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 1

 富一生 2013-05-26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磁州窑系刻题记枕,大英博物馆藏。陶工在此枕上刻划“家国永安”和“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神宗是北宋第六代皇帝,有“熙宁”和“元丰”两个年号。北宋有纪年的陶瓷器非常少。工匠在瓷胎上涂一层化妆土,晾干后在上面进行刻划,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再置于窑炉焙烧,形成乳白色和褐色的对比效果,富于吸引力。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磁州窑系鹿纹枕,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纹饰精美,主画面是被吉祥符号环绕的一对鹿。底纹是稠密的鱼子纹,似乎是模仿当时金银器上的连珠纹。“鹿”和“禄”同音,象征着仕途。磁州窑被归入民窑范畴,主要烧制日常用品及随葬用品,但其粗瓷工艺特征及不规则的造型却为日本人和欧洲人所喜爱。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钧窑蓝釉罐。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钧窑烧造从唐代持续到元代,其胎体粗糙而坚硬,施釉却绚丽惊艳。尽管钧窑如汝官哥定一起被列入五大官窑,但其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满足大众消费。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金代,钧窑蓝釉单耳碗。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形制独特,一侧口沿呈叶形,下有一拇指环形柄。这一造型可能源自金银器,同类型金银器的器身是捶揲而成,口沿一侧的折沿则用金属薄片焊接。这种造型在中国北方很流行,很可能源于波斯萨珊王朝。带有折沿和环形柄的酒碗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钧窑等,南方的龙泉窑也发掘出同类瓷器。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碗。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定窑是北宋和金朝主要的白瓷制造中心。此碗为轮制,外腹部装饰刻划莲花瓣,内壁饰卷莲纹。此碗可能与佛教仪式有关。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定窑白釉长颈瓶。大英博物馆藏。定窑通过浸或滚的方法涂透明釉的白瓷,能烧出象牙色和泪珠似的滴釉。这种高质量的定瓷在北宋时期被用于佛教寺院中。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汝窑青釉长颈瓶。大英博物馆藏。清凉寺是汝窑在河南宝丰县的主要产地。1086-1106年间,陶工们在此烧制了精美的青釉瓷器。该瓶釉色如同古玉,因为采用了溶解的氧化铁以及少量的二氧化钛,这种釉呈现出精致的天青色。(天青色等烟雨……)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北宋时期,耀州窑花卉纹碗。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耀州窑创烧于唐末,一直延续到元初,五代北宋和金代是其发展的高峰时期。瓷碗青釉和浓密的刻花装饰具有北宋耀州窑产品的典型特点。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南宋时期,龙泉青釉双耳香炉。大英博物馆藏。仿制青铜形制。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鱼耳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南宋时期,模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为富商何文官所钟爱。棒槌瓶在日本又被称为“kinuta”,一般为大口,双鱼形耳,其形制源自与之相似的青铜器,并且比同类的青铜器更加便宜。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元代,龙泉窑贴宿牡丹纹瓶,大英博物馆藏。元代信徒们用这类瓷瓶插花。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元代,约1320-1350年,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此瓶最初用于贮藏酒,瓶身所绘两幅人物场景来源于13世纪剧作家王实甫描写爱情故事的戏剧《西厢记》。这一时期的戏剧,尤其是“杂剧”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剧种,通俗图书中的插图也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厢记》的场景在清初顺治和康熙时期非常流行,但在17世纪之前十分罕见,这件元代瓷瓶应是现存最早的实例。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元代,约1320-1360年,青花鱼藻纹大盘,大英博物馆藏。此盘器形厚重,装饰华丽,盘心绘鳜鱼水草纹,在现存极少的元代青铜器中也有此形制。这类盘子在元代出口到印度和中东以及北非,其大小尺寸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他们把食物堆积在盘中央,其上或许有球形金属盖。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元代,14世纪中期,青花牡丹凤纹盘,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此盘装饰浓密和对称的纹饰,其中盘心为两只对凤飞翔于缠枝牡丹间,具有14世纪中期烧制的一些大型瓷盘的装饰特征。这类大盘为模制,主要出口到印度和中东,供穆斯林公众聚餐时使用。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元代,14世纪中期,青花伊朗加装八角罐。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此八角罐原是一件葫芦瓶的下半部,原来的葫芦瓶可能在较晚的时期被一分为二。其颈口在伊朗卡扎尔王朝时期被加装了黄铜扣,扣上的细密图案可能来源于19世纪伊朗早期著作,如为13世纪描述各种怪异生物的克兹维尼宇宙论《创造奇迹和现实中的怪异》创作的插画图。最近已证实,该葫芦瓶的上半部藏于莫斯科东方国家艺术博物馆。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洪武年间,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此件注水和饮水器皿称“军持”,系马来语,据说从梵文“净瓶[kundika]”派生而来。军持的造型源于印度。明朝初年景德镇已经成功掌握釉里红瓷器的技术,但是这个时期使用的颜料包括铜和砷,没有锡,其所用铜量是永宣时期的三倍。这种含铜量高又缺少锡的颜料成分对于烧制出号的红色效果十分困难。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洪武年间,釉里红牡丹纹花口大盘,大英博物馆藏。瓷盘器形厚重,在釉下用氧化铜彩绘,由于氧化铜在烧制中发生变化,因此纹饰大部分呈暗灰色。用氧化铜来绘釉下红色纹样,在高温下极难烧制成功,这种颜料比表现蓝色图案的氧化钴颜料更不稳定,因而更难焙烧。釉里红在元代属试烧瓷,至明处虽已大规模烧制,但仍属稀有品种。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永乐年间,龙泉窑果汁纹花口大盘。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此类大盘采用双模具制作,沿用的是元代发展起来的传统制造技术。这种超大规格的瓷盘是为了满足中东客户的需求而烧制的,他们喜欢在公众聚餐时使用大型餐具。元代之前,中国同中东之间的贸易已经十分兴盛,那时,阿拉伯和伊朗商人寄居在中国南方港口城市,大量出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永乐年间,龙泉窑牡丹纹大盘,大英博物馆藏。永乐朝御制瓷器,形制硕大,胎体厚重,在烧制过程中很难保持其不变形。龙泉瓷在15世纪早期的贸易和贡瓷中,尤其在与中东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永乐年间,青花荔枝抱月瓶,大英博物馆藏。叙利亚的工匠早在14世纪之前就制造出这种造型的玻璃瓶,但直到1415世纪这种玻璃瓶才传入中国。明代中国南方的人们常饮用荔枝酿造的酒,这件抱月瓶有可能盛过荔枝酒。荔枝瓶配荔枝酒,相得益彰。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永乐年间,红釉留白云龙纹高足杯,大英博物馆藏。内壁绘暗花龙纹,施透明釉。外壁釉里红地上绘双龙戏珠,龙爪五趾。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永乐年间,青花缠枝花卉纹天球瓶,大英博物馆藏。最早为永乐皇帝绘制的瓷瓶可能源于一种中东玻璃瓶。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嘉靖年间,青花婴戏纹盖罐,大英博物馆藏。罐身绘婴戏图,16个孩子在玩各种游戏。古时女孩的社会地位较低,所以很少出现在瓷器画面上。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嘉靖年间,青花红彩鱼藻纹盖罐,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鲤鱼谐音“利余”,象征财富多多。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中期,珐华釉梅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此梅瓶呈梨形,器表纹饰是用泥釉勾勒出凸起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用绿松石和黄色釉填涂,与蓝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器体经高温素烧后,在器表施彩釉,然后再经过低温二次焙烧。中国生产的珐华器有不同的类型,北方的珐华器属低温陶器,胎体施白色化妆土;南方珐华器则是高温白胎瓷器。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天顺年间,青花人物图罐。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盖缺失。瓷罐青花发色略呈灰色,轮廓线较深。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成化年间,蓝釉刻龙纹圆盒,大英博物馆藏。如此大的成化款和成化瓷器极其罕见。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嘉靖年间,青花葫芦瓶,大英博物馆藏。此瓶描绘陆地人物和海洋景色,青花色泽鲜亮。此瓶将八仙向寿老献礼的故事和其他传说中著名神仙和各种吉祥图案合为一体。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天启年间,青花三国故事图香炉,大英博物馆藏。香炉外壁的画面来自“赵云单骑救主”。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明万历年间,五彩鸳鸯莲纹缸。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缸壁上共绘制了四组鸳鸯图案,分别描述了鸳鸯从幼年到成年脉脉生情的时期。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清康熙年间,蓝地牡丹纹珐琅彩碗。大英博物馆藏。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清雍正年间,粉彩罂粟纹碗,大英博物馆藏。外壁用不透明彩绘出精美的白色,粉色和红色的罂粟花。约在1720年,粉彩和一种砷酸铅白色釉成为景德镇和北京宫廷作坊瓷器画工的颜料。这种新的不透明颜料像珐琅彩釉一样,由强碱硅酸盐制成,大大增加了画工的色调选择范围。此碗还体现了雍正时期典型的“过枝”,即外壁和内壁的图案是一体的。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清乾隆年间,珐琅描金镂空转心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景德镇御窑烧制转心瓷器始于唐英督陶时期。此器物由外瓶,瓶颈,内瓶和瓶底四个不同的部件依照顺序巧妙地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内部带有旋转组件的双层花瓶。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清嘉庆年间,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景德镇陶工在瓷器外壁装饰上模仿木,锡,铜和漆器等材质,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给人一种木纹的视觉效果,就像一个拼接起来的木桶,还模仿布带系一下以示牢固。蓝色的片状纹是仿罗甸(贝壳装饰)。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清乾隆年间,粉彩描金神仙图瓶,大英博物馆藏。景德镇陶工用粉彩和描金装饰此瓶,花卉纹样繁密,腹部两侧开光处绘有道教的神仙。开光的形状并非中国传统的形状,而类似欧洲风格。此瓶无款,但高超的彩绘工艺表明它可能焙烧于乾隆时期。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1)
清雍正年间,釉里红龙纹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17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恢复了使用釉里红红色氧化铜绘画的技术。氧化铜并非直接从自然铜矿中提取,而是从含铜量高的金属氧化物中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