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微博集之十一

 学中医书馆 2013-05-18

(七)

 

针灸之效,并不在于随症配穴及应用特效穴,那是浅视乎针灸。虽然历代针灸歌赋强调随症选穴或因症取特效穴,但学者终不可以此为本,是得鱼而弃其筌。我辈在古贤针灸水平基础上需要再提高,尚需精研经典针灸理论,并辅以手法练习,临证务以治神为本,参以五运六气及子午流注,庶几乎针术可再上一台阶。

 

有的人针灸后会上瘾,表现为一段时间若不针灸,则周身不舒服。我临床上遇到过几例这样的病人,最初来诊时仅要求针灸治疗其疾病。渐治渐好,病人渐觉舒畅。病愈之后,病人仍要求继续针灸,说针灸后浑身舒服,有说不出的畅快感觉。每年签证到期后我要回国,病人就担忧不已,怕失去针灸,健康不能保证。

 

临床上在诊治病人时,我非常重视观察病人的内踝,这里可以诊察肝脾肾三经的虚实。内踝后有太溪,下有照海,后下有水泉、大钟,上两寸有复溜、交信,皆属于肾经;内踝前有肝经中封穴;内踝前下方有商丘、上三寸有三阴交,皆是脾经穴。观察并点按这些穴位,如果有肿胀或压痛,则表示相关的经络出现问题。

 

建国后,方药与针灸有分裂之势,学习中医方药的学者往往不重视针灸,如此殊为可惜。针灸不仅可补方药之不足,且独有诀窍,见彼苦痛,立施针术,收效于顷刻,远比处方、抓药、煎煮、服药快捷方便。再者,精熟十四经,可用经络诊断,察经按穴,判断经络虚实,配合八纲、脏腑及六经辨证,有助于确诊病情。

 

内踝下属于肾经循行部位,此处若见青筋瘀络,需在局部点刺其络脉放血,配合拔罐,往往黑血盈罐,而病人顿然觉轻松。刺络数次后,瘀色退去,红润渐生,则血气流通,肾经舒畅,瘀去正复,阴邪自退。故此法有温肾祛邪之功。曾治一病人患膀胱炎,刺络拔罐足内踝下血络而愈。又治一病人胸闷,用此法亦立效。

 

我一朋友是推拿师,他说曾诊治一病人,要求只按足三里两个小时,自觉舒畅。我临床所见有喜按肩井,有喜针刺百会,有喜按膈俞的,每次诊疗时都要以此穴为主。分析其病理,概真阳不到之处,则阴邪自聚,按之针之,可引阳气以温通,则快然而舒服。《内经》言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医生在诊治病人时应该用手触碰病人的身体,对病人是安抚,对医生也利于判断病情。很幸运我从事的是中医,在临床上我需要经常触诊病人。特别是针灸过程中,需要循经选穴,推压摩按各处反应点,以判断经络虚实,寻找治疗穴位。针刺时左手按穴,右手刺针,并需辅以必要的导引手法以引气至病所。

 

治疗中风,孙思邈极重灸法。他认为凡有风,皆灸之神验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神良。风穴包括风池、风府、风门、翳风,皆在颈项部位,皆属阳经。风穴是风邪袭人之门户,亦是风邪祛除之途径。明代《针灸大成》增加风市,亦能祛风。古贤把内风外风致病统一名为风证,风穴顾名思义即是祛风之穴

 

学针灸,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术的层次。背诵几首古典针灸歌赋,学百十个穴位,知道配穴方法,并会补泻刺法,按症治病,或补或泻或调,亦多有疗效。学校里教的大概属于此类。另一个是道的层次。精研易理,会通五运六气与子午流注。正如孙思邈所要求的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

 

临床所见的多数病症都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发作规律,阳虚而阴盛,故病如此,当重视照海穴。且古人明言阴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维为病,阴缓而阳急。善针者从中能悟出治病的思路来,特别是对于各种发作时伴有时间规律的疾病,深悟阳维与阴维二脉的生理与主治特点,临床实践中必有收获。

(八)

 

针刺手法若不合适会加重病情。曾治一中风偏瘫患者,取率谷,针入病人即大叫,出针后自述又有欲中风的感觉。曾治一头痛患者,近愈,某次针风池、风府,刺激太强,结果头痛又作。曾治下肢痉挛,针其局部,强刺激,病情反见加重。如此之类病例让我临证时非常谨慎,每执针时心中警醒,如临深渊,不肯稍懈。

 

一女病人耳鸣、腹胀、头痛。其经络敏感,每针入即问:有气行到病所没有?答曰已到,而其症立消。今日取内关穴,针入即述气行到心胸部位。数分钟后又说,针感自内关透到外关穴,然后沿手少阳经上行至肩、颈及侧头部。一针而透刺两穴,且出现两经感传。人体经络之通贯,针刺之奇妙,以至于斯,叹为观止。

 

临床上我经常会见到经络敏感的病人,有的只传一经,有的可传数经。我非常喜欢诊治这样的病人,每每杂取数穴,以观察其经络感传,并与自己所学对比。每个病人的经络感传都有所不同,有的与《内经》所述相同,有的亦不同。其中微妙,需细加辨识。见症取穴,循经远刺,而气感至病所,症状立去,妙不可言。

 

针灸临床与中药汤方有很大的不同。服汤药需要详细辨证,然后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方能取效;但针灸有时却不需要过分考虑症状,更需要详诊十四经络,包括皮部与经筋,寻找其异常处,往往即是治疗点。比如血瘀、瘙痒、疼痛、凹陷、凸起、肿大、皮肤颜色改变或疹子红斑等。因此善针灸者,需重视经络诊断。

 

针灸临床工作需重视经络与穴位的诊察,包括望诊与触诊,以了解经络和穴位的异常反应,从而掌握经络虚实、病位所在、病因特点及病机转化。所以说,经络诊断可补八纲及脏腑辨证的不足,特别有利于针灸的临床取穴。针灸取穴有其独特的体系,重视经络诊断是其特点。因此,善针灸者亦必善于经络与穴位诊断。

 

经络与穴位的触诊方法:选择其经,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 皮下硬结等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压痛强烈,多属实症;压有快感,多属虚症。找到病穴,即可刺之灸之,都效。

 

正逢霜降,天清气爽。阳气收敛,肾水中藏。奈何暖风忽起,阳根耗伤。风木摇动,相火不藏。诸人多见疲乏神惫,精神不振,注意力差,易烦易躁,间有目红眼涩,亦木火上泛之候。刺行间泻风火,百会安神定志,太渊敛金右降、平息木气。更针脐上下左右各寸半四穴以固本,则肾水安静,风木平息,诸症自消。

 

善针灸者,亦必是善经络诊断者。我认为,凡是病症的诊断穴亦多是治疗点,因此善诊穴者,亦属善治病者。经络诊断不仅需要望诊,更需要触诊。医者静心屏息,左右按压,仔细体会手下触感。一旦找到准确的反应点,或针或灸都可速效。切勿因经络诊断的繁琐与费时而忽视,此即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时见有针灸师治病只取阿是,亦时有效。但病有在皮毛在脏腑之不同,邪有在经在络之各异,因此,针灸不可拘泥于阿是,当精研经络。穴位在经络上,经络连属于脏腑与四肢百骸。见症在何处而知属何经,络属何脏何腑,是寒是热,在表在里,或虚或实,自然神明在心。然后针灸,或补或泻,则理精而法微,必效。

 

针具粗细影响临床疗效。古人针具多为匠铺打制,粗糙且尖钝,刺入机体极不容易,且刺激量极强,古人取穴要求精穴疏针,大概亦原于此,但其效果极佳,参考历代针灸医案可见其效。近现代以来,工业化生产使针具越来越精细,刺激强度亦小,除去医术原因,若取穴精简往往效果令人不满意,由此临床取穴渐多。

(九)

 

日本人多喜用针极细,细到无法用手刺入皮肤,只能用管拍入,且无法操作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如此用针,虽然疼痛减到了最低程度,但刺激量太小,临床效果亦差,不得不多多取穴以补其弊。我临床用针不喜太细,常以直径0.3mm为常规,自觉颇觉顺手,补泻手法施行顺畅,且疗效亦觉满意。

 

人体正经诸穴皆有五行属行,本于其经,则得其经之五行。如肺经诸穴皆有金性、肝经诸穴皆得木性等。然原穴更得三焦火性、募穴及背俞穴更得所属脏腑之五行、交会穴得诸经之五行、下合穴得所合六腑五行、五输穴各有五行。由此而论,若按五行生克制化取穴,则需精研诸穴五行属性,临床灵活应用,或有良效。

 

凡病皆有可治之法,纵不能速效速愈,亦可有所缓解。之所以有百治乏效者,我分析其原因,一则法不对病。比如,腹痛即滥用手术、感冒即滥用抗生素,如此之类,怎能有效。二则方不对证。医术不精,辨证不准,用方偏差,当然乏效。三则施术时用心不够。以针刺为例,医患皆需治神,心神到则气至,气至则效。

 

针灸临证取穴以少而精为好,最忌杂乱无章。古人要求用针稀疏,即是此意。但有时病证复杂,既要治其证候,又要兼顾症状,则取穴往往不易精简。如果每个症状都取两三个穴,三四个症状加起来,也有近十个穴位了。这就要求精熟穴位,使一穴兼治多症,标本兼顾。或用长针透刺法,一针贯两穴,效果亦佳。

 

多年前我初上临床时,特别喜欢尝试每个穴位,若获其效,则沾沾自喜。久而自觉取穴不必如此驳杂,于是习用穴位渐减至百余穴。临证既多,益觉取穴还可再精,至今临床治疗杂病,常用诸穴不过半百,而其疗效反有所提高。用穴如此,用药亦如此。近年来所用中药总不离乎仲景范围,此或医术有所提高的反应吧。

 

观乎前贤治病,用穴追求精简。古人总结了不少常用穴,至今仍百试百效。如外关治疗一切外感病,内关治疗一切内伤病。再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今贤更加四句: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穴虽少,但在善用针者验之,则往往效若桴鼓。

 

经多年临床筛选,目前我习用的穴位如下:四总穴、回阳九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杨维杰常用十二经穴。另外,历代针灸歌赋中有不少成功的临床取穴经验,自觉效果颇佳。再者,十二经的十种特定穴中除交会穴外,其他亦颇为常用,特别是结合五行的生克制化常用五输穴,且八脉交会穴及原络穴每天都会用到。

 

针灸不仅能治病,亦且能改变性格。经常见到以下反应:有病人来诊时颇显急躁、多动,语速亦快,针灸后则言语和缓,举止舒畅,反而变成令人喜欢的人了。有病人初诊时非常啰嗦,问题亦多,喋喋不休,治疗后再问之,反极为安静,什么问题也没有了。有病人来诊时板着脸,似充满怨恨,治疗后却是喜笑颜开。

 

针灸有穴法,亦有手法。穴法重在取穴,根据病证需要,选取合适的穴位;手法则重在行针补泻,有高明的针灸医生不管治何病都只取一两穴,施以补泻手法,其效亦彰。如果能把穴法与针刺手法结合起来,则可效若桴鼓。纵览历代诸针灸名家,大凡擅针者都是二者结合的大家,往往治疗效果奇佳,让人钦佩不已。

 

常规毫针长度多为1.5寸及1寸,多数情况下比较实用,但时亦需要长针。我喜欢用长针透刺法治疗偏瘫、痿证、痹证及各种痛证,随症选穴透刺,自觉效果优于常规针刺。但沿皮透穴亦不需要长针,可用两支或三支1.5寸针接力亦可。比如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两针接力透刺效果亦不差,且方便掌握针刺手法。

(十)

 

一女病人经络非常敏感。为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即觉整个腹部气机上下循环往复,且腹部温暖舒服;再针天枢、大横,即觉腹部左右气机形成一个圆圈。再针肓俞,即觉后背肾区开始发热,且与腹部气机前后交通。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是人身的全息太极,善用腹部穴位可调动太极阴阳气机循环,其功效极大。

 

近数年来我一直坚持针灸临床,在国外每个月约诊治病患近六百人次。闲来分析我常用的穴位,约有数十个,从中粗略统计出十二个常用穴位,列出来以请教于方家。如下:中脘、百会、足三里、太冲、合谷、风池、大椎、内关、三阴交、天枢、肓俞、气海。以上十二个穴位的使用频率大体按顺序排列。

 

针刺穴位时当努力追寻得气的感觉。一般来说得气是取效的关键。病人医生都能体会到气感:病人自觉酸麻胀重,或循经如蚁行,如虫爬,或如闪电,如泄洪,或温热如水沃,或清凉如吹风等等都是。医者则手下沉紧如鱼之吞钩。当然,也有不得气亦能取效的,如腹针、穴位埋针、朱氏头皮针等,要求没有针感才好。

 

有时用酒精棉球消毒穴位时,因屋内气温偏低,棉球太冷,骤然触及皮肤,会引起毛孔收缩,甚至于穴位局部会出现鸡皮疙瘩。此时卫气受寒而滞涩,营血受寒而不行。若继续针刺,则徒然伤皮,难取良效。针灸临床治病是一件细致活儿,不仅需要医生的针刺手术,亦需注意许多细节,否则,针下不得气,效从何来。

 

人体经络气机有其循行规律,生病后经络气机因而有虚实变化,微妙难测,故善针者诊其阴阳,查其血脉、定其病所,刺其穴道,调其经络,平衡气血,扶虚泻实。如此则邪去正复,阴阳平调。但针刺得气非常不容易,既要明确病证及经络穴位诊断,又需注意针刺前的左手掐按、针刺手法补泻及医患双方的治神程度。

 

针灸临床以得气为先,气致病所则效显功彰,故执针刺穴需小心谨慎,心神内敛,屏息静意,仔细揣摩针下感觉,不可一丝稍懈。赞曰:针灸妙微,刺法在人。血气来往,必守其神。穴中气机,静微难晰。密意内守,得之不易。冥冥寂寂,豁然气致。嘱意患者,秋毫勿释。心神相贯,针与气逢。或补或泻,是谓上工。

 

临床观察一些病人,其后项大椎穴处肌肉隆起如小山丘,或有压痛或无压痛,且多见于高血压、头晕、中风等病人。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人身所有阳经在此处交汇成一大穴,阳气从大椎可上达巅顶。若此穴滞塞,阳气不畅,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则成上实下虚诸证。必针之灸之,泄其滞,通其路。

 

(十一)

 

古人有禁针穴歌,所列皆禁止针刺的穴位。但今天看来也不尽然。一则古人所用针具比较粗糙,对于身体重要血管、神经及脑髓、脊髓、脏器当然需避开。神阙针刺治急腹症极有殊功,但古时针太粗,且消毒不严格,当然要禁针。二则古人对于穴位解剖并不精熟,粗针乱刺,极易产生意外。故学古人经验当活学活用。

 

 

古人用穴极精简: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善用内关与外关可以治疗许多病症。原理:外关属三焦经络穴,三焦为阳气之父;内关属心包经络穴,心包为阴血之母。阳气卫外不固,引起外感邪实诸表证,皆可针外关;阴血濡养不足,导致痰火虚劳诸内伤证,皆可针内关。

 

二、常见病

 

(一)

 

偏头痛非常多见,此病多发于年轻人,且每于天气变化时发作。或伴呕恶,或伴眼花,或伴头晕。中医每责之于少阳经,用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芍、白菊花之类有效。针刺则可取太冲、足临泣、中渚、侧三里、侧下三里、灵骨、大白,多能针入痛止,坚持治疗几次可永不复发。唯当先检查颈椎,放松项背肌肉极有必要

 

针灸病案。数年前我曾兼诊于广西民族医院,某一天接到一会诊病例,反复呃逆,西医治疗数天无功。现病人每分钟呃逆六七次,痛苦异常。按常规我先取内关、足三里、大陵、印堂诸穴,调气手法无效。再针后背胃俞、肝俞、膈俞亦无寸功。其时不少住院医生环绕在侧,看西医治不好的病证针灸如何取效。

 

我当时极是紧张,恐针灸不能速效,被西医嘲笑。苦思治疗之法,突然想到朱氏头皮针,或可一试。于是针头面区和上焦区,行抽气手法,边行针边嘱病人做腹式深呼吸。针入不到一分钟,呃逆即止。留针半小时许,一直未见复发。当时诸医对针灸赞叹不已。再为处橘皮竹茹汤。两天后再去回访,已愈出院。

 

论截瘫的针灸治疗:我学过多种针灸技术,综合观之,以朱氏头皮针最为有效,亦最是方便。此法乃朱明清教授所创。现他在美国,正大力推广此针法。朱教授提出,凡是有症,用朱氏头皮针皆可速去。我于十年前有幸拜朱老师为师,习得其法。用于治疗常规病症常可速效,用于治疗瘫痪更具神效,为他法所不及。

 

针灸医案。一男病人,久年高血压,伴有心慌胸闷。年高体弱,心虚血瘀。为针神门、内关、大陵以养心,足三里与丰隆以通降阳明之滞。配合用下三皇扶正固本,兼有化瘀理血之功。太冲理心气、平肝阳。诸穴交替针治十数次,竟然诸症全消。今日病人复诊,说已经近一年未见复发,且已完全停服西药。

 

针灸治疗头痛,我认为远取诸穴效果优于局部取穴。后头痛取束骨,前头痛取三间、列缺透阳溪,侧头痛取侧三里、侧下三里等等,都可针入痛止。之所以速效,一则俞主体重节痛,循经远取本经俞穴有止痛效果。二则全息取穴。如三间为第二掌骨之头部,列缺透阳溪为桡骨全息之头部。其他疼痛亦可如此取穴。

 

心区刺痛,此为心绞痛发作。一般可取至阳穴,或刺或按,可迅速收效。或针内关、大陵,亦可速效。或按压渊腋,或按膻中,亦可有助。我曾治一病人,为针风市,立效。又可针悬钟亦可。此少阳为枢,能枢转阴阳,且有止痛活血之功。又有深刺足三里者,是胃经与心相联系。另外肝经太冲与行间亦有止心绞痛之功

 

木火之人,则多见火热上浮诸症,如身半以上皮肤红疹,或五官头面诸疮疡肿痛,或头晕,或咳嗽,或咽部诸症,或诸血症,皆是。其脉则两寸独大,两尺则弱小。见此类症状,我衡喜针泻行间,此木经火穴,实则泻其子也。更针补太溪,滋水涵木以敛火归原。针泻列缺与合谷,清利头面诸症。诸穴合用,颇是收效。

 

某病人全头痛十数年,伴略头晕,每工作压力大或者天气变化时即发作,其左脉软。此浊气不降,清阳不升。针百会、太冲升阳,曲池、列缺降浊,助以灵骨、大白与侧三里、侧下三里止痛。按上穴针之,尚未针完而痛已全失。我临床所验,头痛针取以上数穴最具效验,基本都可迅速止痛。列缺若能透阳溪效果更好。

 

上尿闭病人,针入而立效。针刺之功,神妙莫测,通阳化气,利水止急。一针既下,阳气宣照,水分通利,膀胱气化复司,则小水如泉矣。一诊霍然,后竟痊可。当时未及问诊,至今亦不知病因。病人糊涂患病,医者匆忙去病,亦可为奇哉。聊记此例,以为针刺治急症之一助。以余经验,症状愈急,针刺效果亦愈速。

 

(二)

 

数年前我在诊室诊治一尿闭女病人,惶惶而来,痛苦呻吟,腹胀如鼓,自述一天未能小便。病急如此,未及问诊,先针水沟,强刺激半分钟许,病人即大呼尿急。即出针,急冲厕所而去。顷刻而回,满脸轻松,微带笑容,已不见拘急难忍之貌。此症最急,最为痛苦。其来也暴急,其去也迅速。

 

针灸治病,不仅于功能性疼痛效果显著,即使于品质性病患亦可收良效。有些病症西医乏效,而针灸却能针入症减。以头痛为例,若是邪气只侵入经络,但未及深入脏腑,即使疼痛久年不愈,亦属病根未深,针刺治疗极易收功。往往能达到一诊减,再诊愈之效果。即使病邪深入脏腑,因经络内外连属,亦可针灸收效。

 

今日初诊一女病人,甲减八个月,西医给以西药治疗。结果至今体重竟然长了十公斤,观其人腹部以及大腿胖甚。病人担忧,再咨询其医生,答曰体重增加不是药物的反应。诊其脉右关尺沉软无力。此是脾肾阳气受损,气化不利,阴浊痰水凝滞,导致肥胖。针三重、内四、灵骨、大白、四关。出针时自述甲状腺区舒畅

 

针灸治病,不但能治标止痛,更可消除病理因素,达到治本效果。我临床所诊治诸多病症,以疼痛为多见。针刺能调和阴阳,通利气血,疏通经络,对于疼痛,每收良效,甚至于经常针入痛失、一诊而瘥。其疗效之神奇,我自己亦常惊叹不可思议。病人亦称神乎其技。概针刺治痛,如钥之入锁,立竿见影,桴鼓闻声。

 

今日急诊一女病人,上腹部疼痛三个月,加重一周。西医反复检查,甚至于曾切除一小块胰脏作活检,以排除胰腺炎。现病人胃脘以及右侧上腹疼痛,痛牵涉右肩以及右腰部,数天未食,只喝汤。按压无明显腹肌紧张,右关沉软。先泻陷谷、足三里、内关、公孙,针入而疼痛递减,再针中脘、下脘而霍然痛失。

最近诊治一对教授夫妇,皆患抑郁,女则夜晚失眠,男则晨起悲伤,已经数十年。曾大量服抗抑郁药,未见显效。皆为针百会、神庭、印堂,女则加左侧神门、内关、大陵、少海以清心养神助眠;男则加四关、三阴交、上瘤以升降气机、活血开窍。结果皆一诊而病减。病人现坚持治疗三次,皆曰诸症已减八成。

 

对于精神疾患,如抑郁、紧张、焦虑等,我喜欢针头部的穴位,特别是百会、神庭与印堂。临床我治疗了不少此类病患,用此三穴配合神门、内关、足三里、太冲,疗效确切。甚至于有不少病人可以达到针入而抑郁霍然若失的效果。此三穴功可安神定志。精神疾患源于各种因素的导致的脑气不充或不通,针刺局部有效。

 

西方颇多抑郁,分析其原因,一则西方金气偏旺,阳气左升不足,而敛降有余,清阳不能温养脑髓。二则西方人多喜独居,人气渐减而神气渐消,久则神气不足。三则,每逢冬天雪大,浮阳尽敛,阳藏有余而上浮不足。四则,西方科技发达,科技亦金之类,金气愈旺则人之神气愈衰。五则,金者主静,过静则神消。

 

治疗精神疾患,我多喜用左侧之内关、神门、大陵,此组穴位有安心定志养神之功,于抑郁、失眠、焦虑、妄想、狂燥等症皆有效验。左升右降,左升极则为火,右降极则为水。精神情志病多由左升失常,故其治在左。不少病人针入即可入眠,我临床观察到,于安睡中留针,最是有效。往往病人醒来而诸症皆减。

 

为助于入眠,我喜针百会、神庭、印堂。此三穴合用,颇具安神催眠之功。亦可用四关穴,治疗不眠效果亦佳。此是对症治疗,临床仍需辨证施针。治证与治症相结合,则疗效更高。不少失眠患者可达针入即眠之功。盖久久不能入眠,心神困乏至极,稍得针灸调理,则浮阳乃能入于阴分,霍然而眠矣。

(三)

 

失眠,盖阳不入阴也。嗜睡,则阳不出阴也。其病皆在阳气,而治亦在调阳。阳不入阴,或由于阴虚,或由于阳浮。我平时临床所见失眠病人,极少有真正阴虚明显者,多是阳浮为患。因此,敛阳为先。在针刺基础上,我喜重灸百会、涌泉,往往能收全功。分析此二穴位于头上脚下,灸之可交通天地,有敛阳入阴之效

 

近日诊治一男病人,患抑郁症,自己感觉魂不守体,总在身体外面,非常苦恼。魂为肝所主,当敛肝安神,针大陵、内关、神门清心安神;百会、印堂敛神镇静;太冲疏泄平衡肝气。针入其弦脉立去。并针脐上下左右各寸半四穴以补气固本。针后回家大睡一场。三诊后自述魂归体内。此类病例颇多见,针灸多可收效。

 

若血压偏高,我常在膈俞穴埋针:用一寸细针,沿皮向脊柱方向斜刺,要求无任何不适,即可用胶布固定。再针百会、丰隆、足三里诸穴,则既可收即时降压效果,又能稳定血压,保持疗效。我治高血压,衡先诊脉,再针刺。针入再诊,脉浮大者多可迅速改善。针刺之功,效在顷刻,称之为桴鼓相应,亦毫不为过。

 

男,高血压四年,未见任何不适,其脉滑大,舌下瘀滞。沿督脉以及两侧太阳经刮痧,并在出痧明显处挑刺出血,再用罐拔出瘀血,以活血祛滞,并透上浮之火。并用一寸长针在两侧膈俞穴平刺,针尖向内,用胶布粘住,保留一天。此法治疗效果很好,高血压渐趋稳定。膈俞穴埋针可迅速降低血压,其效非常。

 

天近夏至,阳气升浮。一老年男性平素高血压,最近半夜则血压升高明显,头部不适,影响睡眠。其脉滑大甚。针百会、前后顶、印堂、素髎诸督脉穴以从阳引阳,敛降浮阳,足三里、丰隆、太溪以引阳入阴,中脘为枢转,针入而脉立减,头部不适消失。再思之,此症阳亢借肝胆主时而发作,亦可针原穴丘墟与太冲。

一博士高血压多年,伴尿急,左心区压迫感。查其两侧内踝部位多见红色片状瘀斑。当先治其瘀,再治其诸症。点刺照海、太溪周围诸瘀斑,并拔罐出其毒血,其血盈罐,色暗。起罐立觉轻松,针神门、内关、大陵、百会,四诊后诸症皆大减。对于久年病症若常规针刺效果不明显,不妨考虑在内踝周围点刺放血。

 

一女病人35年来反复高烧发作,如不用可的松可达40度,未知原因,每年发作两次,每次持续一至三个月,伴有抽搐、寒战。其脉左尺略紧。此伏邪为患,当标本兼治。刺大椎、风府、飞扬以通阳散表,灵骨、大白以清降阳明,下三皇以培元固本。治疗十数次。近四年来只发作三次,未用可的松即缓解,未再痛苦。

 

此病人最近寒热交作,兼见后头痛,是郁邪外透,邪正交银于太阳。先刺风府、风池、大椎以祛风开太阳,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灵骨、大白、后溪。针入而头痛消失。留针半小时,烧已退矣。数日未再复发。我临床治疗高烧,亦喜针身柱、大椎,辅以灸法,多可不旋踵而烧退。或针泻曲池、合谷、外关,亦能速效

 

左劳宫处见一筋结,有压痛,两大鱼际青暗,此胃气虚寒,寒聚沫而生结。午餐及晚餐后每易胃痛,即是纳谷与故寒相争为患。当温运中焦,理气止痛。针三脘、足三里、内关、土水,不数诊而诸症霍然矣。三脘同施,加以艾灸,最温中阳。余每以此三穴为主调理胃腑,配以足三里、内关或公孙、陷谷诸穴,多能速效

 

因斯布鲁克前市长朋友以前曾来诊治颈椎病,已愈。今天又来诊,自述五天前突然呼吸短促,需向上伸直上肢始觉呼吸顺畅。医院检查未见异常。查其后背,则肌肉紧硬。松解其后背,自觉呼吸大是畅快。再针鱼际、尺泽、重子、重仙以通其肺,缓其后背痉挛。针入即效,自觉肺透气功能迅速恢复,满意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