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三问清华简》之附录:网友讨论

 白垩居 2013-05-20


QSRDR

即使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孔安国即上《尚书》(唯其是学界所称之古文《尚书》),并流传至今,也称不起传世两千多年。

这句话可能有误吧。汉武帝建元元年至今已逾两千年,若古文《尚书》不在晋室东迁时失传,若流传至今,当可称为传世两千多年。请先生斟酌,是否有误呢?或者我笨,没有读明白?

 

顾知

这个质疑看起来很有道理

希望能得到答复。

 

鬼谷神圣

李学勤等所搞的 ;所谓清华竹简,笔者倍敢关注;在高兴之余;发现其中问题不少;现就不是太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望能参考;列举如下;望同志们稍加留意;同时;希望贵校适时发表声明;及早澄清事实;以释吾辈之疑。首先;恕笔者直言;李学勤曾在十年前;信誓旦旦声明;指责张氏家藏汉竹简是今人伪造;并声称;大量汉代竹简;是不可能保留下来;音尤在耳言之凿凿;那麽;敢问;这批所谓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是如何保存下来;又是如何流失海外;贵校曾称;这批战国竹简是抢救回国的;又说;这批战国竹简;是出自楚国大墓;如此自相矛盾实;令人费解;首先要说明;这批所谓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的确切来历;既然声称流失海外;敢问;流失到那一国;又是何人收藏;何人抢救回国,并且要说明;是如何流失到海外;既然声称这批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是出自楚国大墓;敢问;出土于那一坐楚国大墓;具体地点;是今何地;具体时间;又是何时,试想;出土大量战国竹简;在社会上不可能;毫无影响;应该是会震惊整个考古界;我学术界也会为之震惊;可为何;在我国考古学史上;杳无踪迹;这不能不令人质疑;贵校又声称;古竹简之所以出自吴越荆蛮之地;是因为南地水分湿度充足;敢问;大量甘肃居延竹简木简;还有震惊中外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又作何解释,贵校声称;这批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放置在液体[蒸馏水中];以求便于长期保存;那麽;敢请教几个问题;何谓古代制作竹简[杀青];其目的又是什麽;众所周知;杀青;是用火炙取竹简水分;其目的;是为了更便于长期保存;避免经久变质腐坏。贵校又声称;竹简放在液体中;其墨字清晰可见;即使在今天高科技的条件下;都不可能造出;不怕水的墨汁;敢问所谓;这批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上的墨汁;难道是从那一个外星球上进口来得;简直是弥天大谎,众所周知;鲜果;鲜蔬不易保存;但如果抽去水分制成干果甘薯;则能长期保存,这个简单道理,连三岁顽童都晓得;可我们所谓的专家李学勤等;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吗/大家应该知道;在考古领域,曾先后在各地发掘不少干尸;这是为何呢;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尸体在较干燥的特定条件下其液体迅速散发;所以其干尸反而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在考古方面;我们曾先后发现;不仅有黄肠提揍;更有青膏泥;白膏泥;和大量的木炭,我们应该明白;这不仅是为了防盗;更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干燥的特定空间;防止外水渗入。。。。。。恕笔者直言;如果贵校无法说明;这批所谓流失海外战国竹简的真实来历;无法提供足够科学依据;则李学勤等就是涉嫌伪造文物;也逃不掉欲擅自篡改历史的罪责;贵校;如果不及时声明澄清事实;贵校也难脱干系;贵校的百年清誉;将有可能,受到严重损害。措辞不当处;望祈鉴谅。己丑年;季冬月;2010年;元月;3010时许;戴文拙笔于西安;望方家不吝斧正。

 

我西安古兵学研究会会长张敬轩先生;较为完整的收藏了孙氏兵法二百九十八篇,‘孙氏兵法’大致情况如下;【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我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著、【吴王问兵】三十二篇,即吴王阖闾与孙武当年的问答档案,为春秋时吴国左史夫元所整理,又为当时“秦宫郿邬所重新整理的最原始档案,【吴孙子兵法】十五篇,春秋时孙武长子孙驰缩节的简本,及传世本‘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祖本,【孙宾兵法】八十九篇为我国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宾所著,【威王问兵】六十四篇,为齐国当年的原始档案,为燕将乐毅破齐时在案城都尉府所获,后秦王翦灭燕,又从燕王宫所获,【齐孙子兵法】十六篇,为鬼谷王诩所缩节的‘孙宾兵法’八十九篇的简约本,总计二百九十八篇,同时还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当年楚王韩信、留侯张良所精辟序次的三十五家系列古兵书,并且还保留有西汉末年、东汉初年阴长生大量的考行语,二,收藏有鬼谷门系列六百三十五篇纵横家著作,三;收藏有【明堂祀】、【明堂言】【明堂治】、【明堂兵】各十六篇,即八十四篇;四;收藏有儒家经典,如姜尚【尚书】一百零八篇【古诗经】一千二百首等大量张公联甲先生于民国时期所书理的打两条附原件,及大部分当年的竹简影照,

 

何焱林

2# qsrdr

“从‘清华简’提供的这些证据来看,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实是一部伪书,自北宋以来,许多学者对它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刘国忠说,“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真正看到了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以为长久以来的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异常呢!”[/color]

这是《北京日报》发布的刘国忠先生说的话。汉武帝建元元年,为前140年,距今已2150来年。但称不起2000多年,一般来说,三意为多,2300年以上方可称多。

 

QSRDR

一般来说,三意为多,2300年以上方可称多。

 

你这个说法纯粹是胡扯!超过2000年即可称为两千多年。

 

何焱林

201092日,下愚贴出拙文《“清华简”之再?》,引了当年网上公布的从“清华简”释读出的两首据称是武王致毕公诗:“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周公致毕公诗为:“英英戎服,壮武赳赳,毖精谋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此二诗为下愚从该网文上直接刷下。今年下愚拙文《三问“清华简”》仍引此二诗。

世事难料,近日下愚从《飞扬军事》上读得惑儿先生编辑的一组“清华简”释读文,其中题为《耆夜》之文如下: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毕公高为客,召公保奭为夹,周公叔旦为主,辛公[言泉]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王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乐乐旨酒,宴以二公。紝夷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王夜爵酬周公,作歌一终曰《輶乘》:“輶乘既饬,人服余不胄。徂士奋刃,殹民之秀。方壮方武,克燮仇雠。嘉爵速饮,后爵乃复。”周公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贔贔》:“贔贔戎服,壮武赳赳。谧精谋猷,欲德乃救。王有旨酒,我忧以[风孚]。既醉有侑,明日勿慆。”周公又夜举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禋盟。於饮月有盈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无疆。”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忘。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方方。蟋蟀在席,岁聿云莫。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祚。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惧。蟋蟀在舍,岁聿云□。□□□□,□□□□,□□□□,【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惧。”

其中20109 月下愚所引二诗,已有了质的飞跃,摘如下:

武王致毕公诗:“乐乐旨酒,宴以二公。紝夷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周公致毕公诗:“贔贔戎服,壮武赳赳。谧精谋猷,欲德乃救。王有旨酒,我忧以[风孚]。既醉有侑,明日勿慆。”

年多光阴,面目全非,令人有“江山不可复识”之慨。其中之关键字词句“任仁”已改为“紝夷”,“我无忧以浮”改为“我忧以[风孚]”,“修”改为“慆”。此一改,尤其周公诗命意全变,周公也从高阳酒徒华丽转身为柳下圣人。下愚却抱残守缺,抱住2009年所引二诗说事,全不知与时俱进。仅此向网友深致歉意。

另亦立此存照,待尘埃落定再向高明请教。

 
 

鬼谷神圣

你为何不能坚持真理,令人遗憾。

何焱林

清华简·保训篇被人质疑:

 
 

解读清华简:《保训》十疑

2008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竹简文献,学者称之为“清华简”。近日“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撰写了五篇关于“保训”篇的研究文章,分别在《光明日报》413日、420日、427日的“国学版”上发表。“保训”篇简文图版及释文不曾披露,李学勤先生的文章提及《保训》全篇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根据几位学者的引文,我们辑出《保训》简文大致如下: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恐坠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救()中,自诣()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昔微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追(归?)中于河。传贻子孙,至於成汤。”曰:“不足,惟宿不羕。”

 

虽然“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已先后发表了五篇关于“保训”篇的研究文章,但整合起来看,我们仍不能对《保训》有一个通贯的了解。而其中有几篇文章对《保训》某些问题的解释和立论也颇有可商榷之处,笔者提出四点质疑;而对于《保训》篇内容本身则提出六点疑问,合称之为“《保训》十疑”。

 

一、对《保训》篇释读的质疑

 

()关于《保训》篇名。整理者为什么称此篇为《保训》,现有这五篇研究文章均未作交代。“保”固有“保而弗失”之意,但单看篇名容易被误解为“太保训王”之辞。李学勤先生文章中引文作“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恐坠宝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王即位五十年之时,病重不治。文王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日之多鬲),担心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训诫会失传。原文写作“宝训”,“宝”是“宝贵”的意思,“训”在这里是“训诫”、“准则”的意思。“宝训”,就是“宝贵的准则”,联系下文是指关于“中”的原则。因此此篇以题为“宝训”为宜。似不应题为“保训”。不过,为了论述方便,下文姑且称之为“保训”。”

 

()关于“惟王五十年”的解释。刘国忠教授文章提出,《保训》“证实了周文王在位期间曾自称为王”,而且“怀疑周文王在即位之初即已称王”,并引用《礼记·大传》称:“牧之野既事而退,遂柴于上帝,追王太王、王季、文王。”实际上这条材料并不支持文王在位期间称王之说,它是说武王推翻商朝后,追封太王、王季、文王为“王”。《保训》篇竹书下葬年代定为战国中晚期。作为出土文献看,它的创作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文王临终前的实录,二是后人的追述或假托。刘国忠教授显然将此篇看做了文王临终前的实录,所以作出了上述的判断。一代国君将崩,是极其重大的事情。国君要向臣子交代紧要之事,臣子肃穆以听,并做好一切必要的紧急安排。《尚书》中的《顾命》与《康王之诰》记周成王驾崩前后事情便是如此。而《保训》篇记文王将崩,竟似闲庭信步,讲那些久远的故事。还有此篇记年、记日,而不记月。以干支记日,文中有“戊子,自靧。己丑,昧爽”之句,“戊子”、“己丑”两个日子,己丑为戊子之后一日。一年中会有六个或七个戊子、己丑日。只记日,而不记月,且戊子一日,只记自己洗脸一事,无关轻重。史官记述必不如此粗略。所以在我看来,此篇必不是当时史官所记的实录,是后人追述或假托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后人的追述或假托,那便不能据此篇判定“周文王在位期间曾自称为王”或“即位之初即已称王”。

 

()关于“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的解释。此处“传宝”意谓最高统治者传“大宝之位”。赵平安教授将“前夗”二字视作通假字,解释为“轩辕”。按:如果将“前夗”解释为“轩辕”黄帝一个人,文理有些欠通。因为后面有一个“必”字,此处之“必”含有“皆”的意思,传“宝”者是多人,或一人传“宝”多次(轩辕黄帝似不可能多次传“大宝之位”),才用此“必”字。以笔者意见,“前夗”二字当释读为“前贤”。方以智《通雅》卷十八“扼腕”条讲到“腕”字可以写作“上夗下手”,也可写作“上臤下手”,说明“夗”与“臤”可以互代,所以“前夗”即“前臤”,亦即“前贤”。

 

()关于救()中、得中;矵中、追()中的解释。《保训》篇四次提到“中”字,“中”可以说是《保训》篇的一个核心观念,但问题是:“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李学勤先生将“中”理解为“一个思想观念”,“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并认为上甲微先向河伯借“中”,用它向有易氏复仇,取得胜利后,又将“中”归还给了河伯。一个“思想观念”或“中道”观念,并不是一件实物,怎么能借来还去呢?赵平安教授将“中”理解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并认为上甲微先将“中”寄放在河伯那里,随后他去向有易氏复仇,取得胜利后,又从河伯那里索回了“中”。同样,一个“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又怎么能“寄放”在什么地方又“索回”呢?两种解释显然都是说不通的。李均明教授将“中”理解为“与诉讼相关的文书”,他在《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一文中说:“此‘中’指与诉讼相关的文书,史籍所见通常是最终的判决书,由于它是经过反复审议与衡量形成的,被认为是公正的,所以称做‘中’。”上甲微之时,尚是夏代,那时有这样的法律文书吗?即使有,有易氏未经审判,便被定罪,而有易氏见此判决书便俯首认罪,上古时代,会有这样的事吗?这种解释虽然较前两种解释稍胜一筹,但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我以为,如果我们不是像宋明理学家那样将“中”做深奥玄妙的解释,而做一种朴素的理解,反而能将《保训》解释得更通顺。元代儒者王充耘(耕野)曾经批评宋代理学家的所谓“圣贤传授心法”,他说:中土呼事之当其可者谓之“中”,其不可者谓之“不中”,于物之好恶、人之贤不肖皆以“中”与“不中”目之。……其所谓“中”、“不中”,犹南方人言“可”与“不可”,“好”与“不好”耳。盖其常言俗语,虽小夫贱隶皆能言之,初无所谓深玄高妙也。传者不察其“中”为一方言,遂以为此圣贤传授心法也矣。

 

那么,《保训》篇的“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保训》篇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舜的故事,舜最初是一个普通的小民,但他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父顽,母嚣,弟傲”,父亲冥顽不明事理,继母和异母弟费尽心机谋害他。所以舜“恐,求中”,就是在恐惧中思考如何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他反省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稽厥志”),发现了一个道理:自己也同其他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追求(“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这是说舜能“将心比心”地看问题。他把这种把握分寸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中”的方法,用于处理“上下远迩”各种人际关系,并且作换位思考,近距离观察(“迺易位迩稽”),用以尝试解决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测阴阳之物”),结果是各种矛盾皆迎刃而解,“咸顺不扰”。这是舜“求中”、“得中”的过程。这样解释,第一个故事就基本解释通了。

 

第二个是关于商汤之前六世祖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之父王亥与有易氏争,被杀。上甲微为父报了仇。上甲微是位贤君,在为父复仇之前,去见了河伯,他不是向河伯借“中”,也不是将“中”寄放在河伯那里,而是去“矵中”,意思是与河伯切磋讨论“中”。“矵”,从石从刀,字书讲是“砌”的俗字。按一般古文字的通用原理,“矵”、“砌”、“切”都是可以通用的。古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语,切磋琢磨是古代玉石加工的方法,引申而为反复讨论问题。所以“昔微矵中于河”,意思是上甲微曾向河伯讨教,并同他反复商讨最佳的复仇方案。结果怎样呢?“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故事的后半段是:“迺追中于河,传贻子孙,至于成汤。”这里“追”不应理解为“索回”,也不应释读为“归”,理解为“归还”,而应理解为“慎终追远”的“追”,即“追溯”。殷人的把握分寸的“中”的方法,可以追溯于河伯,而由上甲微首先掌握之后,“传贻子孙,至於成汤”。这样解释,第二个故事也基本解释通了。

 

谀、对《保训》篇内容的疑问

 

这里我想谈谈对《保训》内容的疑问。在我看来,这也许是更重要的。李学勤先生在《周文王遗言》一文中写道:“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这一点已经碳14测定证实。”虽然竹简质地业经碳14科学测定,但坦率讲,这篇文字读起来有许多疑点,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周文王遗言,史无明文。近代出土文献中,有许多篇籍也是史无明文的,我们对之并不觉得特别难以理解。但作为周文王这样的超级历史人物,有关其遗言后人全不知晓,特别是周族的后代同样也不知晓,那是说不过去的。简文中周文王讲“恐坠宝训”,然而“宝训”后来还是坠失了。周人岂不是“不肖子孙”吗?这批竹简的下葬年代既然定在战国中晚期,那先秦诸子百家,也应当有所耳闻,然而他们竟无一人提及,尤其是其思想内容比较接近撰著《中庸》的子思学派,也全然不知文王曾有讲“中”的遗言。一可疑。

 

()关于文王即位便称王的说法,同样史无明文。历史上虽然有文王称王之说,但却从未有过文王即位便称王的说法。《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称西伯即位四十二年更为受命之元年,始称王,是时八十九岁,至九十七岁而终,称王九年。《保训》“惟王五十年”的书写形式很容易给人造成文王即位之年便已称王的印象,若文王果真于此年称王,怎么会全无文献记载的痕迹呢?二可疑。

 

()关于《保训》的书写笔法。我们先看《保训》首句“惟王五十年,不瘳”的书形式。《逸周书·小开解》关于文王在世的纪年书写形式是这样的:“维三十有五祀”,指这一年是西伯即位三十五年,并无“惟王……”字样。当然西周时期“惟王某某年”的书写纪年形式也有例可援,如周娈鼎铭文:“惟王二十三年,九月,王在宗周。”周敔敦铭文:“惟王十月,王在宗周。”不过,检视此类周代鼎彝铭文著录,在交代时间之后,所叙述的人物主语是不能省略的。因为“惟王某某年”表示一国的纪年方式,叙述的人物可以是王,也可以是其他人。《尚书·顾命》讲周成王将终,书“王不怿”,《保训》开篇即讲文王将终,规范的书法应该是“王不瘳”,而不应省略主语。而且,记叙此类重大事件,在纪年之后,是不应该省书月的。还有,从文王遗言的内容看,讲舜的一段,先言“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此时舜不过是一介普通农夫,耕田种地是本分事,“亲”在这里是赘语。在古代,只有君王行藉田礼才强调“亲耕”。三可疑。

 

()周文王临终前之场景。周文王有众多儿子,姬发(周武王)之外,尚有姬鲜(管叔)、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姬度(蔡叔)等等。周在武王伐纣灭殷之前,只是西部方圆百里的的一个小国。因此,文王病重临终之时,众子应皆在身边。周人是极重孝道的氏族,此篇记文王临终前之事,只提姬发一人,余子全不言及,似不合当时应有之场景。或者认为文王所传“宝训”是“秘传”,只须姬发一人知道。然通观此篇文意,不过是教姬发将来要以“中道”治国,此点文王平时即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诸子,何以要等老迈不支以至临终前作为“宝训”秘传给继位者?而既然只秘传姬发一人,后人又如何知道?四可疑。

 

()《保训》篇之文句,与现存古代文献有许多雷同之处,如《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爽”句,《尚书·顾命》有“甲子,王乃洮颒水”之文,“靧”与“颒”同读“会”音,皆为洗脸之意。《汉书·律历志》则载《武成》篇有“甲子,昧爽”之文。又如《保训》“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句,《尚书·无逸》称祖甲“旧为小人”,《淮南子·原道训》称“昔舜耕于历山”。又如《保训》“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句,《逸周书》则称“庶百姓”。又如《保训》“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句,现存世文献中“厥绪”一词,出自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又如《保训》结语“曰不足惟宿不羕”句,与《逸周书·大开解》结语“惟宿不悉日不足”应该也有关联,从以上举例来看,《保训》篇似乎不无蹈袭套用之嫌。五可疑。

 

()《保训》的核心思想与后世的“道统”论。《论语·尧曰》篇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舜亦命禹。”而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则宣传“中道”思想。虽然有这些材料,但并不能说明上古帝王传位必传“中道”思想。我们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看不到有这样的观念。然而唐代韩愈作《原道》提出一种“道统”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至宋代朱熹那里,则把所传之“道”坐实为所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核心观念。然而,明中叶以后的考据学家却不相信这一套,把它看做韩愈与宋儒的杜撰。如果《保训》是真的先秦文献,那不仅印证了韩愈和宋儒的“道统”说,而且还补上了文王向武王传授“中道”的道统论的实证环节,其文献价值当然极为珍贵。不过,从逻辑上说。“道统”说也有一个致命性的漏洞。韩愈说:“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文王时,尚是商王朝的天下,商王朝的统治者为什么不传“中道”给他们的子孙,而要传给只是许多小邦之一的周人呢?这在道理上也说不通。六可疑。

 

何焱林

本帖最后由 何焱林 2012-2-25 21:01 编辑

8# 鬼谷神圣

 
 

谢谢鬼谷先生提示。下愚非不坚持真理,只是想说明,释读“清华简”诸先生随意性似乎太高了,两年前他们那样释读《耆夜》,今天又这样读,简直像小学生做作业,做错了擦了重新写。重新释读的这一篇《耆夜》更能暴露其作伪的面目,而作伪者技俩之低劣更超乎想像。先生若不嫌谫陋,可以看看拙文《“清华简”不是伪作才怪——四问“清华简”。

伪造“清华简”之目的越来越浮出水面,大目标有两个:用地下“文物”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取得人们认同,更大诉求则是用“清华简”来完成“断代工程”。作好铺垫后,这一“工程”就将正式启动。

 

何焱林

1# 何焱林

 

近来下愚又见网上传出消息,说“清华简”有2500支。最初下愚看到的是2100余支,后来变为2300余支,故下愚调侃说“清华简”里放了夜明珠。吾乡传说,一件物事里放上夜明珠,该物事就会不停地增长,下愚之言,信不虚也。

令人莫明其妙的是,倾拥有“清华简”国学泰斗之力,2000多支竹简,数了四年有余,一天数两支,这四年多也该数完了,怎么会越数越多?再数几年,恐怕会数出2300025000余支来吧,这一世纪衮衮诸公都有好活儿干了。

又如《耆夜》,释读出的文字前后差异何以如此其大?古文字怎么就如此难以辨认,或者“变化莫测”,一忽儿可以释为此,一忽儿可以释为彼?

下愚辈草莽,闲暇时写一点文字类东西,不以挣钱买米,不以扬名立万,无非消闲,聊博一二网友一哂以自娱,尚知慎言,自负文责,每按键必三忖之,唯恐浪费了网友宝贵光阴。

唉,诸公!

 

鬼谷神圣

11# 何焱林

    伪造“清华简”之目的越来越浮出水面,大目标有两个:用地下“文物”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取得人们认同,更大诉求则是用“清华简”来完成“断代工程”。作好铺垫后,这一“工程”就将正式启动。

 

      精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值得肯定和学习,因为伪造文物等于是篡改历史。李学勤、赵伟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3#

 发表于 2012-3-3 13:33 | 只看该作者 “二是后人的追述或假托。刘国忠教授显然将此篇看做了文王临终前的实录,所以作出了上述的判断。”

 

公元前1022年,是为己未年,岁在鹑火,文王受命改元作灵台,其时“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纣之三公之一,仅困于纣,然其仍是“不王之王”!

 

刘教授当作实录,欠妥而误人弟子也!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4#

 发表于 2012-3-3 13:36 | 只看该作者 “精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值得肯定和学习,因为伪造文物等于是篡改历史。李学勤、赵伟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制裁不了他们,他们如果有良知,应受到良心的谴责!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5#

 发表于 2012-3-3 13:48 | 只看该作者 “伪造“清华简”之目的越来越浮出水面,大目标有两个:用地下“文物”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取得人们认同,更大诉求则是用“清华简”来完成“断代工程”。作好铺垫后,这一“工程”就将正式启动。”

 

一叶障目,见木不见林,以点代面,全盘否定《尚书》、《竹书》、《六辎》,称其为“伪书”,又是一种极左思潮,千万要不得!往事不堪重回首,极左思潮带给我们的损失与教训还显少吗?

人非至圣,孰能无过?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因其有个错误,就定其为坏人,金无足赤,《史记》也非全真,句句是真理!《尚书》、《竹书》、《六辎》年代久远,在传抄有遗漏或误改,本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给他们了戴上“伪书”的髙帽子!

严维权

探花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6#

 发表于 2012-3-3 13:56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工程”就将正式启动。”

 

但愿他们能战胜自我,接受教训,重造一个真正的三代工程!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7#

 发表于 2012-3-3 14:09 | 只看该作者 “文王病重临终之时,众子应皆在身边。周人是极重孝道的氏族,此篇记文王临终前之事,只提姬发一人,余子全不言及,似不合当时应有之场景。或者认为文王所传“宝训””

 

依据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与众不同的《逸周书》,文武王临终时确实不多!这是他们各自心有所爱!

 

虽然文王有子多人,然皆非一母所生!其中就有政治联姻,取有莘氏一事。故而史有“文王刑妻”之谓,管蔡反叛之事!文王长子为伯邑考,可惜为纣所杀害,万不得已才立太子发!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8#

 发表于 2012-3-3 14:20 | 只看该作者 武王临终托孤共有四、五人!西伯发、周众旦、子庚、及子诵,也许还有成王母亲在一边!

正因为是私授,故而武王崩后,“主少国疑”,几位武王昆弟对周公旦心怀不满与猜疑,他们更是挟子庚以叛,召公也是,口有微辞,故而有槐下之谏!周公旦为了遵遗训,保幼主,不惜驱兄杀弟!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19#

 发表于 2012-3-3 14: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保训》的书写笔法。我们先看《保训》首句“惟王五十年,不瘳”的书形式。《

 

实录的历史,不可能有“惟王五十年”,“文王四十二年受命改元,九年薨,薨后四年有甲子之事!有说七年与八年。

所谓50年,只是文王的政年,即已将举丧年已算其中,实际是文王七年崩,连亡年统算,文王在位50年,有说51年。

 

公元前1022年文王受命,《宋书》谓己未年,《汉书》曰九年后有甲子之事。(1022-9-4=1009)此为克商年,而武王伐纣是为公元前1010年,“岁复在鹑火”,是为辛未年,有《利簋》铭文可证!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0#

 发表于 2012-3-3 14:38 | 只看该作者 《尔雅》等曰:尧舜用载,夏用岁,商用祀,周用王年!“惟王五十年”,显然不是实录!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1#

 发表于 2012-3-3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李学勤先生将“中”理解为“一个思想观念”,“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并认为上甲微先向河伯借“中”,

 

对于李教授,严某除了对其“走出疑古时代”深表赞赏外,其它方面则实在不敢恭维!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李即行解释,“天再旦”,就是天再亮一次!

于是天文考官,急忙想到了日食,还跑到新疆去实地考察了一次!尚若果真如此,那么上海的震旦学院,后之复旦大学,皆应理解为研究日食天象的专科大学了!

 回复 引用 TOP

 

何焱林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何焱林 ()当前离线

 

UID61104 帖子189 精华1 积分1030 阅读权限40 来自重庆人 在线时间124 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9 最后登录2012-10-23 

书生

 
 

 22#

 发表于 2012-3-15 18:50 | 只看该作者 15# 严维权

 
 

严先生之论的是。确实,古代典籍,经千百年,千万人传抄,讹误难免,不能因一篇中有几个讹误而否定其篇,不能因一书中有几篇有讹误而否定全书,特别是六经,绝不可轻意称其为伪,下愚以孤陋末学,蚍蜉之力,几年来力辩《古文尚书》不伪,亦在护惜古人心血,还《尚书》以公论。但“清华简”的问题太多。有时间下愚还要就此请教于诸先生。今本《竹书纪年》问题也不少,如西伯戡黎,今本《竹书纪年》断为武王四年戡黎,与《史记》之说大相径庭,《史记》三家注数引《竹书》,其所引亦有与《尚书》大相乖谬者,三家不忌避。悉知《竹书》唐开元间仍未佚,刘宋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皆能看到原本《竹书》,但并未在其注文中引竹书述武王戡黎事,可见原本《竹书》未记武王戡黎事,故唐至北宋间无戡黎为武王之说。

下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清华简”处处采信清代人所辑《竹书》,在于最大限度肯定《竹书》,而用其自黄帝起、至少从夏代起之编年,再参以“清华简”本身之《系年》,以完成断代工程。

承传华夏文明,并使它发扬光大.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3#

 发表于 2012-3-24 15:10 | 只看该作者 “今本《竹书纪年》问题也不少,如西伯戡黎,今本《竹书纪年》断为武王四年戡黎,与《史记》之说大相径庭”

 

西伯戡黎为史实,武王戡黎是误改!一切都得以史为据,要知戡黎的时代背景!

黎,又名耆,其地在上党北,是为殷侯,是为周为邻,文王要发展,武王要东征,黎皆是后顾之忧,而崇侯虎又常在纣王面前说文王坏话,于是乎文王首先要戡黎,三举而定鄷,这可侵犯了纣王的利益,是在向中央集权挑战,于是乎引起纣王不满,文王被囚七年!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4#

 发表于 2012-3-24 15:20 | 只看该作者 再看看“周公”致“毕公”诗中之“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①王为谁?《西伯戡黎》列入《商书》,即使西伯为姬发,但在当时,仍为殷臣。仍为伯,戡黎实为殷纣效命,则此处之王当是纣王。周室自文王断虞、芮之之讼,即在打纣王江山之主意(或更早,太王时已有代殷之心),武王时已到实施阶段,此时姬旦、姬发对纣王之旨酒会如此看重?

 
 

此只能是后人的追述,戡黎之事本在伐纣前,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岂容二虎?故而伐纣之前,文王受命,仍是西伯,虽然天下势力他有三分之二,也只能算是“不王之王”!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5#

 发表于 2012-3-24 15:27 | 只看该作者 伪造“清华简”之目的越来越浮出水面,大目标有两个:用地下“文物”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取得人们认同,更大诉求则是用“清华简”来完成“断代工程”。作好铺垫后,这一“工程”就将正式启动。

 

清华简是否伪造,暂无定论,因为结论不在其始,而在其终,故名:结论。

然将来历不明的物件,用来去证明《尚书》为伪书,实欠妥当,为之过急!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6#

 发表于 2012-3-24 15:30 | 只看该作者 急功好利,只会得到欲速不达的效果!“工程”之失败,则源于此,不以此为鉴,还会再败!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7#

 发表于 2012-3-24 15:33 | 只看该作者 精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值得肯定和学习,因为伪造文物等于是篡改历史。李学勤、赵伟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谨慎,谨慎,再谨慎,诸公辛苦一辈子,应为己之后留个好名声!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8#

 发表于 2012-3-24 15:39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刘歆最终落得个“叛君背父”坏名声!

 回复 引用 TOP

 

严维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严维权 当前离线

 

UID23635 帖子6559 精华0 积分20888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9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12-24 最后登录2012-10-26 

探花

 
 

 29#

 发表于 2012-3-24 16:20 | 只看该作者 一、对《保训》篇释读的质疑

 

文武王临终遗言,有多个版本,从文法与字体上看,清华简早于《逸周书》,然又异于《逸周书》,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逸周书》最为特别!可惜此书还给图书馆后,就没能再借到。

此书中有“穆王思保位难,故作史记”,还有在武王临终托付时,有子庚在场,是武王叫子庚去请周公旦进来的!此中的子庚,即很可能就是武庚,是“武王子庚”之变态,武王传位,本应传给子庚,因为子诵,却还处在襁褓中,然武王却嗣位于成王,而封子为殷之后,且还不放心,使三叔为监,倒底是何原因?

因子庚是为纣王有辛氏之女生,而子诵是为周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太公女所生。

武王驾崩,主少国疑,三叔挟武庚以叛,召公也有微辞,逼得周公旦驱兄杀弟,大义灭亲,以保幼主,留朝不受封,以成武王之愿,以践自己诺言!先是摄政,后是屏政,再是返政,实际上所谓成王在位三十年,能真正独立自主只有十六年,加上康王之26年,成康之盛(16+26=42),确如《史记》之谓,“刑措未用四十余年!”

 回复 引用 TOP

 

鬼谷神圣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鬼谷神圣 当前离线

 

UID169174 帖子519 精华0 积分2092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59 小时 注册时间2010-2-25 最后登录2012-10-22 

举人

 
 

 30#

 发表于 2012-3-25 10:49 | 只看该作者 好,值得学习,举例得当。

 回复 引用 TOP

 

鬼谷神圣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鬼谷神圣 当前离线

 

UID169174 帖子519 精华0 积分2092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59 小时 注册时间2010-2-25 最后登录2012-10-22 

举人

 
 

 31#

 发表于 2012-3-25 17:58 | 只看该作者 我再一次公开声明,伪造文物等于篡改历史,清华简就是李学勤赵伟国明目张胆的伪造文物。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