。《白虎通义》从版式上判断是广东本,因字体粗黑,极似木活字,未免怀疑,与广东本丛书一对,完全相同,疑虑顿消。

殿本、福建本、浙江本、江西本、广东本合起来有509种,江苏本按20种算,共有529种。殿本当初印刷300部,翻刻本一再修版,印数应在殿本之上。而目前全国整套保存的并不多,散佚的零种至少有数万种。厘清这些零种的出版地、出版时间,是古籍普查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姜德明. 略论武英殿聚珍版书[J]. 图书馆学刊,1988,总2(37):46-48.

[2]  曹红军.《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源流考[J].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2):50-52.

[3]  周蓉. 浅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异同[J]. 图书馆论坛,1998,(2):80-81.

[4]  张宗茹. 论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之鉴定[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94-96.

[5]  陈东辉. 清代韩籍华人金简对《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3):101-114.

 

 

(原刊于《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