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知名度”不如讲“知民度”

 指间飞歌 2013-05-22

讲“知名度”不如讲“知民度”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13:2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杨大鹏
 

  “知名度”与“知民度”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的中心是自己,后者的中心是群众。党员干部对两者认识和重视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态度。

  工作中追求个人价值无可厚非,但倘若以“知名度”为动机开展工作,难免会轻里子重面子,热衷于搞花架子、面子工程,离为民的原点渐行渐远。“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党员干部只有把“知民、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下基层,知民之所思,查民之所虑,透彻了解群众的心理,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才能从群众的困难、意愿和智慧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干出实实在在、群众满意的工作成绩,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知民”也可“知名”。“政声人去后”,因“知民”而“知名”才能在群众心中有地位、有分量,才能长久。如李林森、王彦生、焦裕禄等党的优秀干部,事迹被广为传颂。他们的“知名度”不是靠在报上扬名,也不是靠在电视上频频亮相,靠的是默默奉献,为人民鞠躬尽瘁,把百姓的需要装在心里,把群众的冷暖放在胸中,尽己所能,解人之难,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褒扬。“官德只在民心里,名声自在百姓中”,他们这上好的口碑,极高的知名度,是百姓心头那杆秤在一件件实事、一次次感动中称量出来的。

  提高“知民度”,需要干部与群众拉近距离,用心交流。现在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相比以往的工农干部,身上少了汗渍、油渍、泥土味,更应该深入基层,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对群众掏心窝、讲感情,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说群众的话,讲百姓的事,拉近与群众的心灵距离。只有在接近群众、亲近群众的过程中,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件一件、一项一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好,一次一次地累积群众的认可,才能得到百姓的真支持、真拥护。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委组织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