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字伯安,别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汉族,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除了知道他的一些只言片语外,印象中的王阳明苍白而单薄,仅此而已。尤其怀疑的是政治家、军事家这一称谓。 近几日在读《明史》,读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比如王阳明。 王阳明自小就聪慧异常,有诗为证,十二岁时作诗<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这个十二岁的少年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后世称之为辩证法.可见自小他就具有哲学家的潜质. 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正德五年(1510年)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土匪横行(有的地方说是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剿匪的重任。王阳明上任后,仔细研究总结了以往剿匪的战例,遂酿良策. 他四处散布消息说,官兵不堪防守,准备全面撤退,等待时日再来剿杀;而暗中却集中优势兵力加紧训练。一个月后的深夜,王阳明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匪徒。 为了在地方建立长治久安的统治,王阳明改革兵制,对军队重新编组,以提高战斗力。在农村,他还推行“十家牌法”,即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其他九家一同连累受罪。 江西剿匪,体现了王阳明的缜密战略思想.,而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军事才能才刚刚施展.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 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 在沿途官兵沿途而逃的情况下,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孤身一人深入危地,在吉安招兵买马举起了平叛的大旗.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王阳明又一次发挥了其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 他在众人的质疑中采取了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 历史证明了他的军事天分. 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一场改写历史的战争. 一个文弱的书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挽救了一个王朝,还有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百姓. 而后,淡然退出.他,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人! 他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让后人景仰至今.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一花一世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多少繁星为人们所知,又有多少人和事湮灭在漫漫时光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