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亲人间易起冲突?

 東泰山人 2013-05-26

为什么亲人间易起冲突?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5-26

 

  

  心理分析:众慧整合艺术自疗中心首席导师 黄家良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姗

  亲人,多温暖的一个字眼,可有个结论令人诧异:亲人间的冲突远多于同事、朋友间的冲突。这源于“亲人式伤害”。

  搜搜新闻,亲人反目的案例比比皆是,骂战、老死不相往来、大打出手闹上法庭……形态多样。近日,有则新闻是亲人冲突中的极端例子:因父母管教太严,一个高三男生雇凶杀害了父亲和姐姐(母亲恰好外出躲过灾难)。

  亲人之间怎么反而更容易起冲突?这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在亲人的冲突中保持理性?这其实有技巧。

  当木已成舟,冲突已经发生了,又如何化解?我们来探讨一下吧。

  “亲人式伤害”容易造就冲突

  亲人对双方而言都具有安全感。此“安全感”在亲人中往往被假想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壁垒,在这个壁垒里,可以任意渲泄所有的情绪和行为。

  “亲人式伤害”就容易产生并被积累,一旦爆发必然成为一种悲剧。

  冲突常以骂战的形式爆发,其他还有冷战、绝交、在亲戚圈中诋毁对方等,都是骂战的不同表现形式。冲突升级就是大打出手了,而这起杀人案件是将冲突上升到最高级了。

  当指控上升到人格,矛盾质变成冲突

  家人之间有矛盾很正常,因为矛盾只是双方对各持观点差异的表达,因而矛盾并不是冲突。

  冲突则是双方关系的质变,若争执从对事情本身转向针对人格,矛盾就升级成了冲突。这是因为,矛盾的双方是互相对等的,矛盾只对事,不对人格;冲突的双方在对事的同时,把人格也搭进去了。

  亲人的矛盾升级不是短时间内爆发的,而是由无数的矛盾激变而成。“当人格不断被伤害,当时情绪又正处于极低值的时候,就最易爆发。”黄家良表示。

  所有粗口都针对人格

  吵架不分轻重,一不小心就刹不住车说重话了。那么,冲突中哪些类型的语言属于针对人格的?黄家良说:“所有骂人的话。”

  举个例子,两口子正在讨论电视剧里的某个情境,两个人各持己见,开始只是友好地讨论剧情。但慢慢地,观点偏移到生活某件事情上,气氛就开始凝重。这个时候,有一方脱口而出一句粗口,结果就爆发为双方的骂战,甚至大打出手,变成大冲突了。“粗口一般是针对人格的,如:死肥猪!你呀,笨得象头肥死猪一样!”黄家良表示,因而这个“粗话”就是争执指向所在——对方感受到人格受到羞辱了。

  情绪常来添乱

  我们再想想,在一个关系里面,当不愉快发生时,是否是受到了情绪的支配呢?

  情绪无论好坏,都会影响到事情的结果。这是因为,情绪会影响信念,信念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结果。信念是个人对人、事物的真假看法,牵涉到你对事件的认同度。而所有认同度都基于你的经验、常识、你心态好坏程度(即情绪部分)。所以说,情绪介于我们的行为、信念、结果之间。不良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而不良结果又会让你产生新的不良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如何避免冲突

  那么,避免亲人间的冲突,就是不能将“人格攻击”加入矛盾之中。这就得冷静思考一下子,你所希望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控制不理性情绪。

  被攻击方:涉及人格即停止讨论

  当意识到另一方失控“将人格当攻击物”的时候,另一方必须停止讨论,并严肃告诉对方“你已经越线,这个话题我们没有必要再讨论了,等你平静后我们再谈吧”。

  黄家良表示,亲人间讨论某件要达成对等价值观的事情,要针对事实、相关依据进行讨论。例如父母的赡养——这是个家庭道德观的问题,如果要达成共同的观点和做法,就要罗列赡养的原因与可行的条件,可操作的资金问题等。具体而言,分两步行:首先在平日就要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讨论问题对事情不对人;其次,当一方越线,另一方就离场,离场到对方冷静为止。当然还要告诉对方,你已经不是在讨论事情,而是人格攻击中,我感到受到羞辱了。

  攻击方:别让情绪左右,思考想要的结果

  如果行为受了情绪干扰,可能带来冲突——痛的结果,这并不是亲人希望有的。当我们了解到情绪不是理性时,要容许自己有个短暂的思考。

  举个例子,一只大黄蜂飞入你的房间(这是外界刺激),你会感觉到恐惧(内在情绪反应),用手拍死大黄蜂,结果反被蛰了(痛的结果)。

  那么,如果留一点点时间想清楚,大黄蜂不会主动蛰人,不打它比打它更重要,你就会改变做法。

  人与人的关系也一样,当你认为这个人有伤害你的意图时,你的第一反应是防御——“我觉得他对我有伤害性”,这就是情绪。防御时,要么自我封闭,要么主动攻击。但其实,这个敌意是来源于自己的。当你在一个环境、一个关系中感觉到有敌意,往往不是对方给你的,而是自己带着的敌意、恐惧。

  黄家良建议:“给自己哪怕几十分之一秒的平和时间,观察一下,再做决定。”你在短暂时间内要想的是,我要一个怎样的结果,我要怎么包装,让自己舒服也令对方舒服,就能改写自己与亲人的关系,避免冲突。

  再举前文所说的赡养父母的例子,要对事实和相关依据来进行讨论,而非一旦意见不合,就攻击对方说:你这个不孝子,平时不来看父母等等,造就冲突局面。

  停一停,世界就会变。如俩口子一拍台说离婚!另一方马上说离婚就离婚!之后就后悔。能不能改口呢?改口不会死人的;不改口人就会极度痛苦。

  冲突已经形成,如何和解

  同事、朋友起冲突,道不同不相为谋,大不了换朋友、换圈子,但亲人却不同。亲人间若控制不住,冲突发生了,还能怎么挽回局面呢?

  一方讲和,一方回应

  黄家良表示,冲突后,总有一方要先出场讲和。但有一方出来讲和时,另一方若故作状态而不接受“和谈”,这个时候就会有可能转向“冷战”。所以有讲和的人,就要有回应的人。

  讲和的方法很多,如从后面给对方一个拥抱,被拥抱的人放松让对方拥抱;送一份对方心仪较久的礼物;做一件对方说了很久,但都未能做的某件事情等等。“但不建议组织旅行,因为气场不对,只会让旅行更加不愉快,”他表示,但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惊喜”,不要过度,以免好事变坏事。

  两方都下不了台阶,要专业第三方

  两个都下不了台阶,这就需要第三方作调解了,而调解人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和解的程度。

  黄家良介绍道,所谓“专业”是指调解人是否知道该如何启发当事人,使之愿意面对对方,并能帮助当事人从高台走下来,与对方握手言和。

  两个人各自都僵在那里,是不愿和解还是找不到和解的说辞?调解人必须知道;两个人愿意和解,但和解的条件不能接受,调解人是否能在语言上给与引导,将障碍移走;两个人有和解的条件,但面子抹不开,调解人是否有技巧使两个人握手言和等等。

  没有双方完全没有和解的意愿,那调解人就要有足够的经验判断是否已经在剥离状态,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准备做剥离后的创伤辅导。

  

    新闻事件分析

       河南高中生雇凶杀父,称因父母管教太严

  5月12日,河南省周口一对父女在家中被杀,女主人因外出幸免于难。警方随后查明,死者的儿子——18岁高三男生高炜晟涉嫌雇凶杀人。

  高炜晟供述,今年2月,他开始在网上联系杀手。他很早就在网络上诉说自己心理有“阴暗面”。由于超生,这个男生从小东躲西藏,隐瞒身份,为此他抱怨父母的无情。由于家庭对其学业上较高的期望值,高炜晟多次向同学表示“不堪压力”。

  “我也经常幻想杀人,也喜欢在夜里游荡,我怕黑,又害怕寂寞,但我总有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想法,我恨世界,我想把它洗干净……”去年4月,高炜晟这样描述自己的内心。高说,不知道为何会有杀死至亲的想法,他明明知道父母和姐姐都很疼他,并且自己也很喜欢他们。

  杀人和死亡,对于高炜晟而言,此前只出现在他经常玩的网络游戏中。玩家们在江湖中不断杀人或者被杀。常有玩家因为不忿被无故杀害或是追杀,就在游戏里的悬赏榜发帖“买凶”。但高炜晟将网上的买凶搬到了现实。

  个案解析:

  亲人式的伤害常常以骂战的形式爆发,升级就是动手了,而这起杀人案件是上升到最高级了。

  什么导致个案会有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呢?黄家良认为,长期不合理的身份(超生的)与不合理的期望(家庭对其学业上较高的期望值),当事人内心形成极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所产生的愤怒情绪,只能转移在游戏中。

  玩游戏者:将生活与游戏混合

  “将生活与游戏混合在一起,是玩游戏者常有的一种身心反应,我们称为‘游戏催眠态’,游戏催眠能引领玩游戏者更加忘情地投入。”黄家良介绍道,个案是从游戏中习得了一种解决冲突的方法:悬赏“买凶”。如果玩游戏过程能有人给与正向引导,他不致于被游戏催眠。

  人面对冲突总会本能地想到一些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对于个案而言,悬赏“买凶”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因为游戏中就是这样成立并快乐有效地解决“不忿”的情绪。

  游戏复仇解气后,可以重新再玩,这是游戏。但生活肯定不是这样的,相信高炜晟并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管教若针对人格,孩子会学习复仇

  高炜晟称家人对自己管教太严格。中国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严格,“严格的管教”究竟到什么程度,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黄家良表示,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只是对事,孩子是不会感到受到伤害产生积怨的。但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这些情绪更大部分跟孩子无关,孩子成了宣泄的对象而已。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自尊,如果在教育中,攻击孩子的人格自尊,只会令孩子学习到攻击与复仇。区别只是,什么人会成为孩子攻击或复仇的对象,可能是同学、同事、老师、社会上的人(如医生、警察、路人甲等)、家人。

  个案的身心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在悲剧发生前,相信已有诸多问题出现过,家人应该积极干预,必要的时候要带他寻找心理辅导。

  情绪干扰行为,最终影响结果。而情绪是很复杂的,价值观、信念、规则都与情绪有关,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

  你会在某段关系里百感交集,瞬间就有三种情绪在里面的循环——很伤心(我平时对你这么好,你却做出一些让我伤心的事),很生气(我为什么要对你这么好),很后悔(我怎么让这么事情发生)。

  要改写情绪反应,就要改写价值观。而改写价值观很难,因为价值观是慢慢叠加而成的,要改写就必须让他接受一个更加重要,更加真实而且是正确的新价值观。

  如一个男孩从小被妈妈追打,长大认为男人比女人更好。要找个比他原来价值观更重要的东西,如在妈妈身上发现女性的重要性,改变对妈妈的看法,妈妈的好,好在哪,妈妈的好是怎样体现。可通过提问引导,如“如果你是妈妈,追打小孩时,会不会好兴奋?”让他设身处地想象,自我更新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