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医案导读

 5508 2013-05-17
叶天士医案导读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3955)

因于风寒而发病者,每取《伤寒论》之桂枝汤加减。
因于风热为患者,主张“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菏、竹叶”等辛凉轻清透风热于外,配伍马勃升浮,专入上焦。又当随证加减,“风邪……挟温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入芦根、滑石之流。”
因燥者,从俞嘉言之说立法,组方杏仁、梨皮、沙参、枇杷叶、紫苑等辛甘润燥,必用经霜桑叶,冀禀清肃之气,轻宣燥热。
因暑者,喜用荷叶、芦根、滑石、石膏等辛寒祛暑,参入西瓜翠衣轻蠲暑毒,
因于湿者,多选杏仁、薏苡仁、通草、滑石等甘味淡渗,宣上启下,加豆卷走表利湿。
因郁而胸膺不舒者,疏以香附、瓜蒌皮、山栀

 

一 风寒伤卫,喜用桂枝汤
案1.《临证指南?寒》
某,复感寒邪,背寒,头痛,鼻塞。
桂枝汤加杏仁
此案治法从《伤寒论》中来,太阳为一身之潘篱,感受外寒,头痛,背寒、鼻塞,为寒束太阳之征象,治当从太阳经取法。桂枝汤加杏仁者,以桂枝杏仁相配可视为麻黄汤去麻黄,不失辛温解表之力,而无峻烈发汗之弊。盖吴人居江南之地,地气潮热,腠理松泄,不耐辛温重剂。此因地、因人加减的典范也。、豆豉等微苦微辛宣畅胸膈,增加郁金展气散滞。叶氏治疗风寒外袭之外感,每用仲景之法。他说:“伤寒,外受之寒必先从汗解,辛温散邪是已;口鼻吸收之寒即为中寒阴病, 治当温里, 分三阴见证施治”(《幼科要略?夏热》)。又云“伤寒,每以风伤卫用桂枝法,寒伤营用麻黄法,…… 伤风症亦肺病为多, 前、杏、枳、桔之屠,辛胜即是汗药(《幼科要略?冬寒》)。


案2. 《临证指南?风》
虚人感冒,微寒热
参归桂枝汤加广皮。
方解:久病气血亏虚,复感风寒之邪,所卫劳伤营卫,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参、归益气以和血。


案3. 《临证指南?寒》
劳伤阳气,形寒身热,头痛脘闷,身痛.
杏仁  桂枝  生姜 厚朴 广皮 茯苓皮
方解:阳气不足之人,最宜感受寒湿。形寒身热,头痛,风寒犯表;脘闷,湿阻中焦;身痛,寒湿痹阻经脉。方以桂枝汤以减芍药加杏仁,以桂枝杏仁相配可视为麻黄汤去麻黄,不失辛温解表之力,而无峻烈发汗之弊,对体弱之人尤为适宜。厚朴 广皮 茯苓皮温化祛除寒湿。
按:外感风寒,叶氏常以《伤寒论》桂枝汤加减治之。通过对其应用仲景桂枝汤加减之治案分析,可窥一斑。有人对《未刻本叶氏医案》进行了统计,书内用桂枝汤加减者共34案, 属桂枝汤加味者1 l例,桂枝汤加减(以用桂而不少于3味为准)者23例。据而分析桂枝汤之用仍以外感为主, 兼治内伤, 如“阳维为病”、“劳伤营卫”、“阳衰饮干”等。然多因用外感风寒。
在诸多的病案药物变化中,以减芍药加杏仁、茯苓最为突出。减芍药者,因其酸敛之性,有碍内外实邪的化解,加杏仁者,以桂枝杏仁相配可视为麻黄汤去麻黄,不失辛温解表之力,而无峻烈发汗之弊,加茯苓甘淡渗湿以治咳嗽痰饮,均以病位在肺、调和营卫为主旨,实系仲景麻黄汤,桂枝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杏仁汤等方之脱变,足见叶氏对仲景之法有着深刻地理解并善于灵活运用。它如热盛加黄芩, 阳衰加附子,营虚加当归,防伤阴津加玉竹或花粉等, 一药增添,更可窥其匠心独运,辨治精到。诚如程门雪在《较读记》中所言:“其选药味至精湛,一味之换深意存焉, 六味之中涵泳不尽, 每含古昔名方为一炉冶,加减变幻之美从来所无, 清真灵活如思翁书法、渔洋绝句,令人意远”。

二 风伤卫,喜用葱豉汤
案4.《临证指南?风》
风邪外袭肺卫,畏风发热,咳嗽脘闷,当用两和表里。
淡豆豉 苏梗 杏仁 桔梗 连翘  通草
方解:方中以苏梗易葱白、淡豆豉辛温发汗解表,杏仁、桔梗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甘草清热利湿。
案5.《临证指南?风》
风伤卫,寒热头痛脘闷。
苏梗 淡豆豉 杏仁 桔梗 厚朴 连翘 通草 滑石
方解:方中以苏梗易葱白、淡豆豉辛温发汗解表,杏仁、桔梗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厚朴、连翘、通草、滑石清热祛湿,此风挟湿热之案也。
按:风伤肺卫,寒热头痛脘闷,喜用葱豉汤加减,他在《幼科要略》中说“表邪太阳治用,轻则紫苏、防风一二味,身痛用羌活,然不过一剂。伤风症亦肺病为多,前、杏、枳、桔之属,辛胜即是汗药,其葱豉汤,乃通治要方。”挟湿热者加厚朴、滑石;挟寒湿者,加厚朴,防己、茯苓皮。若“夏季身痛属湿,羌、防辛温易忌,宜用木防己、蚕砂”。
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说苏吴之地,“湿邪害人最广”。盖苏吴之地,江河湖泊纵横,湿气尤重,所以风邪犯人,每多挟湿为患,叶氏解表方中多加有祛湿之品。

三 风热犯肺
叶氏医案中未又及风热犯肺,热、温一也,治风热犯肺的叶氏经验当从治风温中寻来。
案6. 《临证指南?风温》
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胸痞,皆愤郁之象。辛凉佐以微苦,手太阴主治。
黑山栀  香豉  杏仁  桑叶  瓜蒌皮  郁金
风温之邪犯肺,肺热郁结,以至外有形寒,内有郁热,胸痞,心中烦热之象。方以桑叶辛凉以疏风热,栀、豉清解郁热,杏仁微苦以降肺气,瓜蒌、郁金理气宽胸,清化热痰。全方共奏疏表清热、降气化痰之效。案7. 《临证指南?风温》
近日风温上受,寸口脉独大,肺受热灼,声出不扬,先与辛流清上,当薄味调之旬余。
牛蒡子   薄荷   象贝母   杏仁  冬桑叶  大沙参 
南花粉   黑山栀皮
此案为外感风热之邪,肺受热灼,咽喉不利。方以牛蒡子、薄荷、桑叶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象贝母、杏仁止咳化痰,山栀清热除烦,沙参、花粉清热养阴,全方共有疏散风热、止咳化痰之功。
按: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风温最忌辛温发汗。他说:“风温肺病,治在上焦……此证初起发热咳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姜皮、花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 之说。王盂英解释说:“邪在卫分, 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 “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 清热解郁, 调和营卫, 疏散气机, 自然微微汗出, 邪热从汗而解。吴鞠通说: “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
自古有辛温发汗解表法,而无辛凉发汗解表法,这是因为辛凉之品发汗力微弱,故一般将辛凉发汗解表法称之为辛凉疏风解表法,或简称辛凉解表法。现代著名医家金寿山在《温病释要》中说:“论治,确有辛凉解表一法,论药,则无辛凉解表之品”。既然无辛凉解表之药,又怎样来治疗外感风热呢?这就需要在辛凉清热方药中配入辛温发汗解表之品。如银翘散方中配荆芥,《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方中配羌活、白芷便是。于辛凉方中少佐予辛温之品有助于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四 暑湿感冒
案8.《临证指南?暑》
某,身热,头胀脘闷,咳呛,此暑邪外袭肺卫,当清上焦
丝瓜叶、大杏仁、香薷、通草、飞滑石、白蔻仁
方解:方以丝瓜叶、香薷清暑发表,杏仁宣肺止咳,白蔻仁化湿理气,通草、飞滑石清暑渗湿泄热。全方共奏清暑疏表、利湿泄热之功。案9. 《临证指南?暑》
暑风外袭,肺卫气阻,头胀呛咳,畏风微热,防作肺疟。
丝瓜叶、大杏仁、香薷、桔梗、连翘、六一散
方解:此暑风外袭,肺卫失调、肺气失宣之外感证,方以方以丝瓜叶、香薷清暑发表,杏仁、桔梗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六一散利小便祛暑热。

案10.某四一,诊脉弦,午后恶寒似热,不饥,溺涩短赤。暑热炎蒸,外袭肺卫,        游行三焦,致气分窒痹而然。当用和法,宜薄滋味,遮杜疟患。
杏仁 香薷 木通 飞滑石 茯苓 厚朴 白豆蔻 淡竹叶
方解:暑湿之邪,侵袭肺卫,肺气郁闭,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失宣,湿邪游行三焦,午后恶寒似热,邪在肺卫;不饥,湿阻中焦也;溺涩短赤湿热客于下焦,治当三焦分治,方用香薷清暑发表,杏仁宣畅一身之气机,厚朴、白豆蔻化湿和中,木通、飞滑石、淡竹叶利小便使湿邪从下焦走,茯苓健脾祛湿。后吴菊通将此案方化裁取名曰三仁汤。
按:他在案中说:“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入,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对于暑伤气分,上焦郁闭,主张“但以辛香开气之属,可以醒阳,可以宣浊,上下分布,病机自减”。盖“暑湿热都属一般浊气,弥漫充塞三焦,状如云雾,当以芳香逐秽,其次莫若利小便。”强调使用丝瓜叶、香薷、芦根薄荷、桑叶、银花、连翘、绿豆衣等轻清辛香之品清暑发表宣肺化湿的同时,祛暑湿从上中下焦入手,以开肺、化湿、利尿并用,如杏仁、藿香、枳实、蔻仁、厚朴、半夏、苡仁、滑石、通草之类。
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谈到“此证初起,大忌风药,初病暑热伤气,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主张用辛苦寒,推崇香薷、杏仁等,他说“香薷辛温发汗,能泄宿水,暑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 又说:“夏季身痛属湿,羌、防辛温易忌,宜用木防己、蚕砂”。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实为经验之谈

五 秋燥犯肺
秋季感时令之燥气之邪,患感冒者,治宜从秋燥中求法。
温燥
案11《临证指南?燥》
某:脉右数大,议清气分中燥热
桑叶 杏仁 大沙参 象贝母 香豉黑栀皮
按:《未刻本叶氏医案》“燥便咳嗽,桑叶、川贝、花粉、杏仁、南参、橘红”,综观叶氏治燥之法,除天花粉、沙参等养阴润燥外,对感燥而咳者,每用川贝润肺化痰止咳,肺气不宣加杏仁、桑叶以宣肺。此案方后经吴鞠通加梨皮定名为
桑杏汤

案12《临证指南?咳嗽》
某十九 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燥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
鲜荷叶 连翘壳 大杏仁 白沙参 滑石冬桑叶
按:中秋以前,夏之余热之气合秋之燥气,伤人肺卫,易发为温燥,治宜清轻宣透,清上焦燥热。桑杏汤为正法。此案方中用鲜荷叶、滑石清夏之余热(暑热)之气,合用连翘壳、大杏仁、冬桑叶辛凉宣肺透邪,沙参养阴润燥。燥热得去,津液自然得保,诸症自愈,当与桑杏汤参照细玩,自能得其中妙味。

案13《临证指南?风温》
秦六三 体虚血虚,风温上受,滋清不应,气分燥也,议清其上。
石膏  甘草  薄荷  桑叶 杏仁 连翘
按:素人血亏之人,阴亦不足也。感受风热之邪最易化燥,滋清不应,说明温热之邪未清,阴液断难恢复,热伤阴液也。此案实为表里皆热,外邪不解,内传入肺,故当表里同治,故以薄荷、桑叶、连翘辛凉疏解风热,石膏清肺热,杏仁宣肺以止咳,俾温邪祛,津液自保。此治温燥之变法尔。第三章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
咳嗽是肺系疾病是一个常见症状,外感和内伤的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失常时,都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
经云:肺为咳;说咳的病因时指出:“皮毛先受邪气”,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不同病因。《医学入门》首先出现外感、内伤咳嗽的分类,对后世治疗咳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至于咳嗽的治疗,王纶《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指出:“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强调治咳须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连,脾肺虚实。《医宗必读》申明咳嗽:“总其纲领,不外内伤外感而已”。进而指出,“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藏,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伤者,药不易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然不可胶执。

叶氏治咳嗽用药经验提要:
叶氏治咳宗《内经》之理论,众采诸家所长,承仲景、河间、东垣、丹溪等学术经验,用方不拘一家之说,加上自己的创新,建立了一套十分完整的治疗方法。对于外感咳嗽,主张祛邪利肺,指出“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治内伤咳嗽者,强调调整脏腑功能,从调护卫气入眼,十分注重脾胃状况和肺肾金水相生之理,对于肾胃阴虚者,叶氏创用“摄纳下焦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早服补肾丸药直大下焦,晚服补脾胃药,为咳嗽的治疗又开新法门。
大凡风寒犯肺,“治以辛温以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喜用张仲景之桂枝汤加减。
凡风热犯肺,治宜“开其上焦”, 用药 “辛凉泄之,以肃其肺卫”,药用桑叶、薄荷、连翘、杏仁、浙贝母、通草、芦根、桔梗、甘草等味。
凡热邪壅肺,治“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常用桑叶、连翘、石膏、杏仁,郁金、栀子、瓜萎皮、炙甘草等为主治疗。凡风温化燥,治“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常用桑叶、玉竹、沙参、杏仁、川贝、生甘草为主治疗。
凡暑热犯肺,治“以辛凉清润,不可发汗,以伤津液”,“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蒙昧之邪下移出俯而后矣” 叶桂常用竹叶,滑石、连翘、丝瓜叶、天花粉、杏仁、甘草等为主治疗。
凡湿热咳嗽,治“宜从开泄”,药用“轻苦微辛”,喜用芦根、滑石、薏苡仁、通草、天花粉、杏仁、绿豆衣为主治疗。
凡肺胃阴虚,“法当补养胃阴.虚则补母之治也”,故常用麦冬、沙参、石斛、玉竹、茯苓、白扁豆、人参、粳米、甘草等为主治疗。

凡胆火犯肺治宜“清解木郁之火”,喜用丹皮、连翘、栀皮、薄荷梗、苦丁茶、菊花叶、杏仁、蒌皮等味。
凡肺脾两虚,“土旺生金,不必穷究其嗽。”治多从异功散或建中汤加味。
凡肾胃阴虚,叶氏创用“摄纳下焦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早服补肾丸药直大下焦,晚服补脾胃药。
凡肺肾双亏,阴不足者“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 喜用都气丸加百合、阿胶、麦冬等味补益肺肾,纳气归元;阳虚为主者,常用肾气丸加沉香、紫河车,胡桃仁,人参、黄芪.五味子等温肾纳气。
种种治法,构思巧妙,实堪效法。
下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医案进行分析。
1.风寒犯肺
案1.寒伤卫阳,咳嗽
川桂枝 杏仁 薏仁 炙草  生姜 大枣
方解:寒伤卫阳,言风寒外束肌表,侵袭肺卫,病以咳嗽为主证,但当伴有恶风、发热等表寒证,咳嗽其痰当清稀色白。治当辛温宣肺,化痰止咳。药用桂枝、生姜辛温解表,杏仁、薏苡仁降气化痰止咳;甘草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合生姜、大枣调护脾胃,调和营卫。
吴,劳力神疲,遇风则咳,此乃卫阳受伤,宜和经脉之气,勿用逐瘀攻伤之药。当归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按:《河问六书?咳嗽篇》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叶氏认为,外邪咳嗽的病因病机不外“易感客邪,肺卫虚耳”。风寒袭表,“新凉外束”.“营虚卫薄”,“卫阳怫郁”或“卫阳失护”,产生咳嗽。其治疗“法宜和之,“治以辛温以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大凡风寒外感初起,咳嗽形寒.痰白清稀,或有恶寒发热,或有头痛,苔薄白一脉浮等,证属风寒犯肺证,治宜辛温宣肺法。
但用药辛温不易过温,过温则伤阴化燥,反伤肺气。因肺主宣降,故用药亦宜宣中有降。叶桂常用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苏叶、薏苡仁等为主治疗。药用桂枝、生姜、茹、叶宣肺散寒.辛温而不燥烈;杏仁、薏苡仁降气化痰止咳;甘草既能化痰止咳,又合生姜、大枣调护脾胃,调和营卫。诸药相伍,宣中有降,温而不燥。痰多者加茯苓、橘红.痰稠者加玉竹、瓜蒌仁,口渴者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2.风热犯肺
案2.温邪外袭,咳嗽头胀,当清上焦。
杏仁  桑皮  桔梗  象贝 通草 芦根
方解:风热之邪犯肺,证见咳嗽,或为呛咳,痰粘稠,咯痰不爽,或有咽痛,风热上犯清窍,故见头痛。治宜辛凉宣肺,化痰止咳。方用桑叶辛凉疏风解表,杏仁、桔梗一宣一降,肃肺化痰,象贝清热化痰。芦根、通草清泄肺气。全方清中有透.透中寓清。
附:用薏仁止咳嗽的作用:苡仁所起之作用, 大致有三:一为藉其淡渗之力, 渗泄湿邪二为藉其滑利之性,引邪外出,三为藉其下降之功, 协助降气。叶氏之学生在总结叶氏治疗伤暑之唼时说;“因予暑者, 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 当与微辛微凉, 苦降淡渗,俾上焦蒙昧之邪, 下移出腑而后已” 。不仅治暑咳用苡仁是此机理,凡用苡仁治外感咳嗽均同一机杼。案3.风热咳,经用不止
活水芦根  桑叶  大沙参  生薏仁  地骨皮  象贝  滑石
方解:肺为娇脏,风热日久不解,热必伤损肺阴。风热日久不见,必咳嗽、痰黄、口干。故方以桑叶辛凉疏风解表,大沙参甘寒清养肺阴,
地骨皮清泄肺热,象贝、薏仁清热化痰。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在卫汗之可也……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入滑石、芦根之流”,观此案可能系风热挟湿,故用芦根、滑石甘寒清热祛湿。全方共凑辛凉透表,清泄肺热,祛湿化痰之功,较上方更进一步也。
按:叶氏认为风热作咳,因“风热上侵”或“风热上阻”,热郁于肺”而致。治疗宜“开其上焦”, 用药 “辛凉泄之,以肃其肺卫”。大凡风温犯肺证,证见咳嗽频剧,或为呛咳,痰粘稠.咯痰不爽.或有咽痛,或伴发热头胀,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辛凉宣肺,肃肺化痰。
风温犯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咽痛等症。宜辛凉轻清、宣透邪热,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辛散太过则耗肺气.辛辣厚重则遏邪气。

对于风热咳嗽,叶桂常用桑叶、薄荷、连翘、杏仁、浙贝母、通草、芦根、桔梗、甘草等药为主治疗。药用桑叶、薄荷、连翘疏风清热,杏仁、浙贝母、桔梗肃肺化痰,芦根、通草清泄肺气,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清中有透.透中寓清。如肺热甚而发热者,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木通以清热,咽痛者加射干,痰不易咯者加天花粉、沙参润肺化痰。
3.风温化燥
案4.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薏仁  生甘草
方解:脉右浮数,言风热犯肺,喉间痒,咳不爽,为热伤津。治宜辛甘凉润。故方以桑叶辛凉疏风解表,玉竹、沙参甘凉润肺,杏仁、薏仁化痰止咳。叶氏治疗风温化燥,其法从河间经验来。
案5.阴亏,挟受温邪,咳嗽头胀,当以轻药。
桑叶 杏仁 川贝 白沙参 生甘草 甜水梨皮方解:阴亏之体,最宜感受风热,感则宜化燥,同气相求也。治宜辛凉透解,甘寒润肺。故方用故方以桑叶辛凉疏风解表,杏仁、川贝润化痰,沙参、梨皮甘寒清养肺阴,甘草止咳化痰,调和诸药,标本同治。
按:阴虚之体,感热风热,或感受风热不解,易伤阴液,皆可化燥。证见喉痒咳嗽,咯痰不爽.痰少而粘,或干咳夜甚,或伴纳少便秘.舌苔薄干,脉细数等症。叶桂云指出风温化燥,阴津已伤,“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蔬食安闲,旬日可安。”故用辛凉清透肺热,甘凉养阴,清热润肺。常用桑叶、玉竹、沙参、杏仁、川贝、生甘草为主治疗。药用桑叶疏散风热.玉竹、沙参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杏仁、川贝润肺降气化痰,生甘草利咽和中。诸药相合,辛而不燥,凉而不苦,滋而不腻,值得师法。

4.邪热壅肺
案6 气分热只,头胀咳嗽。
连翘 石膏 杏仁 郁金 薄荷 山栀
方解:热邪壅肺,灼津为痰,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故见咳嗽;热邪薰蒸,故见头胀。根据气分热只四字断,当有咳嗽发热,面赤口渴.痰黄、溺赤,苔黄、脉数等症。治宜苦辛泄气。方用薄荷辛凉发散郁火,连翘、石膏、山栀清泄肺经气分之热,郁金清热化痰,杏仁宣肺止咳,全方共清泄肺热,化痰止咳之功。
按:大凡肺经气分只热,证见咳嗽发热,面赤口渴.痰黄、溺赤,苔黄、脉数等症,当用苦以清泄肺热,辛凉发散郁火,叶桂谓: “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常用桑叶、连翘、石膏、杏仁,郁金、栀子、瓜萎皮、炙甘草等为主治疗。用桑叶(或配苏叶、豆豉易麻黄)疏散郁热,印“火郁发之”之义,连翘、栀子、郁金合石膏清泄肺热,郁金、瓜蒌、杏仁等清热化痰止咳。其法实化裁于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用于表寒里热,亦即寒包火,用麻黄宣散表寒。此则可用于表里皆热。张锡纯喜用薄荷、石膏、杏仁、甘草四味治疗风热外束、痰热蕴肺之证,实从叶氏经验来。

5 暑热犯肺
案:某二九 咳嗽,头胀口渴,此暑风袭于肺卫。
杏仁3钱 香薷5分 桔梗1钱 桑皮1钱 飞滑石3钱 丝瓜叶3钱
方解:夏季暑风之邪(风邪挟暑热,可以此解),侵犯肺卫,治宜轻清上焦之暑热,故全方用量极轻,方用香薷发汗解暑,桑白皮清解肺热,杏仁、桔梗一升一降,宣肺化痰止咳。飞滑石清利湿热使暑热从小便而去,丝瓜叶清肺化痰止咳。
案6暑热入肺为咳
花粉  六一散  杏仁  橘红  大沙参 黑山栀皮
方解:暑热犯肺,必挟湿而为患,夏季咳嗽发热,常见面赤口渴、汗出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以辛凉清润,不可发汗,以伤津液”。方用花粉、山栀清解肺热,六一散清热利湿以祛暑,杏仁、橘红化痰止咳。暑为阳邪易伤阴液,故以大沙参清养肺阴。全方用药不多,但面面俱到,十可效法。
案7形瘦脉数,骤凉暮热,肺失和为咳,小暑后得之,宜由时令暑湿之气。轻则治上,大忌发散。
大竹叶 飞滑石 杏仁 花粉 桑叶 甘草
方解:案中提出咳嗽、形瘦脉数,骤凉暮热。暮为申时,气血行于肺经,正邪相争,故发热。叶氏认为治疗暑邪咳嗽“轻则治上,大忌发散”。治以轻清上下,方以桑叶味辛轻清上焦之暑热,花粉甘凉清解肺热以养阴,杏仁止咳化痰,竹叶、滑石利尿清热以祛暑。
按:夏季暑热犯肺,常证见咳嗽发热,面赤口渴、汗出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叶桂常用竹叶,滑石、连翘、丝瓜叶、天花粉、杏仁、甘草等为主治疗。暑热犯肺,肺失肃降故咳。“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蒙昧之邪下移出俯而后矣”(邵新甫)。叶桂主张用轻清之剂以冶上,忌用发散。药用竹叶、滑石、连翘清泄暑热,丝瓜叶清肺化痰止咳,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杏仁,生甘草止咳化痰,泻火解毒。火热内伏甚者,常加黄苓、地骨皮;夹湿者常加通草、薏苡仁。化痰喜加象贝、蒌仁、薏仁,气分热盛.高热不退者改用白虎加桂枝汤。6 湿热犯肺
陆二二 湿必化热,薰蒸为嗽,气隧未清;纳谷不旺。必薄味静养,壮盛不致延损。
飞滑石  南花粉  象贝  薏仁  绿豆皮  通草
方解:夏季感受暑湿之邪,最宜化热,湿热内郁,蒸津而为痰,痰储于肺,气道不畅,肺气失宣,发为咳嗽。治在清化湿热为先,所为“必先伏其所因”。大凡治湿热最难,燥湿则伤阴,清热宜伤阳。治宜分化,此案叶氏以清利小便以祛湿热为法,方用滑石、薏米、通草清热利湿,绿豆衣绿豆衣清透湿中之热,象贝、花粉清热化痰。全方重在清热化湿,所谓不治咳则咳自止,正治病必求所因。
按:湿热犯肺,证见咳嗽日久不愈.痰黄量多.身热不扬.身重脘痞,苔黄腻.脉濡数等。《内经》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此证常因外感湿热或痰湿郁久化热所致。因湿性粘滞,湿热互结.故病缠绵难愈。叶桂主用清化湿热为法,常用芦根、滑石、薏苡仁、通草、天花粉、杏仁、绿豆衣为主治疗。药用滑石、薏苡仁、通草清热利湿,芦根、天花粉清肺泄热,杏仁宣降肺气,使湿随气化,绿豆衣清透湿中之热,诸药合用,清热而不苦寒,化湿而不温燥,使热随湿化,痰随湿除。

7 燥邪犯肺
案:陈 秋燥,痰嗽气促。
桑叶 玉竹 沙参 嘉定花粉 薏仁 甘草 蔗浆
方解:此案为治温燥治基本方法,参考感冒章节。
某,邪烁肺阴,咳嗽咽痛,晡甚。
玉竹、南沙参、冬桑叶、川斛、元参、青蔗浆。
方解:外感温燥之邪,损伤肺阴,以致咽喉疼痛,咳嗽,当甘寒清解肺热,养阴润肺。药用桑叶轻解上焦肺热以清利咽喉,元参、沙参甘寒清热养阴,元参并能消肿散结,玉竹、石斛、青蔗浆甘凉养阴润肺,全方以甘寒凉为主组方,实为治肺燥的要点,与前相比,此案以当咽痛为主证,虽咳但无痰,故无化痰之品,似类似现在之急性咽炎,学者当细心体会叶氏用药加减之匠心。
施 脉沉弦为饮,近加秋燥,上咳气逆,中焦似痞。姑以辛泄凉剂,暂解上燥。
栝蒌皮  郁金 香豉 杏仁 薏仁 橘红 北沙参 山栀方解:“脉沉弦为饮,近加秋燥”,言旧有痼疾,复加新感,上咳气逆为新感之症,中焦似痞为饮邪为患。治宜标本兼顾。方用香豉、山栀轻透清解燥热,栝蒌皮、郁金清热化痰,杏仁宣畅肺气、薏仁化湿祛痰、橘红燥湿化痰以治饮,北沙参养阴润肺。
周三二 秋燥徐天而降,肾液无以上承,咳嗽吸不肯通,大便三四日一更衣,脉见细小。议治在脏阴。
牛乳  紫衣胡桃  生白蜜 姜汁
方解: “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干,凛凛恶寒;燥因内伤者,必甚干便燥,易饥不欲思食,有伤气伤血之分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秋燥徐天而降,肾液无以上承”,说明患者先有肾液亏损之疾,时逢感受秋燥,则津液更伤,上燥发为咳嗽,下燥发为大便难,“吸不肯通”四字,当为“呼吸不畅”。方用牛乳、生白蜜血肉有情之品以养真阴,肾液充足则肺金得养,金水相生也。胡桃性味甘、温、平。功能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肾和益命门之功效。核桃仁为滋养强壮品,润肺补肾,平喘止咳。对于肾虚耳鸣、遗精、阳痿、腰痛、尿频、遗尿、咳喘和便秘等有效。可见叶氏选药之精。方中唯姜汁一味难以理解。
为何用姜汁,其是本案学习之难点。姜汁,辛润之品,在方中的作用主要是通津液以达到润燥的目的。《内经》对肾燥证提出了“以辛润之”的法则,并指出这是通过辛味药物“开腠理,通津液”的作用实现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腠理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也,为气血所处;理者,是皮肤、脏腑纹理者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云:“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纹道也”。故腠理非后世所云之皮毛腠理,而是津液、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用辛味药治疗肾燥证主要是通过辛味药开腠理使气液宣通从而达到使燥证得以濡润。《儒门事亲》对辛味药的这种作用有精辟的总结:“《内经》所云以辛润之,盖辛能走气,能化液故也”。古代医家不仅将辛润之品用于肾阴亏,而且在肝阴虚者亦常用之。并可以治疗肝阴血不足之证。“用辛补之”主要是通过辛味药宣通腠理、散津输液作用使各种燥证得以润濡。复习文献,可以看出古之名家在治疗肝阴血亏虚时,多在大队滋阴养血药物中加用少量辛味之品。如孙思邈《干金要方》两张补肝汤中均在滋养阴血的基础上用了细辛等味,其他如滑伯仁补肝汤(山茱萸、当归、五味子、山药、川芎、木瓜、熟地黄、白术、酸枣仁、羌活)之用羌活、川芎;《成方切用》之补肝丸(熟地黄、当归、白术、川芎、羌活、防风)之用羌活、防风;《柳州医话》一贯煎(熟地黄、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之用川楝子等均充分体现了这种治疗法则,都是燥证用辛的典范。。按:燥热犯肺证,证见初秋咳嗽痰少而粘或呛咳,口干鼻干,或伴发热口渴,舌苔薄干,脉数等。叶桂常用桑叶、连翘、杏仁、沙参、天花粉、石膏、玉竹、批杷叶、芦根等为主治疗。药用桑叶,连翘辛凉清透肺卫燥热,沙参、竹养阴润燥.石膏、芦根、天花粉清泄肺热而不伤阴.杏仁、批杷叶肃肺降气止咳。诸药合用,轻清凉润,祛邪而不伤正。热邪偏盛者,常加桑白皮、地骨皮;痰粘难咯者,常加川贝母、瓜蒌仁。如邪少虚多,则改用滋阴法。
叶氏治燥,医案并不多,但治法十分全面,遵守“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和“上燥治肺,下燥治肝”原则。上燥治气、治肺,必佐辛通之品,佐风药而成方,如豆豉、苏梗、桑叶、薄菏、桔梗、杏仁之属,中燥增液,治胃,以润通为要务,如玉竹、沙参、麦冬、石斛等味,下燥治血、治肾、治肝,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人参、生地、阿胶、龟板、鳖甲、鹿角胶、牛乳之类,提出凡治燥一忌辛温发表,否则必致“津劫燥甚”;二忌苦寒,否则“愈苦助燥,必致他变”。
8 肺胃阴亏

案:病后呛咳,当清养肺胃之阴
生扁豆  麦冬  玉竹  炒黄川贝 川斛 白梗米汤
方解:病后呛咳,当清养肺胃之阴,未言症状,当呛咳无痰、伴有咽干、纳差、便秘、舌红少津之证。此叶氏常用写法,即脉案只言病机。方用药用麦冬、玉竹、石斛滋养肺胃之阴,生扁豆、粳米汤健脾固中,培土以生金,川贝润燥化痰,诸药合用,滋养肺胃之阴,润肺化痰止咳。
张,入夏嗽缓,神倦食减,渴饮,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法以甘缓,益胃中之阴,仿金匮麦门冬汤制膏。参须(二两)、北沙参(一两)、生甘草(五钱)、生扁豆(二两)、麦冬(二两)、南枣(二两),熬膏。
方解 :温为阳邪,延久“不伤肺阴,必耗胃液”,夏为阳盛之季节,阴虚之体,暴暖则更易伤阴而病益甚,肺胃阴虚,肺失所润,气机上逆则咳,胃失所润,胃气不降则食减。《医宗必读?痿》说“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资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故“胃汁暗亏,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治宜法以甘缓补中,益肺胃之阴,降肺胃之逆气,故叶氏方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熬膏养阴润肺,降气止咳;以参须、北沙参、生甘草、生扁豆、麦冬、南枣熬膏健脾益气,甘养胃阴。久病迁延宜缓图,故方选膏剂。

按:肺胃阴虚证,常证见久咳不愈.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牯,口干咽燥,纳少便秘,舌红少津,脉细致等。叶桂认为.治疗此证“法当补养胃阴,虚则补母之治也,见咳治肺,生气日惫矣。”对于咳嗽而胃阴亏亏虚者,每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故常用麦冬、沙参、石斛、玉竹、茯苓、白扁豆、人参、粳米、甘草等为主治疗。药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滋养肺胃之阴.人参、茯苓、扁豆,粳米、甘草益气醒睥和胃。诸药相合,培土生金补而不滞。

9.胆火犯肺

范氏 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耳鼻窍闭,此少阳郁热,上逆犯肺,肺燥喉痒。先拟清解木郁之火。

羚羊角 连翘  栀皮 薄荷梗  苦丁茶  杏仁 蒌皮 菊花叶

方解:肝胆火郁,上逆犯肺,咳嗽喉痒,脘闷头胀,耳鼻窍闭,两脉独大。方中以羚羊角、连翘、栀皮、苦丁茶清肝胆郁火,薄荷、菊花舒肝解郁,杏仁、蒌皮止咳调气。全方共奏清肝胆之郁火,调气止咳之功。

石,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肝犯胃肺)。安胃丸三钱。

方解 :“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肝气上逆,故见“气左升”,肝火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气滞于中焦,故腹胀,胃气上逆,故见呕吐涎沫黄水,吞酸。肝火上逆迫肺,以致肺气不降,故暴咳不已。治在厥阴肝经,方用安胃丸(乌梅、川椒、附子、干姜、黄柏、黄连、川楝、广皮、青皮、白芍、人参),其中黄柏、黄连、川楝苦寒清泻肝火,乌梅、白芍敛肝养阴,广皮、青皮理气宽中和胃止呕,川椒、附子、干姜温中扶脾,监制黄柏、黄连、川楝苦寒过度损伤中阳,人参扶正建中。全方具有清热养阴、抑肝扶脾、酸苦泻热、扶正祛邪之功。此方从《伤寒论》乌梅丸化裁而来,以酸苦辛甘为法,适用于厥经肝经有热,横逆犯胃,上迫肺气者。

石四三,咳嗽十月,医从肺治无效,而巅胀、喉痹,痞,显是厥阳肝风,议镇补和阳熄风。生牡蛎、阿胶、青黛、淡菜。

方解:咳嗽十月,从肺治无效,显然咳嗽之因不在肺,症见巅胀、喉痹、痞,当属肝阳上逆犯肺侮士,治宜镇补和阳熄风,方用阿胶、淡菜育阴以涵养肝木,牡蛎镇肝熄风,青黛清泻肝火,全方共奏益阴养肝、潜镇熄风之效。
   按:肝火犯肺之咳嗽系临床常见的证型,证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痰少质粘,常伴有胸胁胀痛,常因情志不遂波动。叶氏指出当“先清木郁之火”,治宜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常用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汤加减治疗。叶氏此方力较黛蛤散为强。叶氏对症见寒热、胁中拘急、不饥不食,责之于肝阳逆行,乘肺犯胃者,用清肝和胃,化痰止咳,方以桑叶、丹皮、钩滕、茯苓、半夏、广皮等味加减治疗,而对于久嗽胁痛,则予旋复花汤加桃仁、柏子仁、苡仁、冬瓜仁,和肝降逆,辛润通络。

第四章 叶天士治疗咳血经验浅识

咳血是多种原因导致血由肺或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

关于咳嗽的治疗,《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说“夫男子妇人,咯血、衄血、嗽先血、吐脓血,可服三黄丸、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提出了治疗热证吐血的治疗方药。明孙一奎《医旨绪论?论咳血》云:“咳血多是火郁肺中,治宜清肺降火,开郁消痰,咳止而血亦止也。不可纯用血药,使气滞痰中而郁不开,咳既不止,血安止矣!设下午身热而脉细数,此真阴不足,当清上补下”,指出真阴亏虚咳血治疗要法,张景岳《景岳全书?血证?咳血论治》说“凡病血虽有五脏之辨,然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络伤而嗽血,液涸而为痰,此其病标在肺,而病在肾也”,阐明了精亏阳浮导致咳血的机理。而廖仲淳血证治疗三法“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又受到了后世医家的普遍重视。这些学术观点对叶天士治疗咳血法则的形成产生极的影响。

叶天士治疗咳血用药规律提要叶氏在案中说:“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参、苡仁等类,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致,宜地黄、阿胶、枸杞、五味等类,脉弦胁痛者,宜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类,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而条分缕晰,从此再加分别,则临症有据矣”。可视作为叶天士治疗咳血的基本规律。其用药主张“上焦宜降宜通”、“中焦营卫宜守宜行”,“下焦阴阳宜潜宜固”。强调“莫见血以投凉,勿因嗽而理肺”,治血当辨气血阴阳,很少使用止血药,诚“见血不止血,而血自止”之高手。同时注重休息调养之重要性。其基本用药规律如下:

大凡风温犯肺,治宜“轻清治气分之热”“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常用桑叶、连翘,薄荷、花粉、炒栀子、象母、郁金、杏仁等味。

大凡暑热犯肺,治宜清热祛暑,用药宜取轻扬。常用连翘、黄芩、石膏、牛蒡子、通草、桑叶、鲜荷叶汁、青菊花叶、通草等味。

大凡肺胃阴虚,治以“甘寒润降,以肃肺金”, “大忌苦寒清火”,常用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石斛、梨、甘庶汁,杏仁、枇杷叶、马兜铃等味。或方用《金匮要略》之麦门冬汤去半夏。

大凡木火刑金,治宜“当先降其气,不宜寒苦阻碍”。常用苏子、降香降、牛膝、栀子、丹皮、郁金、藕汁、荆芥炭、茜草、山楂、桃仁等味。

大凡瘀血阻络,“宜行血不宜止血”,治以辛润通络。常药用桃仁、鳖甲、川桂枝、归须、大黄、茺蔚子等味。或以肝着汤加减,药用旋覆花、新绛、归须、炒桃仁、柏子仁等味。

大凡脾不统血, “当先理中宫……大忌寒凉治嗽,再伐脾胃之气”。治宜益气摄血。叶氏常以归脾汤、养营汤加减,同时对于少食者,每以异功散加减健脾和胃。

大凡阴阳血虚, “元气受损,当进甘药,冀胃土日旺,柔金自宁”,喜用小建中汤加减,或养营汤加减。

大凡肝肾阴亏,治当“育阴和阳”。常药用生地、熟地、阿胶、麦冬、玄参、旱莲草、女贞子、牡蛎、龟板、淡菜、白芍、石斛、牛膝等味,或以六味去丹泽加阿胶淡菜益阴和阳,或以阿胶鸡子黄汤养阴和阳交通心肾,或以复脉汤去参、桂、姜等辛温之品加入白芍滋肝益肾。

大凡精亏阳升,治当“药味宜取质静填补”,喜用人参、熟地、蚌车膏河、杞子、沙苑子,巴戟天、胡桃、五味子、茯苓、紫石英等味。

总之叶氏治疗咳血,用药清灵,制方谨慎,法严意深,颇有独到之处。

1.风温犯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为阳邪,入侵肺之娇脏,最宜损伤肺络,使“络伤致血随热气上出”,见症咳血,或痰中带血,发热,或微恶寒,口干,渴饮,溲赤、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数。治疗上“当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叶氏常用桑叶、连翘,薄荷、花粉、炒栀子等味以“轻清治气分之热”,佐入象母、郁金、杏仁清热化痰以止咳。夹寒者加入苏梗疏散外寒;肺热炽盛者,加地骨皮、桑皮以清肺热;温邪损伤肺阴,或素有阴亏,复感风温之邪者,加玉竹、沙参、石斛清养肺阴;风温侵扰清空,症见头中微胀者,加牛蒡子辛凉疏风;热入心营者,加丹参、连翘、竹叶清心经之火。总之风温咳嗽宜“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

朱,形寒暮热,咳嗽震动,头中 中胁骨皆痛,先经嗽红,体气先虚,此时序冷热不匀,夹带寒邪致病,脉得寸口独大,当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寒邪)。

桑叶、苏梗、杏仁、象贝、玉竹、大沙参

徐,阴虚风温,气逆嗽血。

生扁豆、玉竹、白沙参、茯苓、桑叶、郁金

顾四十,寸口脉,搏指而劲,痰血能食,初因风温咳嗽,震动络血,以清心营肺卫之热。

小生地、黑山栀、地骨皮、天花粉、丹参、连翘、竹叶心

高,温邪上郁清空,目赤头胀,咳呛见血,此属客病,不必为内损法。

连翘、黑山栀、草决明、桑叶、薄荷梗、荷叶边、苦丁茶、花粉,药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後,喉燥痒欲呛,脉左搏坚。

玉竹、南花粉、大沙参、川斛、桑叶、糯米饮煎。

高二一,脉小涩,欲凉饮,热阻,气升血冒,乃议治上。

嫩竹叶、飞滑石、山栀皮、郁金汁、杏仁汁、新荷叶汁。

2.暑热犯肺:

暑必挟湿,夏日气泄阳升之时,“热气吸入,首先犯肺”,暑热之邪常挟湿损伤肺络,导致咳嗽、咳血,常症江兼见头胀、胃脘痞塞、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祛暑利湿,不可以“气热血涌,强降其血”。更不可发散暑邪。大凡暑热郁肺,用药宜取轻扬。叶氏常用连翘、牛蒡子、通草、桑叶、鲜荷叶汁、青菊花叶等味,方用连翘或佐入黄芩、石膏清解肺热,牛蒡子、桑叶、鲜荷叶汁、青菊花叶辛凉宣肺,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使暑湿从小便而去,荷叶清热解暑。或佐入杏仁宣畅肺气,肺气畅,则一身之气宣畅,湿邪自化。充分体现了其失血“上焦宜宣宜通”的学术思想。

王氏,入夏呛血,乃气泄阳升,幸喜经水仍来,大体犹可无妨,近日头胀,中闷,上午烦倦,是秋暑上受,防发寒热。

竹叶、飞滑石、杏仁、连翘、黄芩、荷叶汁。

江,积瘀在络,动络血逆,今年六月初,时令暴热,热气吸入,首先犯肺,气热血涌,强降其血,血药皆属呆滞,而清空热气,仍蒙闭於头髓空灵之所,诸窍痹塞,鼻窒息肉,出纳之气,都从口出,显然肺气郁蒸,致脑髓热蒸,脂液自下,古称烁物消物莫如火,但清寒直泄中下,清空之病仍然,议以气分轻扬,无取外散,专事内通,医工遇此法则,每每忽而失察。

连翘、牛蒡子、通草、桑叶、鲜荷叶汁、青菊花叶,

临服,入生石膏末,煎一沸。

3.肺胃阴虚

温热之邪,“不伤肺津,必耗胃液”,阴虚温侵,温燥袭肺,”火气逼肺” ,或多食辛辣伤及肺络而至痰中带血者,常表现为肺胃阴虚,虚火灼伤肺络症候,常证见:咳嗽痰中带血,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口干思饮,饥不欲食,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甘寒润降,以肃肺金” “大忌苦寒清火”,以免苦燥伤阴。叶氏常用甘寒之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石斛、梨、甘庶汁等清润滋养肺胃之阴,杏仁、枇杷叶、马兜铃甘寒性降之品之类 “以肃肺金”,化痰止咳,以安血络。或方用《金匮要略》之麦门冬汤去半夏。并谓此法:“清气热而不妨胃口,甘寒是投,与《内经》‘辛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恰符”。肺热甚者,加地骨皮、桑皮;咳嗽痰多者,加薏仁、茯苓化痰止咳。津血同源,失血后亦常表现为肺胃阴虚证,叶氏亦多用此方。此法与上法相较,同为清气热之剂但彼者为轻剂.用于新感病初,此者乃平剂,适于温邪化热之症,吴鞠通参上述诸药曾制定桑杏汤载于《温病条辨》用治燥气流行,邪伤肺卫之症颇效。

 

 

某,春温嗽痰,固属时邪,然气质有厚薄,不可概以辛散,且正在知识发动之年,阴分自不足,以至咳呛失血,当以甘寒润降,以肃肺金。

鲜枇杷叶、甜杏仁、南沙参、川贝、甜水梨、甘叶浆

彭十七,阴虚有遗,痰嗽有血,诵读久坐阳升。

桑叶、生扁豆、北沙参、麦冬、霍山石斛、生甘草、苡仁、茯苓

某二二,脉右大左虚,夏四月,阳气正升,烦劳过动其阳,络中血溢上窍,血去必阴伤生热,宜养胃阴,大忌苦寒清火。

北沙参、生扁豆、麦冬、生甘草、茯神、川斛

4.木火刑金

经云:“火犯阳络血上溢。凡肝经寅火,或体禀木火, 时有嗔怒,变生肝胆相火,皆可循经上逆,刑金犯胃,灼伤血络,溢于脉外”。大凡情志不遂之人,每致肝气郁结化火;素体阴亏之人,肝失所用养,时值交春,肝阳易张,以致木火刑金,损伤肺络,“络中之血,随火升气逆而上”发为咳血之证,常证见:咳嗽痰中带血,血色鲜红,胸胁闷痛,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当先降其气,不宜寒苦阻碍”。叶氏这种治疗观点来自于廖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止血三法。廖氏云:“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于上窍之患矣。”。叶氏每用苏子、降香降泄上逆之肝气,牛膝引血下行;栀子、丹皮、郁金清泻肝火,血热得清,络自宁谧;藕汁、荆芥炭止血。肝火冲激血络,最易留瘀,故常参以入丹参、茜草、山楂、桃仁等味,又使凉血的同时“勿令瘀着”;痰多者,常以茯苓、薏米健脾渗湿以化痰,或以薏仁、瓜仁相伍祛脓痰,或以杏仁、川贝化痰以止咳,其中配伍机妙,当细心参玩。见“血溢紫块” ,宜加制大黄以降气导血下行;对于出血量过多者,叶氏谆谆告诫:“络伤失血,血去过多,不宜开泄”。非体察入微者,断不会有此言。叶氏说:“古谓冶血莫如理气,气宣血降,良有以也”。

 

 

姚四五,此劳伤身动失血,胁有瘕聚,咽咳甚而血来,先宜降气。

苏子、苡仁、茯苓、黑山栀、丹皮、降香、荆芥炭、牛膝炭、藕汁

程四一,脉左弦,右小濡,据病原起於忧郁,郁勃久而化热,蒸迫络脉,血为上溢,凝结成块者,离络留而为瘀也,血後纳食如昔,是腑络所贮颇富,况腑以通为用,血逆气亦上并,漉漉有声,皆气火旋动,非有形质之物,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至於病发,当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枇杷叶、苡仁、茯苓、苏子、桑叶、丹皮、炒桃仁、降香末

蒋六二,宿伤,怒劳动肝,血溢紫块,先以降气导血。

苏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栀、金斛、制大黄

又,天地杞圆加枣仁茯神

苏沈,左胁岑胀,攻触作楚,咳痰带血,无非络中不得宁静,姑进降气通络方。

降香汁、苏子、苡仁、茯苓、橘红、钩藤、白蒺、韭白汁

又,脉右长,呛血,仍宜降气。

苏子、苡仁、茯苓、山栀、丹皮、钩藤、郁金

又,降香汁、炒丹皮、苡仁、冬瓜仁、炒桃仁、牛膝、川贝母

5.瘀血阻络

大凡气郁伤络,或负重努力,常致气血淤滞,痹阻脉络;或久疟不愈,以致气血亏虚,发为疟母,“肝络凝瘀”。或素有失血证,瘀祛未净,新血不能归经,“络中不得宁静”,势必失血之证难已;或“冬令过温,人身之气不得潜藏” 入春肝木升旺之时,络中离位之血,将有上涌之势。常证见:咳嗽,痰中带紫暗血块、胸胁胀痛、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阻等证。对此,叶氏根据廖仲淳“宜行血不宜止血”,治以辛润通络。对于阴疟日久,肝络凝瘀,咳血紫暗者,《金匮要略》大黄遮虫丸法祛瘀生新,药用桃仁、鳖甲、川桂枝、归须、大黄、茺蔚子。对于胁肋刺痛,胸部胀闷,咳血紫暗者,常以肝着汤加减,药用旋覆花、新绛、归须、炒桃仁、柏子仁等味。叶氏辛润通络选药以当归、桃仁、柏子仁、韭白汁等味最为常用,如血瘀有化热之势常加丹皮、生地,兼心神不宁加茯神,,兼有呕恶胸闷昔,选加枇杷叶、旋复花降逆除满。用药总“不宜苦寒碍阻”,辛润通络法为叶氏辛创治疗法则之一。叶氏咳血与吐血医案编在一类,可互作参考。

 

吴三四,形畏冷,寒热,左胁有宿痞,失血咳嗽,曾骤劳力,经年瘦羸,药不易效。

旋覆花、新绛、归须、炒桃仁、柏子仁、茯神

蔡三七,水寒外加,惊恐内迫,阴疟三年,继患嗽血,迄今七年,未有愈期,询及血来紫块,仍能知味安谷,参其疟伤惊伤,必是肝络凝瘀,得怒劳必发,勿与酒色伤损,乱投滋阴腻浊之药,恐胃气日减,致病渐剧(血络痹阻)。

桃仁(三钱)、鳖甲(三钱)、川桂枝(七分)、归须(一钱)、大黄(五分)、茺蔚子(二钱)

6.脾不统血

心脾二脏主乎营血,凡思郁伤於心脾,或因积劳每致气血亏虚,脾气虚不能摄血,致血不宁静,症见咳嗽、咯血,食少痰多,面色少华、脉弱之证,叶氏明确指出脾胃气亏,“无治咳止血之理,扶得胃口受纳,可商调理”,治疗上“当先理中宫……大忌寒凉治嗽,再伐脾胃之气”。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宜气是其关键,后天健则先天之阴得充,脾气旺自能摄血,对于这种情况,叶氏常以归脾汤、养营汤加减,同时对于少食者,每以异功散加减健脾和胃,以复气血生化之源,或以异功散加归芪补益气血。“营枯液耗,不受辛药,但以甘药柔剂,与心脾有益”,故用归脾汤多去木香以免耗气;对于心神失养心悸不安者,加茯神、金箔以安心神。并且十分注重调养,强调“山林寂静兼用元功,漫言治痰治血,真粗工卑陋矣。

陈二三,先患失血,复遭惊骇,平素有遗泄,独处呓语,是有形精血,无形神气交伤,漫言治痰治血,真粗工卑陋矣,补精宜填,安神宜静,然无形真气为要,与心脾二经主治。

人参(一钱半)、当归(一钱半)、茯神(三钱)、枣仁(三钱)、远志(七分)、炙草(三分)、桂圆(二钱)、龙齿(二钱)、金箔(五张冲入)

关三二,思郁伤於心脾,二脏主乎营血,营出中焦,脏阴受损,阴虚生热,薰蒸络脉,致血不宁静,食少痰多,色泽少华,皆象也,不宜久进凉润嗽药,当以钱氏异功散,间进归脾汤减木香。

  徐四八,因积劳,久嗽见血,是在内损伤,先圣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非热药,乃温养之称,甘补药者,气温煦,味甘甜也,今医见血投凉,见嗽治肺最多,予见此治法,胃口立即败坏者不少。

归脾去木香黄 加杞子

 

 

7.阴阳血虚

“久患失血,复遭惊骇,平素有遗泄,独处呓语,是有形精血,无形神气交伤”,或“操持怫郁,五志中阳动极,失血呛咳有年”,以致气血阴阳俱虚,症见咳嗽咳血、面色不华,倦怠乏力,遗精,失眠,脉弱等症。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当以甘药调之”,叶氏承其学,他说 “元气受损,当进甘药,冀胃土日旺,柔金自宁”, 主张用药使用甘温之品,并解释说“温非热药,乃温养之称,甘补药者气温煦、味甘甜也”。喜用小建中汤加减,或养营汤加减。兼有下焦虚者,予贞元饮加减(人参、熟地、桂心、茯苓、五味、白芍、童便)。

陆,脉细形瘦,血後久咳不已,复加喘促,缘内损不肯充复,所投药饵,肺药理嗽居多,当此天令收肃,根蒂力怯,无以摄纳,阴乏恋阳,多升少降,静坐勉可支撑,身动勃勃气泛,所纳食物仅得其悍气,未能充养精神矣,是本身精气暗损为病,非草木攻涤可却,山林寂静兼用元功,经年按法,使阴阳渐,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诸医药,恐未必有当。

建中汤去姜加茯苓

许四八 劳倦伤阳,形寒,失自咳逆,中年,不比少壮火亢之嗽血。

黄芪建中汤

陈 脉如数,痰嗽失血,百日来反复不已,每咳呕而汗出,此属气伤失统,络血上泛。凡寒凉止血理嗽,不但败胃妨食,决无一效。从仲景元气受损当进甘药,冀胃土日旺,柔金自宁。

黄芪 生白芍  五味子 炙草 南枣 饴糖

8.肝肾阴亏

阴亏体质,阳易外浮,值阳气大升之候,或动怒伤肝,五志之火过极,或素患经病,肝血亏虚,或“内伤惊恐,肝肾脏阴日损”,或遗精日久,肝肾精血不足。种种病因,易致肝木失涵,阳失其守,络中之血不安常道而随阳外泄,络中之血不安常道而随阳外泄,可见咳血,同时症见:腰酸膝软,心烦易燥,头晕耳鸣,夜间潮热,口干口苦,咽干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对于此种阴虚阳升之疾,叶氏指出:“苦寒直折,非其治也,法宜润剂和阳”、治当“育阴和阳”。常药用生地、熟地、阿胶、麦冬、玄参、旱莲草、女贞子等滋补肝肾,以牡蛎、龟板、淡菜育阴潜镇肝风,白芍、石斛养阴柔肝,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或以六味去丹泽加阿胶淡菜益阴和阳,或以阿胶鸡子黄汤养阴和阳交通心肾,或以复脉汤去参、桂、姜等辛温之品加入白芍滋肝益肾。或佐入青铅镇肝潜阳,或伍童便引阳入阴,并在案中自注用药经验时说“倘呛咳有声加青铅,喉痒痛加阿胶、秋石,火升用秋石汤煎药,加女贞子,便秘加苁蓉、柏子仁”。总之,“必使阳和阴守为要”,不止血而血自止矣。胃气不足者当“保护胃口以填阴”,可伍入扁豆、茯苓、炙草之类;溺精者加芡实、建莲固涩止遗;失眠者加远志、茯神安定心神,种种妙法,直驾古人之上。

 

马五六,脉左坚右弱,木火易燃,营液久耗,中年春季失血嗽痰,由情志郁勃致伤,抑且少食形羸,古语谓瘦人之病,虑虚其阴。

生地、阿胶、北沙参、麦冬、茯神、川斛

某,脉细弦数,阴分不足,痰中带红,肠风春温之後,再劫津液,以致上下失血,风淫於内,宜咸寒。

生地炭、阿胶、龟胶、玄参、白芍、女贞、茯苓、稆豆皮。

陶二二,下虚,阳动失血(阴虚阳升)。

六味去丹泽加阿胶淡菜

陈,日来寒暄不匀,烦劳阳升,咳呛,震动络血上沸,诊脉左数,五心热,知饥纳谷,议育阴和阳方法。

生地、清阿胶、天冬、麦冬、茯神、川斛、炒牛膝、青铅、童便。

邹二一,内伤惊恐,肝肾脏阴日损,阳浮,引阴血以冒上窍,二气不交,日加寒热,骨热咽乾不寐,阴分虚,其热甚於夜。

阿胶鸡子黄汤

顾二八 脉左坚,阴伤失血,致咳。

复脉去参、桂、姜,加白芍。

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参苡仁等类,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致,宜地黄阿胶枸杞五味等类,脉弦胁痛者,宜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类,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而条分缕晰,从此再加分别,则临症有据矣。

 

 

9.精亏阳升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者, 真元大伤,“肾精肝血不主内守,阳翔为血溢” ,于是“元海无纳气之权,阴火为之升腾”,冲脉挟肾中虚阳上逆,扰动肺络、胃络。叶氏云:“向有失血,是真阴不旺。天阳越于表,阴伏于里,理宜然矣。无知心神易动,暗吸肾阴,络脉聚血, 阳触乃溢”。指出对于此种咳血治疗上“药味宜取质静填补” “急急收纳根蒂”,告诫“莫见血以投凉, 勿固嗽以理肺”。喜用人参、熟地、蚌河车膏、杞子、沙苑子, 巴戟天、胡桃、五味子、茯苓、紫石英等味。指出此类患者常“经年累月,已非暴病,填实下隙,须借有情之属”,故常喜用人乳、紫河车、坎兲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真阴。对上述药物的选择,亦别有心得,他说:“人参同阴药,则补阴,茯苓入阳明,能引阴药入于至阴之乡,河车血肉温养,同石英收镇冲脉,兼以包固大气之散越,五味酸收,领其五液,枸杞温润,同沙苑之松灵入肝络”,析药至纤至细,明白晓畅。或以知柏六味去丹泽加龟板天冬、猪脊髓丸滋阴降火。并谓“若此治法,元海得以立基,冲阳不来犯上”。但“病是老伤,难以速行”,须“久进可得其益”。更需“调摄未暇缕悉也。”

六八,脉坚,形瘦久咳,失血有年,食物厌恶,夜寝不适,固以培本为要,所服七味八汤丸,乃肝肾阴引阳法,服之不效,此液亏不受桂附之刚,当温养摄纳其下,兼与益胃津以供肺。

晨服,熟地、苁蓉、杞子、五味、胡桃肉、牛膝、柏子仁、茯苓、蜜丸。

晚服,人参、麦冬、五味、炙草、茯苓、鲜莲子、山药

马四五,阅病原是肾虚嗽血,年分已久,肾病延传脾胃,遂食减腹膨,病是老劳,难以速功,行走喘促,元海无纳气之权,莫以清寒理嗽,急急收纳根蒂,久进可得其益。

 

人参、人乳粉、坎兲?枸杞、沙苑、五味、茯苓、胡桃

钱,一阳初萌,血症即发,下焦真气久已失固,亡血後,饮食渐减,咳嗽则 中引痛,冲气上逆,乃下损及中,最难痊愈,拟进摄纳方法(下损及中)。

人参、熟地、五味、茯神、川斛、紫衣胡桃,调入鲜河车胶

吴,诊脉细数,左垂尺泽,先天最素薄,真阴未充,当精通年岁,阴气早泄,使龙相刻燃,津液暗消,有虚怯根萌,药宜至静纯阴,保养尤为要旨。

知柏六味去丹泽,加龟甲天冬,猪脊髓丸。

第五章 叶天士治疗失音经验浅探

失音系一个症状,凡是声音斯哑,甚则不能发声,是为失音。

关于失音,《内经》中指出有外感、内伤两种 病同的情况,一是外感,如《灵枢忧恚无言篇》说:“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合不致,故无音”,《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二是脏气内伤,《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到:“五邪所乱……搏邪则为瘖”。所谓不者,五脏之阴也。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经之脉循喉咙,走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近代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亢页颡而络入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古皆主失音。《景岳全书 声癔》对失音的辨证指出:“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而不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瘖也。总之,前人经验说明,失音,其病因有内因外因之不同,因外因易治,因内伤者难疗。

叶天士治疗失音经验提要:

叶氏治疗失音多从外感、内伤入手,他说“金空则鸣,金实则无声,金破碎亦无声”。外感属实,为“金实无声”,感受外邪,阻塞肺窍,肺气壅塞,失于宣扬。内伤属虚,为“金碎不鸣”。多系久病体虚,肺燥津伤,或肺肾阴亏,精气耗损,咽喉、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发音不利。对其治疗经验,华由云总结为:“有邪者,是肺家实也;无邪者,是久咳损肺。其治法,有寒者散寒,有火者清火,有风痰则祛风豁痰,若龙相上炎烁肺者,宜金水同治;若暴中之喑,全属少阴之虚,宜峻补肝肾,或稍兼痰火而治之,其用药总宜甘润,而不宜苦燥,斯得之矣”,可谓要言不繁。

 

叶氏《临证指南》辑录的治疗失音的案子共8个,其中外邪引起者4例,内伤引起者4例。

案例选评

吴三六,外冷内热,久逼失音,用两解法。麻杏甘膏汤。

方解:此案为风寒外束,邪热壅肺,故以麻杏石甘汤发表清里。

宋三十,先失音,继喉痹,是气分窒塞,微寒而热,水饮呛出,咯痰随出随阻,此仍在上痹,舌黄口渴,议与苦辛寒方。射干、麻黄、杏仁、生甘草、石膏、苡仁。

方解:此为痰热壅肺,肺气失宣,故以麻杏石甘汤清解肺热;加射干消肿利咽,薏仁止咳化痰。

范三一,气燥,喉痹失音,少阳木火犯上(阻火烁喉)。

生鸡子白、冬桑叶、丹皮、麦冬、生白扁豆壳

方解:此案为胆火上冲,灼伤肺金,故用桑叶、丹皮清少阳木火,生鸡子白、麦冬养阴润肺,白扁豆健中,培土以生金。

某,喉乾失音,一月未复,津液不上供,肺失清肃,右寸脉浮大。

枇杷叶(一钱半)、马兜铃(八分)、地骨皮(一钱)、桑皮(八分)、麦冬(一钱)、生甘草(三分)、桔梗(六分)、白粳米(二钱)

方解:,喉干失音,久经不愈,证属津伤肺燥,故用地骨皮、桑白皮骨寒清上焦燥热,麦冬养阴润肺,枇杷叶、马兜铃甘寒润肺,降气止咳,桔梗宣畅肺气,扁豆培土生金,甘草调合诸药。全方充份体现了叶氏治疗失音“其用药总宜甘润”学术思想。

某,血後音哑,便溏。

生扁豆、炒白芍、炙草、川斛、山药、饴糖、大枣。

方解:津血同源,血失津损,咽喉失养,故音哑,又见便溏,治宜健脾化阴。方用饴糖、大枣甘温扶中,生扁豆、山药健脾止泻,川斛甘寒养阴,炒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全方重在健脾固中,以培津血生化之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