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芝润斋 2014-06-15
                                              ——看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于我而言是很有趣的事。这种融合常常会令人想到更多的事情。例如,没有我们的茶叶和瓷器,英国人也不会开发出“下午茶”的优雅传统;没有我们传出的造纸术使得知识让大众消费得起,文艺复兴很可能不会发生。而看到上一篇展示的耀州窑“家国永安”瓷枕时,想着当时工匠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刻划这四个字时,是怀着怎样美好的祈愿,希望岁月静好家国无虞。然而这件器物终于漂洋过海到达英国,到现在又回到故乡进行短暂展览,我们不知道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见证了怎样的沧桑,但有一点我们明白,从古至今,“家国永安”永远是我们最衷心的祈愿。

====================外销瓷器篇====================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均为天鹅形汤碗,上图为景德镇制,清乾隆约1760-1780年,大英博物馆藏。下图为约1755-1756年伦敦敦切尔西瓷器厂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在欧洲,陶瓷餐具在造型和彩绘纹样方面忠实模仿动植物的风尚经久不息。18世纪中叶,这一风尚可能受到梅森瓷器厂自然主义设计实验的影响,并备受英国和法国陶瓷厂的青睐。这些自然风格的器皿旨在使人愉悦,令人惊喜,尤其是看到其造型,却无法想到其用途。此天鹅形汤碗用于盛肉和蔬菜汤。

乍眼望去英国鹅颜色洁白,姿态优雅,颇具美感;而中国鹅似乎稍显呆滞,更像一只鸭子。然而值得留意的是,这终究是一件汤碗,要用来盛汤的。当菜肴摆齐准备开吃时,得把碗盖打开。英国鹅的碗盖设计得很巧妙,接缝处被翅膀掩盖,平时都看不到,可是巧妙有余实用不足,翅膀底部不平,因此取下来之后不能平放于桌面而得拿走,只剩鹅的腹部和尾部,像一只鹅被劈开一样。而中国鹅的碗盖部分取下后能平放于桌上,剩下的部分就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汤碗,不显突兀,鹅形碗盖在桌上彷佛鹅的下半身浸入水中,正在池塘徜徉,令我们在品美食的同时也获得了视觉享受,不像英国鹅那样只在开吃之前能看一会儿。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清康熙,法式座架执壶,约1700-1720年,景德镇制。直到18世纪末,在瓷器上装饰以“C”形涡卷纹,卷叶纹和涡旋纹为特色的洛可可风格的配件在巴黎市场上颇为流行,随处可见。而装饰随后出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配件则较为稀少。法国路易十六统治(1754-1793)的晚期或19世纪初,经加装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鎏金铜配件后,这对中国花瓶被改造成执壶。执壶手柄的造型为带翼神女,壶嘴与颈部相连处为一蓄须男子浮雕面具。

不懂瓷器的欧洲人看到这个瓶子可能还会以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洛可可风格的器物;而在我看来,加装的这些底座和手柄,颇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就像给美丽的花瓶套上了枷锁。(尤其不喜欢这俗气的金色啊)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清康熙-雍正,螺旋装饰梨形瓶,景德镇制,约1725-1735年在荷兰绘彩,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中国的外销瓷被运往欧洲后,还需经欧洲工匠手工彩绘,这道加工程序多在英国和荷兰完成。这对瓷瓶在中国已用矾红彩绘连续的陀螺纹,这种纹样令人不禁想起17世纪威尼斯的拉特西诺玻璃器上的白色玻璃线条装饰。(我倒是觉得像理发店门前的招牌……)被运抵欧洲后,此对瓷瓶中的一件,可能在代尔夫特或阿姆斯特丹,在原有陀螺纹上加绘了儿童戏狮图和棕榈树。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左边为清康熙透雕笔筒,福建德化瓷。大英博物馆藏。欧洲人不用笔筒,但笔筒的装饰风格却为德国梅森瓷厂和意大利福罗伦萨的多西亚瓷厂所模仿。右图为英国斯塔福德郡特伦特河畔托克明顿工厂的仿德化瓷笔筒,在器底和器口加装了鎏金配件,配件上施以黑色釉彩。此筒被用来盛放火柴或者点火的小木条。中间的外壁镂空咖啡壶则是法国人的创新之作,由法国巴黎塞夫勒瓷器厂生产,1873年制作。内壁为轮制,外壁用石膏模具制成,被切割成块,由专业工匠在上面做镂空装饰。这组器物充分展示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模仿和创新。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左图为清雍正-乾隆的粉彩妇婴图盘,中心描绘了在家中的一个妇女和两个孩子,画中巧妙地暗示了妇女的高贵身份,她可能身处宫廷,或者加入官宦之家。周围的摆设象征着她的学识和修养。右图为英国伍斯特瓷器厂生产的中国人物咖啡壶,描述了身处宅邸的中国人。两幅图中都出现了香几,前者的香几上摆放着花和香炉,而后者只摆放了花瓶。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左图为清乾隆仿钧窑瓶,景德镇制。此瓶令人惊艳的是紫色釉面上布满蓝色的条纹,这就是著名的“窑变”,欧洲则称之为“火焰”。它模仿宋元时期钧窑瓷器的颜色和釉面装饰效果。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首次发布仿烧钧瓷的谕令,随后,在御窑厂监督年希尧和唐英的督导下开始试烧高温釉瓷。右图为法国巴黎塞夫勒瓷器厂1884年烧制的窑变釉花瓶。窑变釉是铜氧化物在还原的氛围中生成的。(还是中国的好看)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两个茶叶罐,左图为清乾隆江西景德镇烧制,英国伦敦描金,其图样并非原汁原味的中式,而是仿制了经欧洲人改造后的中国风景。右图为英国斯塔福德郡朗顿约翰特纳陶瓷厂烧制。这两个茶叶罐特别小,因为彼时欧洲的茶叶很贵,一磅茶叶(约9两),需要10英镑,而当时一个普通英国人一年的生活费5英镑就够了。

这两个茶叶罐在工艺上相差无几,英国人学我们烧制瓷器,水平也是蛮高超的。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清乾隆景德镇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纹章纹盘,此盘盘心彩绘的两名力士站立的台座上刻有德语箴言:“上帝与我们同在。”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明万历景德镇制,青花钱币文和中国风景图瓶。菲利普二世于1556年承袭西班牙王位,1580年又称为葡萄牙国王,他的盾徽出现在西班牙和新大陆的硬币上。盾徽表面边缘饰有一周圆点纹,表示轧压硬币的花边。此纹饰可能是瓷器画师模仿西班牙的8雷亚尔(8-reales)银币的背面图案,这类银币是最早的全球性货币,并成为美元的基础。瓶身另一面用艳丽青花绘端坐的文人形象,旁侧书童捧着一本书。这是明代中欧设计合璧的典型器物。葡萄牙人应该用这类瓶子装酒。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明万历景德镇制,约1600-1610年在英国安装配件,使这件普通的军持瓷罐变成了执壶。军持通过颈部来注水,流用于喝水或倒水。军持专为外销而烧制,主要供应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少数销往欧洲。此器外壁绘有花卉和飞马交替出现的纹饰带,具有克拉克瓷的典型特征。不过个人觉得,这种加装还是和青花有点不搭,青花的图案都被覆盖掉了一些。要加装的话,还是在白瓷上为好,如下图。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清康熙福建德化烧制的瓷罐,法国加装配件,成为座架香炉。盖子和口沿配件约1700-1751年加装,底座可能于19世纪家长。香炉盖原先可能是另一个碗的盖,上面被钻出几个小孔。这种加装还是覆盖掉了一些花纹。不过整体还是很漂亮的。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青花中国人物图盘,约1759-1762年,英国伦敦鲍氏瓷器厂烧制。盘心描绘的人物明显是中国人,其中一人神情疑惑,正指着一个刻有“Bow”(生产此盘的工厂名字)字样的大花瓶。鲍氏瓷器厂生产了大量价格低廉的青花茶具和餐具,此盘上面的人物场景显然是鲍氏瓷器厂于进口青花瓷器竞争的一种幽默暗示。这种中间留白,周边饰中式纹样和以粉蓝色打底的设计,受康熙时期中国外销西方的瓷器的影响。这种八角形餐具的造型源于日本瓷器。盘心花瓣形的开光形状很别致。另外盘心所绘制的瓷器大罐很明显地显示出了向阳面和背阳面,人物也画上了影子,显然受到西方油画风格的影响。

瓷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2)

最后来一件怪异的青花五口瓶,可能产自英国斯塔福德郡(1780年)。五口花瓶起源于土耳其。当17世纪荷兰掀起“郁金香热”时,其造型演变成扇形的锡釉陶罐,并传至英国。(不得不说,以密孔者们的审美这货肯定非常难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